..續本文上一頁者成就無盡大藏。——以上爲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的內容。
第五會爲“兜率天宮會”,包括〈升兜率天宮品〉、〈兜率宮中偈贊品〉、〈十回向品〉等叁品。這時,佛又升入兜率天。兜率天王莊嚴宮殿中的座位迎請如來,並且說頌贊誦佛。佛隨即入座。——以上爲第二十叁〈升兜率天宮品〉的內容。金剛幢等十大菩薩和微塵數菩薩從十佛世界前來集會,各自說頌贊誦稱揚佛德。——以上爲第二十四〈兜率宮中偈贊品〉的內容。金剛幢菩薩由于佛的威力,進入智光叁昧,受到諸佛稱贊並且摩頂。金剛幢菩薩從定中起,向諸菩薩廣說“十回向”法門,並且一一分別解說所修行相。——以上爲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的內容。
第六會爲“他化自在天宮會”,包括第二十六〈十地品〉一品。當時,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前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于佛的威力,進入大智慧光明叁昧,受到諸佛稱贊並且摩頂。金剛藏菩薩從定中起,向會衆宣說“十地”的名稱。這時,解脫月等菩薩請他解說,佛也放出光明給其加以神力,金剛藏菩薩便向會衆演說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
第七會爲“重會普光法堂會”,包括〈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等十一品。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薩向佛問從普賢菩薩叁昧中所修的妙行,佛教誨他自己請求普賢菩薩宣說。這時,大衆希望見到普賢菩薩並且殷勤頂禮,普賢菩薩才以神力出現,向會衆廣說“十大種叁昧”的高深法門。——以上爲第二十七〈十定品〉的內容。普賢菩薩又向大衆宣說十種神通。——這是第二十八〈十通品〉的內容。普賢菩薩又向會衆廣說十種法忍。——這是第二十九〈十忍品〉的內容。這時,心王菩薩問,佛便向他宣說阿僧祇不可說數量的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的事理。——這是第叁十〈阿僧祇品〉的內容。心王菩薩又向大衆宣說諸佛世界的壽量和它們的長短比較。——這是第叁十一〈如來壽量品〉的內容。心王菩薩又向大衆宣說十方菩薩和他們的眷屬的住處以及常住說法的地名。——這是第叁十二〈諸菩薩住處品〉的內容。這時,會中諸菩薩心中希望知道諸佛的國土、本願、種姓、出現、佛身、音聲、智慧、自在、無礙、解脫等不思議事,佛便加持青蓮花藏菩薩廣說佛所住的十不思議法門。——以上爲第叁十叁〈佛不思議法品〉的內容。普賢菩薩向諸菩薩演說佛的身相莊嚴,略說有九十七種大人相,廣說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以上爲第叁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的內容。佛向寶手菩薩宣說如來的“隨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夠拔出地獄衆生之苦,使其生于兜率天,乃至使得這些衆生證得十地等光明無盡的功德。——以上爲第叁十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的內容。普賢菩薩又向大衆演說佛爲了解脫衆生的結縛以及能障百萬法門的瞋心,告誡衆生應當勤修十法,具“十清淨”、“十廣大智”,獲得“十種普入”,住于“十種妙心”,獲得“十種佛法善巧智”。——以上爲第叁十六〈普賢行品〉的內容。這時,佛從眉間放光,名“如來出現光”。“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向佛請問大法,佛又放光使其進入普賢菩薩之口,普賢菩薩便廣說佛以“十無量法”出現,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祗事得到成就。說完之後,諸佛、菩薩稱贊並且爲會衆授記,普賢菩薩最後說頌激勵衆生受持。——以上爲第叁十七〈如來出現品〉的內容。
第八會爲“叁會普光法堂會”,包括第叁十八〈離世間品〉一品。佛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進入佛華藏莊嚴叁昧,菩薩從叁昧起,普慧菩薩請問“菩薩依”、“菩薩行”乃至佛示涅槃等二百個問題,普賢一問十答,分別演說二千法門。諸佛顯現于前向其贊喜。普賢菩薩再用偈頌重說菩薩的功德行處。
第九會爲“逝多園林會”,包括〈入法界品〉一品。佛世尊與以普賢、文殊菩薩爲上首的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于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這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于心中産生請求佛爲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世尊感知了他們的心念,進入了師子嚬申叁昧而顯現出不可思議的神變世界,佛以神力使得逝多林變得美妙莊嚴,因佛之偉力使得逝多林之上的虛空也變得美妙莊嚴,並且遍照十方世界。十方各有菩薩及其眷屬歸附來聆聽佛宣說佛法。這十方一切菩薩及其眷屬都是在普賢行願中成就的。對于上述菩薩所示現的境界,諸大聲聞因爲自己的修習善根不足等等多種原因如聾如盲,無法得見。經中以十種比喻來說明聲聞衆生無法觀見佛、菩薩境界的原因。十方世界的十位大菩薩遍觀十方而各自說偈贊頌佛德以及此次聚會,並且各自顯現自己所證。當十方的十位菩薩誦完贊頌佛德之偈後,普賢菩薩又爲會衆詳細地以十種法句說明了師子奮迅叁昧的內容。世尊爲了使得會中的諸位菩薩能夠進入師子奮迅叁昧,從自己眉間的白毫相放出光明,群集之菩薩因此而進入師子奮迅叁昧。此時,文殊師利菩薩禀承佛之神力,觀察十方,分別通贊逝多林之莊嚴等此會所具的過去、現在、未來叁種世間之自在大用。會中因世尊加持之力而進入師子奮迅叁昧的諸大菩薩這時也因叁昧之力生起救度衆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莊嚴重閣進行的“本會”即結束。隨後的“末會”五十五會,爲“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內容。
