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髓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将其当作浓缩了的《华严经》来看,它不仅相当完整地体现了《华严经》的几乎全部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如何深入法界和随顺法界的典型例证和具体方法。从前者而言,举凡《华严经》的重要思想,在此品中都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与深化。因此,前文所论及的《华严经》的佛学思想都完全适用于〈入法界品〉。从后者而言,〈入法界品〉又是整个《华严经》的点睛之笔,深入法界、随顺法界这一《华严经》的核心旨趣在此得到了更为明确的升华。善财童子奔赴各地向善知识求法问道,而各位善知识的指点既为善财童子指明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又堪称《华严经》思想的形象化图解。通过这一深入法界、随顺法界的全过程,《华严经》的深刻思想无疑更容易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入法界品〉千百年来赢得佛教信众无限敬仰的原因。鉴于此,下文将采用与《华严经》整体之佛学思想相对照、相补充的方法对〈入法界品〉的佛学思想进行解析、介绍。

  一、〈入法界品〉在《华严经》中的地位

  篇幅巨大的《华严经》,尽管并非形成于一时一地,但却有着较为严整的结构。依照传统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来科判八十卷《华严经》,一般以初品〈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六十卷《华严》名为〈卢舍那佛品〉)以下为“正宗分”。关于流通分古来有多种说法,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为流通分,隋代慧远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下为流通分,隋代灵裕以〈入法界品〉最后的偈颂作为流通分,而法藏则认为此经没有流通分。法藏说:“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是正宗,经来不尽故无“流通”。”[①]这是说,中土译出的经文并不完整,流通分未曾译出。这是法藏的第一种解释。关于此经本来就没有流通分的理由,法藏又说:“又释此经总无“流通”,以前七会各无“流通”故。《大般若经》十六会末各别“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经总无“流通”,表显法门无终尽故。”[②]“为此经是称法界法门说,故总无“流通”。”“以所入无极故,无终“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无终。”[③]法藏以为,《大般若经》等大经每会之后都有流通分,全经之末尾也就有流通分,而此经每会之后并无流通分,因此全经也无流通分。这是第一项理由。第二项理由是,从佛教义理角度言之,此经所言修行法门没有终尽,所入的法界没有终极,因此就没有流通分。澄观则不赞成法藏的判释,认为此经三分俱全。澄观这样说:

  

  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无尽,故受之以“流通”。非唯一部,当会当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④]

  

  澄观认为隋代慧远的判释最为合理,“以奇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⑤]澄观以后,华严宗一般以澄观之说为正统看法。

  古代佛学家也有从经义角度解释《华严经》之结构的。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和《华严经文义纲目》中都以“五周因果”判释此经。澄观在《华严经疏》卷四中沿用法藏的这一说法来解释八十卷本《华严经》:

  

  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二十六品辩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品〉辩因,〈出现品〉明果,即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证入因果”。因、果二门俱证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⑥]

  

  华严宗也就依据法藏和澄观的说法将八十卷《华严经》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会六品,宣说阐明佛土与佛,这是菩萨修行之中所“信”的因果。描述此经所塑造的最高的崇拜对象毗卢舍那佛及其所教化的世界以及菩萨行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由第二会直到第七会的四十八品,宣说阐明菩萨行,略举佛与所说法,然后劝信令行,次第深入。这里重点阐述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果”是指佛地的功德差别,这属于“生解因果”。第三部分包括第七会中的第三十六〈普贤行品〉、第三十七〈如来出现品〉,“因”是普贤菩萨之行愿,“果”是如来出现之果德,这属于“出现因果”即如来出世的因果。第四部分为第八会,“因”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位”的修行,“果”是指佛的“八相成道”之果德,这属于“成行因果”。第五部分就是〈入法界品〉,“因”是善财童子的参学历程,“果”是证入的佛果。这属于“证入因果”,即修行者可以通过这一路径证入佛果。

