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的影响▪P18

  ..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依此线索理解智俨所说,其第一门是说十二因缘等均是以“本识”即“阿黎耶识”为依持、为本体的,当其“非动”即不起现行时呈无覆无记状态,因而“无真妄别”。第二门“摄本从末门”则是“阿黎耶识”之“有漏种子”起“现行”而成妄识,从而有了生死流转,有了染法之起。第三门“摄末从本门”则是说,“末”即染法尽管是由妄识现起的,但缘生的最终依据仍是“真心”,用智俨的话说则是“自体空”的“不空如来藏”。

  而关于与“缘起一心门”对应的“依持一心门”,智俨说:“二、“依持一心门”者,六、七等识依“梨耶”成。故《论》云“十二缘生依梨耶识”,以“梨耶识”为通因故。”[158]此中所言的“《论》云”是指《大乘起信论》。这是说,“十二因缘”依持于“一心”,而此“一心”也就是“梨耶识”。这与《华严经·十地品》所言已经有了不同。

  关于此“缘起一心门”与“依持一心门”之间的关系,智俨有一解释:

  

  问:与上“缘起一心”云何取别?

  答:上“缘起一心”,染、净即体,不分别异。此“依持门”,能、所不同。故分二也。

  问:如上诸义,并一一门别。云何得成一证境界?

  答:上来所辨,并约“缘”别显,即是证境方便道缘。欲、乐既别,即今所依观门非一。若寻证境,如上“十平等”说。[159]

  

  智俨所说的“十平等”是指〈十地品〉第六地所说的“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这一“平等法”是菩萨证入“缘起”之“本”的方法。从上述引文看,智俨以为,在“缘起一心门”中,“染”、“净”是一体的,而在“依持一心门”则“能”、“所”不同,“能”则为第八识,“所”为以第八识为依持的第七识、第六识。而最应注意的是,智俨所言的第八识与玄奘系唯识学对于第八识的界定有根本的不同。智俨采纳的是地论师以及《大乘起信论》的观点,第八识或者直接称之为“一心”、“真心”,或者称为“真妄和合识”。

  关于“净法”,智俨将其分为四部分:“约净门者要摄为四:一、本有。二、本有修生。三、名“修生”。第四、修生本有。”[160]其具体解释如下:

  

  言“本有”者,缘起本实,体离谓情,法界显然,三世不动故。〈性起〉云:“众生心中有微尘经卷,有菩提大树,众圣共证。人证前、后不同,其树不分别异。”故知“本有”。又此缘生文“十二因缘即第一义”。

  言“本有修生”者,然诸净品本无异性,今约诸缘发生新善。据彼诸缘乃是妄法,所发真智乃合普贤。性体本无分别,修智亦无分别。故智顺理,不顺诸缘,故知“修生”即从本有同性而发。故〈性品〉云“名菩提心为性起故”。

  三、“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今对净教,赖缘始发。故说“新生”。故《论》云“彼无无分别智故”。

  四、“修生本有”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凡夫即迷处而不觉。若对迷时,不名为有,故无相。《论》云:“若有,应见。”又依《摄论》云:“有得不得、见不见等故”也。今得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在缠成净。先无有力同彼无法,今得成用,异本先无,故不可说名为“本有”,说为“修净”。[161]

  

  智俨在此处所言的“净门”实际上是非常相似于通常所说的“如来藏缘起”。其“本有”与“修生”的提法也与地论学派谈论佛性“本有”与“始有”时的说法相似。智俨所说的第一门“本有”是说“缘起之本”为“实相”,为“真如”,在证入之前与证入之后,“真如”是不变不动的。第二门“本有修生”是说,众生心中的“清净性”是无有差别的,从缘生的角度看,遇到诸缘而产生新的善法。此因“修”而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依凭于“本有”之“性体”而进行的,所以,称之为“本有修生”。“修生”则是指,原先潜在而未曾现前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种“无漏根”,由于外缘得以具备与启发而得以现前起作用。——这就叫“修生”。“修生本有”则是指,菩萨在修行中凭借所得的“无分别智”而使“在缠”的“清净法身”得以显现起作用。由于“清净法身”并非“先无”,只是“无力”罢了,因此,不能说是因“修”而“净”。同时,潜在的“清净法身”与“出缠”的“清净法身”,也不是完全的“一”,所以,也不能说是纯粹“本有”。此接近于佛性“非本有非始有”的说法。

