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正藏》第35卷,第814頁中。
[7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4頁下。
[7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4頁下。
[7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7頁上。
[7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8頁下。
[8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8頁下。
[8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9頁上。
[8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9頁上。
[8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1,《大正藏》第35卷,第819頁上。
[8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3,《大正藏》第35卷,第826頁下。
[8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3,《大正藏》第35卷,第826頁下。
[8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3,《大正藏》第35卷,第826頁下。
[8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3,《大正藏》第35卷,第826頁下。
[8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3頁下。
[8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3頁下-834頁上。
[9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4頁上。
[9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3頁下。
[9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4頁中。
[9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4頁中。
[9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44,《大正藏》第35卷,第834頁中。
[95]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37,《大正藏》第10卷,第194頁上。
[96]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19,《大正藏》第10卷,第102頁上。
[97]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淨》卷10,《大正藏》第9卷,第465-466頁上。
[98]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大正藏》第35卷,第118頁下。
[9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大正藏》第35卷,第520頁上。
[100]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52,《大正藏》第10卷,第272頁下。
[101]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99頁。
[102] 唐澄觀《大華嚴經略策》,《中國佛教思想數據選編》第2卷第2冊,第359頁。
[103]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9頁。
[104]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1,《大正藏》第51卷,第156頁中-下。
[105] 梁慧皎《高僧傳》卷2,《大正藏》第50卷,第334頁中。
[106] 北魏崔光〈十地經論序〉,《十地經論》卷一之首,《大正藏》第26卷,第123頁中。
[107]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1,《大正藏》第50卷,第429頁上。
[108] 世親《十地經論》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69頁上。
[109] 世親《十地經論》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69頁上。
[110] 世親《十地經論》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69頁上。
[111] 世親《十地經論》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70頁下。
[112] 世親《十地經論》卷3,《大正藏》第26卷,第142頁中。
[113] 世親《十地經論》卷9,《大正藏》第26卷,第187頁上。
[114] 世親《十地經論》卷8,《大正藏》第26卷,第180頁上。
[115] 世親《十地經論》卷7,《大正藏》第26卷,第176頁上。
[116] 世親《十地經論》卷2,《大正藏》第26卷,第133頁中。
[117] 北魏慧光《華嚴經義記》殘卷,《大正藏》第85卷,第234頁中。
[118]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1,《大正藏》第85卷,第763頁下。
[119]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1,《大正藏》第85卷,第764頁中。
[120]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3,《大正藏》第85卷,第771頁下。
[121]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3,《大正藏》第85卷,第771頁下。
[122] 參見隋吉藏《叁論玄義》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5頁中。
[123] 參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1,《大正藏》第44卷,第465頁上。
[124]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導言〉第3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5] 參見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
[12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3,《大正藏》第35卷,第523頁上-524頁下。
[127]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3,《大正藏》第51卷,第164頁上。
[128]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3,《大正藏》第51卷,第164頁中。
[129] 宋贊甯《宋高僧傳》卷5,範祥雍點校本第90頁,中華書局,1987年版。
[130] 宋贊甯《宋高僧傳》卷5,點校本第89頁。
[131]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6,《大正藏》第35卷,第405頁上。
[132]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23,《大正藏》第9卷,第454頁中-下。
[133] 北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3,《大正藏》第26卷,第139頁上。
[134] 唐屍羅達摩譯《十地經》,其“六相”譯語與《十地經論》和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經》相同。《十地經》譯于唐貞元年中,貞元十五年入藏。譯時大致在貞元二年(公元785)至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之間。
[135] 應該指出,目前的有些著作中對此仍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如日人龜川教信撰寫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華嚴學》中說過:“《唐經》所見其名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普通所采用的是《唐經》譯出之名目。”(印海譯、龜川教信著《華嚴學》,佛光出版社1996年據無量壽出版社1988年版重印本,第269頁。)而如上述引文所見,唐譯是沿襲了菩提流支的譯名,因而追根究底應作上說。此書寫作甚早,原不足怪。現仍然作爲華嚴學的入門書流通,因此,特意指出來,以作糾正。
[136]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4下-125頁上。
[137]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4頁中。
[138]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