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的影响
《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也称《杂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华严宗立宗的根基,对于中国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直至目前,仍然得到佛教信众的喜爱和深切信仰。无论从历史与现实而言,还是从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而言,《华严经》都不愧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十地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十地品〉都可以说是《华严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十地品〉是《华严经》中影响中国佛教最大的部分。同时,与《华严经》其它部分相比较,其抽象程度更高,简直可以将其看作具有浓厚“论典”色彩的佛经。
一、〈十地品〉题解、结构及其基本内容
在本节我们拟就宣说此法之聚会的会名以及〈十地品〉的名称之涵义以及〈十地品〉的结构、基本内容作一概述。应该指出,此节所述〈十地品〉的基本内容是遵顺经文本身的逻辑结构、顺序就其内容所作的原原本本的叙述,类似于〈十地品〉的纲要。而下一节则是从佛教信仰、修行的角度出发,以现代的学术方法对〈十地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修行论意义作的分析。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法藏这样解释“他化自在天会”以及〈十地品〉名称的涵义:
释名亦二:先释会名者,“他化天会”约“处”为名。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显非己力,表入地所证真如,非由缘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种:一、别译本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二、下文名〈集一切智智法门品〉。此二就功能立名,谓十地因行,能集生一切佛智德。然十德渐增,故云“渐备”。三、更别译一本,名《十住经》。四、此中名〈十地〉。此二约“义”带“数”受称。谓“十”是一周圆数,“地”是就“义”约“喻”为名,谓生成佛智住持故也。[①]
澄观在法藏解释的基础上有所补充:
会名有三:一、约“人”名“金刚藏会”。二、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证“如”,无心不碍“后得”而起用故;事、理存泯非即离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皆自在故;将证离欲之实际故。“不处化乐”者,表凡、圣隔绝故。三、约“法”名“十地会”,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本《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义也。《唯识》第九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者,但语其“因”,阙“生果”义。有别行译本,名《十住经》,“住”是“地”中一义故。《仁王》兼明,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称为“地”。”而下经又名〈集一切智智法门〉,亦兼“因”、“果”。复有别译,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以后后过前前,故名为“渐备”。“渐备”即是“集”义。若名“十地”,就“义”约“喻”以受其名。若云“十住”,唯就“法”称。“十”是一周圆数,十十无尽,皆带“数”释。后之二释,皆是依“主”,一切智智之法门故,渐备一切智之德故。[②]
与法藏略有差别,澄观是将“会名”与“品名”合起来解释的。这是因为,作为法藏与澄观诠释对象的经文文本的结构是不同的。法藏所诠释的六十卷《华严经》的第六会有十一品,〈十地品〉只是其中的第一品(全经的第二十二品)。而澄观所诠释的对像是八十卷《华严经》,其第六会仅仅有〈十地品〉一品,即全经的第二十六品。
将澄观的解释与法藏的解释对照,可以发现,澄观补充了从“人”即说法之主体角度而言的“金刚藏会”的会名,并且以所说之法——“十地”而命名此会为“十地会”,最后又顺便将〈十地品〉的异名之来由作了解释。上述法藏、澄观对于此会之名称与〈十地品〉之名称的含义之解释,大多语句之涵义是明了清晰的。限于篇幅,不准备逐句解释,仅将其难解且对于理解〈十地品〉之内容特别重要之处作些解释。
第一,关于“金刚藏菩萨”的涵义。世亲在《十地经论》卷一中说:“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③]也就是说,此会之所以让金刚藏菩萨宣讲十地之法,一是金刚藏菩萨以身所证为会众修行的示范,二是此菩萨所具有的坚固如金刚的善根使其证入“十地”的保证。