  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解释第六地之时,法藏沿袭了智俨的前述说法,并作了相应合并、扩充。其文曰:

  

  “法界缘起”略有三义:一、约染法缘起,二、约净法,三、染净合说。初中有四门:一、缘集一心门,二、摄本从末门,三、摄末从本门,四、本末依持门,并如别说。二、净法缘起者,亦有四门:一、本有,二、修生,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如下〈性起〉处说。三、染净合说者,亦有四门:一、翻染现净门,二、以净应染门,三、会染即净门,四、染尽净泯门。亦如别说。[162]

  

  法藏对于智俨的说法,作了两点大的改动:一是将“染法缘起”的“缘起一心门”与“依持一心门”合并为四门。二是增加了“染净合说”。这样,便构成了“法界缘起”的三层次:“约染法缘起”、“约净法”、“染净合说”。

  “染净合说”四门,其名目、含义,在法藏留存的其它著述中未曾发现,故其“亦如别说”不知何指。然而,《玄义章》论及佛性之“因因果果”四义时,法藏如此说道:“初四句中,初者谓“染净缘起门”,二、内熏发心,三、始觉圆,四、本觉现。又,初随染隐体,二、微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源显实。”[163]此处所谓“四句”是指《大般涅槃经·师子吼品》所说“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法藏引用同经所说,以十二因缘为“因”构成第一句,以智慧为“因因”构成第二句,以“无上菩提”为“果”构成第三句,以无上大般涅槃为“果果”构成第四句。这样,以十二因缘为起点,由“内熏发心”、“始觉圆”,再至“本觉真心”朗然显现,四个环节构成一个由染到净的单向递进路线。此正如法藏所说:“初染而非净;第二,净而非染;第三,亦染亦净;第四、非染非净。”将法藏的这一解释与上述“染净合说”四门——“翻染显净门”、“以净应染门”、“会染即净门”、“染尽净泯门”相对照,可以推定其涵义是一致的。后来有人[164]以《大乘起信论》的“智净相”、“不思议业相”等文配合四门为之解释,颇便参考,特录之对照如下:

  

  “翻染显净门”:“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以净应染门”:“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会染即净门”:“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染尽净泯门”:“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经过上述简接疏证,大致可以推定法藏的“染净缘起”三义的基本内容。其“染法缘起”及“净法缘起”更多的承袭了智俨的说法,主要是以“阿黎耶识”的“隐覆不彰”、“妄识现行”、“妄依真有”、“真妄互成”四义说明“染法缘起”;“净法缘起”则是从“佛性(真如心)”之“本有”,“修生”,“本有修生”,“修生本有”四方面论说如何可能由染转净。至于“染净合说”则系法藏自己标立名目,其解释似应以“染净之依止”、“内熏发心”、“始觉圆”、“本觉现”等四个去蔽现净的阶段为“正义”。将上述三层十二门缘起联系起来,实际上构成了初具规模的染净、真妄之生成转换的动态系统。这可看作从“动”的角度对“真妄交彻”的说明。如法藏所说“真该妄末,无不称真;妄彻真源,体无不寂;真妄交彻,二分双融,无碍全摄”[165],用第一句概括“染法缘起”,第二句概括“净法缘起”,第三句概括“染净合说”不是也很恰切吗?

  “法界”一词在佛学中含义较为广泛,对照“法界”一词的通常用法与华严宗之特殊用义可知,华严宗之“法界”义特别处有二:一是将其视为一纯净至善之本体,即“真心”、“清净佛智”等等;二是华严宗诸师惯于将三层次之义“圆融”地使用,特别是其立宗的根基所在——“法界缘起”与“四法界圆融”理论之所以证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界”作为本体论范畴的灵活引入。

  在华严宗义中,“法界缘起”是其特色所在。依照赖永海先生研究,“法界缘起”可作三层观之:其一,世间万物及其一切众生,无不以此“真心”为本体,万物及众生都是此“真心”的体现。其二,以“法界”为本体、“缘起”为大用,因此缘故,十方理事齐彰、凡圣众生并显。其三,“法界”固然是“体”,但不仅仅是“体”;“缘起”固然是“用”,但亦非纯粹是“用”。体用之间并非殊绝悬隔,而是体用全收,圆通一际,镕融自在。[166]这一“法界缘起”理论的最精彩环节就是由法藏初创、澄观完善、宗密详为论证的四法界学说。[167]宗密引用澄观的话说:“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168]明确宣示此“一真法界”,亦即“一心”才是万有的唯一本体…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