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所以更具有强烈的信仰魅力。《华严经》的最后一会〈入法界品〉则以善财童子参学的形式将随顺法界、深入法界的全过程作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善财童子参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践普贤行,从而成就佛果。
(二)“普贤行”与解脱不离世间
普贤菩萨与文殊师利菩萨都是如来的上首弟子,在“华严法门”中,都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入法界品〉,虽为文殊所启导,而终极是“普贤地”的普贤菩萨。“普贤行”或曰“普贤行愿”成为《华严经》以及〈入法界品〉的核心内容,因为普贤行在此经之中被看作大乘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是成就佛果的最重要路径。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比文殊菩萨道行还要高的菩萨”。“在《华严经》的描述中,普贤菩萨是一位高居于包括文殊菩萨在内的一切菩萨之上的,与“一切诸佛”等身的大菩萨。”[40]而贯穿于普贤行之中的解脱不离世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即世间求解脱的修行方法成为大乘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的基本发展方向。
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思为“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而普贤菩萨就是“这样一位既知现在,又知未来而无所不知的,有着普度一切众生慈悲之心的,精进而不知疲倦的菩萨的代表。”[41]它是佛法之理的象征,又是佛之定力的象征,《华严经》中又赋予他以十大愿救度众生的悲行。普贤菩萨所获得的三昧称为“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贤菩萨进入、获得这一三昧就蕴涵了一切诸佛法身所有的神通之力和功德智慧,它的法力无边而且与如来没有什么差别。贯穿于《华严经》始终的一个修行方法就是“普贤行”。
从深入法界、随顺法界而言,“普贤行”是〈入法界品〉的核心之一。〈入法界品〉中就有文殊菩萨激励众比丘修习普贤行愿的文句,其文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邱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清净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42]
如果要成就如佛一样的智身,就要住于普贤行,就要满足普贤行愿。进入普贤行愿也就等于进入大愿之海;进入大愿之海,就能够成就大愿海;成就大愿之海,就能够使心清净;心清净了,身才能清净;身清净,就可以获得无有退转的大神通;因获得此神通的缘故,就可不离开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之所都显现出自己之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这是说,对于初步发心修行的比丘来说,进入普贤行,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正因为此,善财童子在拜见文殊菩萨之后,向文殊菩萨请教说:
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趣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入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随顺菩萨行?应云何忆念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文殊菩萨则这样回答:
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已发广大愿,除灭众生苦,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福光福威力,福处福净海;汝为诸众生,愿修普贤行。汝见无边际,十方一切佛,皆悉听闻法,受持不忘失。汝于十方界,普见无量佛,成就诸愿海,具足菩萨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汝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汝于无量刹,无边诸劫海,修行普贤行,成满诸大愿。此无量众生,闻汝愿欢喜,皆发菩提意,愿学普贤乘。[43]
值得注意的是,善财童子在其问话中是将“菩萨行”与“普贤行”合并在一起的,文殊师利的回答也是将二者合在一起的,强调的重点就是“普贤行”。可见,《华严经》所言的菩萨行其基本内容就是普贤行,因而〈入法界品〉也称之为《普贤行愿品》。本来,在其它经典中,菩萨行是指“六度”与“四摄”,《华严经》将其具体化为“普贤十大行愿”,并且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最终归宿这一象征性安排使其成为菩萨修行的核心内容。而善财童子由于发心修行普贤行而由普贤菩萨预言其当来成佛。
“普贤行”也称为“普贤愿”、“普贤行愿”,“普贤地”就是以“普贤行愿”所成就的。普贤菩萨向善财童子宣说自己过去的行愿: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无有尽。
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44]
上述引文是八十卷《华严经》普贤菩萨会中的内容,而关于“普贤行愿”的具体内容以四十卷《华严经》所言最为明确、详细。其文曰: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45]
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46]
上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与《华严经》其它部分所宣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一起构成了“菩萨行”修行的基本内容。
从修行原则而言,“普贤行”突出的是大乘佛教一贯的“解脱不离世间”的路径以及唯心解脱的倾向。菩萨之所以是菩萨,最主要的是因为其具有无量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喜”、“舍”之心。在〈入法界品〉“弥勒菩萨会”中,弥勒菩萨以一百一十种比喻称赞菩提心,其文有“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47]等等。而“发菩提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菩萨修行的起点。〈入法界品〉中海云比丘就给善财童子强调了这一点:
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间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48]
此中,“发菩提心”有两方面的要义:一是将修行解脱成佛的依据界定为众生自具的“自性清净之心”,二是将其修行的内容指向救度一切众生。前者也就是贯穿于《华严经》始终的唯心解脱的倾向,后者就是解脱不离世间的路径。《华严经·十行品》说:
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间皆悉寂静,一切佛法无所增益。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了知法界体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舍离大菩提心,恒不退转化众生心,转更增长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49]
菩萨应该知晓,佛法与世间法,虽然各自有自性的差别,并且不相杂乱,但是从根本上二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菩萨也应该知晓:
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50]
从现象层面言之,“清净世界”与“污秽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对于发心救度一切世间中的一切众生的菩萨来说,二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完全是可以相即相入的。《华严经·普贤行品》就讲到了普贤行所应该具有的这种境界:
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智已,则得入十种普入。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众生身;不可说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说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不可说处入一处,一处入不可说处;不可说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说根;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一切三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三世。是为十。[51]
这十种“普入”…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