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的影响▪P20

  ..续本文上一页

  [11]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41页。

  

  [12]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41页。

  

  [13]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46页。

  

  [14]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46页。

  

  [15]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47页。

  

  [16]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47页。

  

  [17]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50页。

  

  [18]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藏要》第4册,第750页。

  

  [19]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10,《藏要》第4册,第773页。

  

  [2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40页上-下。

  

  [2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47页上。

  

  [2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47页上-中。

  

  [2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50页上。

  

  [24] 世亲《十地经论》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7页上。

  

  [2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43页上。

  

  [26]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9,《大正藏》第35卷,第277页中-下。

  

  [2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页中。

  

  [2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页中。

  

  [2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页中。

  

  [3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6页下。

  

  [3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页中。

  

  [3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页中。

  

  [3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50页上。

  

  [3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1下-782页上。

  

  [3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页上。

  

  [3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页上。

  

  [3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页中。

  

  [3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页中。

  

  [39] 后魏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6页中-下。

  

  [40] 世亲《十地经论》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6下-127页上。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34(即〈十地品〉之一)的经文是这样的:“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

  

  [41]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9,《大正藏》第35卷,第286页上。法藏与澄观的概括大同小异,显然是澄观继承法藏而来。澄观的的概括从略,可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42页中。

  

  [42] 在此是指以后来产生的思想与术语去解释早先产生的文本,而以唯识学诠释体系去解释《华严经》是带有强烈的创造性诠释和创造性接受之色彩的,因此,也不算是“诠释过度”,因为这是〈十地品〉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也许还应该包括印度)中所呈现出的接受形态的既定事实。

  

  [4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页上。

  

  [4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页中。

  

  [4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页中。此为澄观承袭法藏而来,法藏所言与此大同,其说参见《华严经探玄记》卷9,《大正藏》第35卷,第300页中-下。

  

  [46] 世亲《十地经论》卷3,《大正藏》第26卷,第143页上。

  

  [4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页中。

  

  [4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1页上。

  

  [4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0页下-771页上。

  

  [5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1页上。

  

  [5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1页上。

  

  [5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页上-中。

  

  [5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页上。

  

  [54]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4,《大正藏》第16卷,第703页下。

  

  [5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页中。

  

  [5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页中。

  

  [5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页中。

  

  [5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9页上。

  

  [5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8页下-789页上。

  

  [60]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4,《大正藏》第16卷,第703页中。

  

  [6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9页上。

  

  [6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9页上。

  

  [63]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第9卷,第51页上。

  

  [64] 世亲《十地经论》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7页上。

  

  [6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5页中-下。

  

  [6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5页下。

  

  [6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5页下。

  

  [68]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第31卷,第51页上。

  

  [69] 世亲《十地经论》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73页下。

  

  [7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9,《大正藏》第35卷,第800页中-下。

  

  [7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9,《大正藏》第35卷,第800页下。

  

  [7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9,《大正藏》第35卷,第800页下。

  

  [73]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第31卷,第51页上。

  

  [7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4页中-下。

  

  [7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1,《…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