以上是唐譯本《華嚴經》九會叁十九品的梗概。晉譯六十卷本中只有八會叁十四品,這是因爲晉譯本缺譯〈十定品〉一品,並且以〈十地品〉以下十一品同爲第六會而減少“一會”還有,唐譯本八十卷〈如來現相品〉以下五品在舊譯中合譯爲〈盧舍那佛品〉一品。這樣,唐譯本與晉譯本一共相差一會五品。七次集會的場所爲:“菩提場”、“普光法堂”、“忉利天宮”、“夜摩天宮會”、“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宮”、“逝多園林”,其中,在“普光法堂”集會叁次。
篇幅巨大的《華嚴經》,盡管並非形成于一時一地,但卻有著較爲嚴整的結構。依照“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分來科判此經,一般以初品〈世主妙嚴品〉爲“序分”,〈如來現相品〉(六十卷《華嚴》名爲〈盧舍那佛品〉)以下爲“正宗分”。關于“流通分”,古來有多種說法,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爲“流通分”,隋代淨影慧遠以〈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以下爲“流通分”,隋代靈裕以〈入法界品〉最後的偈頌作爲“流通分”,而法藏則認爲此經沒有“流通分”。法藏說:“初品是“序分”,二〈盧舍那品〉下是“正宗”,經來不盡故無“流通”。”[21]譯出的經文並不完整,“流通分”未曾譯出。這是法藏的第一種解釋。關于此經本來就沒有“流通分”的理由,法藏說:“又釋此經總無“流通”,以前七會各無“流通”故。《大般若經》十六會末各別“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經總無“流通”,表顯法門無終盡故。”[22]其次,“爲此經是稱法界法門說,故總無“流通”。”再其次,“以所入無極故,無終“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無終。”[23]法藏以爲,《大般若經》等大經每會之後都有“流通分”,全經之末尾也就有“流通分”,而此經每會之後並無“流通分”,因此全經也無“流通分”。這是第一項理由。第二項理由是,從佛教義理角度言之,此經所言修行法門沒有終盡,所入的法界沒有終極,因此,就沒有“流通分”。澄觀則不贊成法藏的判釋,認爲此經“叁分”俱全。澄觀這樣說:
所以叁者,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當機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陳,務于開濟,非但笃于“時”、“會”,複令末葉傳芳,永耀法燈,明明無盡,故受之以“流通”。非唯一部,當“會”當“品”等,皆容有之,故依“叁”也。[24]
澄觀認爲隋代慧遠的判釋最爲合理,“以奇人進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雲,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25]澄觀以後,華嚴宗一般以澄觀之說爲正統看法。
上文所述的古人對于《華嚴經》有無“流通分”的分歧,涉及到〈入法界品〉在此經中的地位問題,以爲此經缺乏“流通分”的最核心理由恐怕在于不大願意將〈入法界品〉當作在全經中地位偏弱的“流通分”看待。如法藏就不希望將〈入法界品〉當作“流通分”,而贊成其說的近現代佛學家或多或少也有這一考慮。日本學者龜川教信就認爲:“有關流通分雖然區分爲有、無兩說,但是法藏之正確所立,本經爲稱法性之根本教者,特不另立流通分爲是。”[26]這一說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爲從《華嚴經》形成的曆史看,〈入法界品〉形成與流通在前,《華嚴經》的編訂在後,因而〈入法界品〉不大可能如同小部經一樣正好成爲全經的流通分。但是,澄觀以後,華嚴宗將〈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出場以後的部分當作流通分也是可以成立的。正如澄觀所說:“謂前九會是本會,亦是佛會,佛爲主故。從文殊至福城東已後,並是末會,亦是菩薩會,以諸善知識爲會主故。”[27]可見,從性質上說,〈入法界品〉與前面的八會是有些不同,因而也就可以將此品所言善財童子的參學過程當作前述“本會”的實踐典範看待。
古代佛學家也有從經義角度解釋《華嚴經》之結構的。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和《華嚴經文義綱目》中都以“五周因果”判釋此經。澄觀在《華嚴經疏》卷四中沿用法藏的這一說法來解釋八十卷本《華嚴經》:
此經一部有五周因果,即爲五分。初會中,一周因果。謂先顯舍那果德,後〈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中〈隨好品〉,名“差別因果”。謂二…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