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P3

  ..续本文上一页此证入法界之理就称之为“入法界”。第三,“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众生之世间”,因此,“入法界”也就是游心于诸佛世界以及深入众生所在之世间,一方面在佛国世界之中体味诸佛之智慧,另一方面又在众生世间实践救度教化众生的功德。从证入佛境角度言之,澄观依据《华严经》的说法总结出三种进入法界的途径:第一,上根菩萨于初住之位破无明,证法界之理。第二,中根菩萨于十回向之末,深入法界。(三)下根菩萨于初地位进入法界。作为《华严经》的主旨之一,深入法界、随顺法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关键性环节,“游心清净法界,所行饶益诸群生”[22],可以看作其宗教实践的纲领。《华严经》明确将深入法界看作菩萨修行成佛的必由之路,〈十行品〉就借助功德林菩萨之口说:“于诸众生善分别,悉入法界真实性,自然觉悟不由他,彼等空者行斯道。”[23]此可为证。

  《华严经》之所以将三个似乎有所分别的层面圆融起来强调深入法界、随顺法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既将“法界”看作成佛之因,又将其看作佛之境界即佛果。关于这一点,历代祖师的解释是正确的。法藏就明确地以“因果”来解释《华严经》的意旨。在《华严策林》中,法藏说:“因彻果源,果究因末。普贤行愿,方号圆因;舍那十身,遂称满果。”[24]在《华严经探玄记》中,法藏更以“普贤法界为因,舍那法界为果”而开“十事五对”[25]以说明之。李通玄在其《新华严经论》中首倡“三圣圆融”的提法来凸现此经的意旨。澄观撰有《三圣圆融观门》对其论之尤详,堪称集其大成。此中“三圣”即“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26]《三圣圆融观门》一文分二门论述“三圣圆融”,即“相对明表”、“相融显圆”。

  澄观所言“相对明表”是说,《华严经》以文殊、普贤二菩萨互相分工而表征成佛之路径以及佛因、佛果。澄观明确说:“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果起言想,且说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27]因为佛果难于言表,澄观于是分三层专论作为成佛之因的二圣法门:第一,能信、所信相对,以普贤表征所信之法界,即在缠如来藏,文殊表征能信之心。澄观以为,普贤菩萨在《华严经》的第一会中就进入“如来藏身三昧”,是因为普贤是能信之法界的象征。而文殊菩萨因为是能信之心的象征,所以如《佛名经》所说“此如是等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初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28],而善财童子之所以一见到文殊菩萨就能够发大心,是因为善财童子已经处于“信”位,只是尚未见到所信之境界。〈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萨首先出场,是因为在未曾见到所信之境界的情形下,仍然能够产生信仰而发大心。〈入法界品〉中以文殊菩萨居首,普贤菩萨居末,其奥妙正在于此。第二,以解、行相对,普贤表征所起万行,也就是菩萨行;文殊表征能起之解,即通解事与理的智慧。在〈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汝先所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满足大愿,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29]又云:

  

  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诸行。[30]

  

  究竟而言,文殊师利菩萨表征般若智慧,而普贤菩萨则象征具体的化他之行。〈入法界品〉的特殊结构正说明了这一问题。依照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中的解释,善财童子所参访的五十五位善知识,由最初的文殊师利菩萨,到第五十四位又见到文殊师利菩萨,其间诸位善知识所说均属于般若门,都属于文殊位所摄;其后出现的普贤菩萨会属于法界门,属于普贤位所摄。[31]第三,以理、智相对,普贤表所证法界,即出缠如来藏,文殊表能证。从普贤菩萨角度言之,是因为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进入普贤菩萨的身中的缘故,因为借助于普贤菩萨之身善财童子获“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一毛广大即无边者,称法性故,普贤身相如虚空故;又见普贤即得智波罗蜜者,明依于理而发智故。”从文殊师利菩萨角度言之,文殊师利菩萨象征着般若智慧,“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故”,因为诸佛都是“从文殊师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观见文殊菩萨之后“方见普贤,显其有智方证理故。”在此,澄观是以“理开体用、智分权实”的思路论说能信所信、理智相对的,因此,普贤既表征所证法界,即出缠如来藏,亦即理体,又可表征所信法界,即在缠如来藏。这样便可推出“以文殊二智,证普贤体用”[32]的结论。——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为:“此一门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以为心体,文殊智照为大用故。”[33]这是另一层体用关系。其实,如初门这样分别性分梳,并非澄观的最终目的,他的归趣在于得出三圣圆融,即因果或说因因果果圆融的结论。在第二门“相融显圆”中,澄观就是这样做的。