  上文所述的古人对于《华严经》有无流通分的分歧,已经涉及到〈入法界品〉在此经中的地位问题。为此经缺乏流通分的最核心理由恐怕在于不大愿意将〈入法界品〉当作在全经中地位偏弱的“流通分”看待。如法藏就不希望将〈入法界品〉当作“流通分”,而赞成其说的近现代佛学家或多或少也有这一考虑。日本学者龟川教信就认为:“有关流通分虽然区分为有、无两说,但是法藏之正确所立,本经为称法性之根本教者,特不另立流通分为是。”[⑦]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华严经》形成的历史看,〈入法界品〉形成与流通在前,《华严经》的编订在后,因而〈入法界品〉不大可能如同小部经一样正好成为全经的流通分。而古人关于能否将〈入法界品〉当作《华严经》的“流通分”看待的争论,其实反映的是在照应一般经文通行之结构的前提下,如何恰切地确定〈入法界品〉在全经中的地位的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澄观所提出的折中方案后来才成为华严宗的通行说法。澄观说:

  

  大分为二。初明本会,二“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明末会。亦前明果法界,后明因法界;又前顿入法界,后明渐入法界;又,前总,后别。总、别圆融,本末无碍。又,前即亡修顿证,是正宗之极。后是寄人修入,以辨流通。通、正圆融,中、后无碍。[⑧]

  

  此中,“通”指流通分,“正”指正宗分。“本会”为“总”,“末会”为“别”,本会、末会圆融无碍。此品的“本会”即全经的第九会“逝多园林会”,“末会”又分为五十五会。“末会”叙述善财童子遵从文殊菩萨的要求至各地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其中五十三位善知识为善财童子演说随顺法界、深入法界的方法,习惯上称之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末会五十五会又可分为五部分,澄观将其分别称之为“寄位修行相”、“会缘入实相”、“摄德成因相”、“智照无二相”、“显因广大相”[⑨]。这五部分分别显示菩萨所具有的五种行相,澄观称之为“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行。五、广行。”[⑩]

  在古人所习用的三分结构中,“流通分”在其中的分量是稍显轻微。但一部经没有流通分又会显得不大完整。澄观的判释既可凸现〈入法界品〉的重要地位,又照顾到《华严经》的完整性,自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缘故,我们赞成澄观的说法。正如澄观所说:“谓前九会是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识为会主故。”[11]可见,从性质上说,〈入法界品〉与前面的八会是有些不同,因而也就可以将此品所言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当作前述“本会”的实践典范看待。

  从总体观之,〈入法界品〉是《华严经》的总结和缩影,它不仅相当完整地体现了《华严经》的几乎全部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如何深入法界和随顺法界的典型例证和具体方法。从前者而言,举凡《华严经》的重要思想,在此品中都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与深化。因此,《华严经》的佛学思想都完全适用于〈入法界品〉。从后者而言,〈入法界品〉又是整个《华严经》的点睛之笔,深入法界、随顺法界这一《华严经》的核心旨趣在此得到了更为明确的升华。

  “法界”一词在佛学中含义较为广泛,“界”可作种族、种类、要素和因性等解释。“法界”,大而言之,既指宇宙万物、自然界、人的感觉内容,又可指事物的类别、性质、因由、根据。由于“法界”具有性质、根基的意思,所以,又被作为表述一切事物本来相状的概念,在此层面上,“法界”一词和同样表述诸法实相的“真如”、“自性清净心”、“法性”、“平等性”、“不虚妄性”、“不变性”、“实际”等词相通互释。这样,概括而言,“法界”的一般含义有二:一是泛指宇宙的万事万物;二是指决定万事万物的本性。法藏说“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12]将“法”与“界”义合论即可以看出,“法界”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法因”,指众生成佛的根由即“佛性”、“真如”、“真心”、“一心”。二是“法性”,指事物的本性、规定性,其实就是“空性”。《华严经》卷十九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3]此中“法…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