第二,关于“他化自在天会”之会名的涵义。“他化自在天”,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护危害正法者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后为佛所化度,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关于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之法的象征意义,澄观所言有三层涵义:其一,表征十地之法是证得真如的“自得自在”。其二,所证之境界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即“化他自在”。其三,表征证得此境界的菩萨已经超越了凡夫境。简要言之,在自在天宫说十地法,恰当地突出了“十地”之法的殊胜之处。
第三,关于八十卷《华严经》之〈十地品〉的两种名称的涵义。通观法藏、澄观的解释,涉及到两对四方面,即“因”与“果”、“数”与“喻”。关于“地”的涵义,澄观所引用的“《本业》”是指竺佛念所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其文字与原文略有出入。竺佛念原文为:“云何名“地”?佛子!“地”名“持”,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④]“地”取的是大地的能“持”以及能“生”万物的功能作譬喻,譬喻此法是生“佛”的根基。而“十”这一数字,也具有象征涵义,即“一周圆数,十十无尽”。而“因”即指十地是成就佛果之因,“果”则指十地能够“生成”佛果。而法藏、澄观所说的〈十地品〉的另外一个名称“集一切智智法门品”则直接是就“因”、“果”立名的,“因”为“十地”之修行,“果”则是佛智(一切智智)。
第四,关于〈十地品〉的两种旧译名的涵义及其与“十地”之名的会通。在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译出之前,〈十地品〉主要的名称是《十住经》和《渐备一切智德经》。法藏、澄观解释说,此二名与〈十地品〉之名是一致的,只是着眼点有些不同而已。不过,澄观所引用的《仁王般若经》的原文为:“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⑤]即以“十住”称呼“十地”仅仅着眼于“入理般若”罢了。而“渐备一切智”则有二义:一是指十地之修证是“上地”或称“后地”胜过“下地”或称“前地”,证入“上地”是在以“中道”方法超越“下地”的必然结果。二是说,“渐备”即是“聚集”的意思,“十地”是逐渐积累成佛之善根的过程。总体而言,法藏、澄观认为,〈十地品〉之名更带涵盖性和包容性。
作为《华严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将〈十地品〉判释入“正宗分”之内。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十地品〉是作为单独的经文在印度流传的,如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就曾经称引《十地经》。因此,〈十地品〉具有相当完整的结构。依照中国佛教对于经典的最流行的“三分”判释方法,〈十地品〉是“三分”俱全的。法藏就六十卷《华严经》的〈十地品〉作了如下的判释:
或为三者,谓“序”、“正”、“流通”。此中所辨,要唯教、证既殊,三分亦异。就教,三者:初至“起分”,是其由序,以起发正说故。二、“本分”已去,是其“正宗”。于中虽后有广,有略,同说地法,判为“正宗”。三、“地利益分”下,辨法力感益,判为“流通”。二、就证,三者:初一,“序分”判为由序。二、“三昧分”是“证”,“正宗”。因入此定,正显实证故。《地论》云:“此三昧是法体也。”三、“流通”之义,释有二类:一、以己之德流被“信地”,说为“流通”。若从此义,“加分”已去,皆是“流通”。以说自所得,令“信”、“行”地菩萨证入地故。二、显法利益流及末代。若从此义,即“地利益分”方是“流通”。今据前义说也。[⑥]
此中,“教”即“教法”,修行方法;“证”即修行所证得的境界。当时,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前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且摩顶。金刚藏菩萨从“定”中起,向会众宣说“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出光明给其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会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从“所证”的角度言之,金刚藏菩萨所进入的不可思议的“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是其核心。因此,法藏和澄观才说,以“证”言之,“三昧分”是〈十地品〉的“正宗分”。此前自然是“序分”。此后的部分是金刚藏在佛的加持之下,将自己所证流被已入“信地”、“十行之地”等境界的菩萨,因此,属于〈十地品〉的“流通分”。然而,从“教法”的角度言之,其重点应该是“所说之法”。因此,由金刚藏菩萨正式说法直到宣说完毕第十地的内容,属于“正宗分”。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三十一,沿袭了法藏所说的“三分”判释,语言大同小异。
当然,除“三分”判释法之外,也有人以其它更细致的方法来判释《华严经》。这些在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