  澄观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与“二圣法门互相圆融”两部分来说明“相融显圆”。前者分为二门:首先,文殊法门之“信”、“解”、“行”是互相圆融的。澄观说:“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极智,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故。”[34]这是说,文殊师利法门的特质在于般若智慧,但此智之修成却须凭借“信”,“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前,方便之智不离智体故;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照信不殊于智故。”在〈入法界品〉中,一开始,只听闻文殊师利菩萨之声而未见其身,在福城之中文殊师利菩萨方才显现出绝妙之身,在最后,当善财童子到达了普门国苏摩那城拜访文殊师利菩萨时,文殊师利菩萨则远远地伸出右手抚摩着善财童子的头顶,为其说法使其进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则隐藏起来,没有现身。这一叙述方式,则象征了“智能之体”是没有任何相状的,文殊法门也是“信”、“解”、“智”圆融的。其次,普贤法门之“理”、“事”、“行”三事也是互相圆融的。澄观说:“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无理外之行故。随所证理,无不具,一证一切证故。见普贤一毛所得法门,过前不可说倍。又是即体之用故,毛孔法门缘起无尽。由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35]

  文殊法门与普贤法门又是互相圆融的。这是因为:“谓要因于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来藏,非菩萨故。次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则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无二。”[36]这是说,从“信”与“所信”之“理”不二,“解”与“行”、“理”与“智”圆融等三方面来说,文殊法门与普贤法门是圆融不二的。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澄观的这种解释,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华严经》,特别是〈入法界品〉的结构意义。澄观说:

  

  又法界寂照名“正”,寂而常照名“观”。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又即体之用曰“智”,即用之体曰“理”,即体、用无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异,名“普贤帝网之行”。故〈普贤行品〉反上下诸经广显理事圆融,为普贤行,非独事行名普贤行。[37]

  

  这是说,从“正观”和“体用”合一的角度言之,文殊法门之“信”、“解”、“智”与普贤法门之“理”、“事”、“行”都是圆融的,数者重重相入,构成“普贤帝网之行”。而“既二圣相融而不名文殊行者,摄智属理,唯一心法界故,举一全收。”而“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唯证相应故。”[38]这是说,依此二圣相融即可因圆果满,进入毗卢遮那佛光明遍照之海。正因为如此,〈入法界品〉中,在普贤会之后便以偈赞颂佛德,是为了显现佛果之相。〈入法界品〉开始部分,如来自入三昧,现相而无言,是为了表证佛所证之境界是言语道断的。而〈入法界品〉后面普贤菩萨会中,普贤菩萨开显放光使善财童子开悟,表证善财童子能够证得绝言之境界。而在此前由文殊菩萨开显善财童子前去拜访普贤菩萨的意义也在于此意。

  澄观以为,《华严经》的宗旨可以用“信”、“智”、“解”、“行”四个方面去概括,文殊、普贤都是这四方面的象征。澄观这样论说:

  

  若合三圣法门以为经目者,普贤是“大”,所证理体,无不包故。文殊是“方广”,理上之智为业用故。又通是普贤理含体用,通为所证故。文殊、普贤二俱,华严万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华”用“严”本,寂体故。舍那即佛,通圆诸因,证上体用故。说即为经,因言显故。[39]

  

  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文殊师利菩萨发现善财童子开始,而以善财童子参拜普贤菩萨为证入法界的象征,更是体现了依体起用证入法界理体的修行路径。《华严经》的核心是“因果圆融”,“因”为成佛之因即法身理体,“果”为成佛境界即“毗卢遮那庄严世界海”。《华严经》前八会反复谈论“因果圆融”,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清净的佛之体性即佛果由果位推移至众生之因位——“众生之心”,从而为众生成佛建立有说服力的根据,而由于这一根据是以宗教神话或者宗教象征形式表达出…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