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P20

  ..續本文上一頁

  [11]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41頁。

  

  [12]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41頁。

  

  [13]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46頁。

  

  [14]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46頁。

  

  [15]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47頁。

  

  [16]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47頁。

  

  [17]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50頁。

  

  [18]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藏要》第4冊,第750頁。

  

  [19]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10,《藏要》第4冊,第773頁。

  

  [2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40頁上-下。

  

  [2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47頁上。

  

  [2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47頁上-中。

  

  [2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50頁上。

  

  [24]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7頁上。

  

  [2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43頁上。

  

  [26]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9,《大正藏》第35卷,第277頁中-下。

  

  [2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頁中。

  

  [2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頁中。

  

  [2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頁中。

  

  [3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6頁下。

  

  [3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頁中。

  

  [3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35頁中。

  

  [3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2,《大正藏》第35卷,第750頁上。

  

  [3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1下-782頁上。

  

  [3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頁上。

  

  [3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頁上。

  

  [3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頁中。

  

  [3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82頁中。

  

  [39] 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6頁中-下。

  

  [40]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6下-127頁上。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34(即〈十地品〉之一)的經文是這樣的:“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刹,救護一切衆生;爲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41]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9,《大正藏》第35卷,第286頁上。法藏與澄觀的概括大同小異,顯然是澄觀繼承法藏而來。澄觀的的概括從略,可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31,《大正藏》第35卷,第742頁中。

  

  [42] 在此是指以後來産生的思想與術語去解釋早先産生的文本,而以唯識學诠釋體系去解釋《華嚴經》是帶有強烈的創造性诠釋和創造性接受之色彩的,因此,也不算是“诠釋過度”,因爲這是〈十地品〉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也許還應該包括印度)中所呈現出的接受形態的既定事實。

  

  [4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頁上。

  

  [4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頁中。

  

  [4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頁中。此爲澄觀承襲法藏而來,法藏所言與此大同,其說參見《華嚴經探玄記》卷9,《大正藏》第35卷,第300頁中-下。

  

  [46] 世親《十地經論》卷3,《大正藏》第26卷,第143頁上。

  

  [4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3,《大正藏》第35卷,第756頁中。

  

  [4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1頁上。

  

  [4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0頁下-771頁上。

  

  [5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1頁上。

  

  [5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5,《大正藏》第35卷,第771頁上。

  

  [5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頁上-中。

  

  [5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頁上。

  

  [54]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4,《大正藏》第16卷,第703頁下。

  

  [5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頁中。

  

  [5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頁中。

  

  [5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6,《大正藏》第35卷,第779頁中。

  

  [5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9頁上。

  

  [5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8頁下-789頁上。

  

  [60]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4,《大正藏》第16卷,第703頁中。

  

  [6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9頁上。

  

  [6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7,《大正藏》第35卷,第789頁上。

  

  [63]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大正藏》第9卷,第51頁上。

  

  [64]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7頁上。

  

  [6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5頁中-下。

  

  [6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5頁下。

  

  [6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8,《大正藏》第35卷,第795頁下。

  

  [68]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大正藏》第31卷,第51頁上。

  

  [69] 世親《十地經論》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73頁下。

  

  [7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9,《大正藏》第35卷,第800頁中-下。

  

  [7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9,《大正藏》第35卷,第800頁下。

  

  [7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9,《大正藏》第35卷,第800頁下。

  

  [73]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大正藏》第31卷,第51頁上。

  

  [7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4頁中-下。

  

  [7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