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核心就是深入世间、随顺法界救度众生。因为只有具有这一无分别智慧和无分别的菩萨身,才能毫无障碍地深入法界实践普贤菩萨的悲愿。
在《华严经》中,一切菩萨都是“普贤行”的实践楷模,正如〈入法界品〉所说:
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境界无碍,普遍一切诸佛刹故;现身无量,亲近一切诸如来故;净眼无障,见一切佛神变事故;至处无限,一切如来成正觉所恒普诣故;光明无际,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实法海故;说法无尽,清净辩才无边际劫无穷尽故;等虚空界,智慧所行悉清净故;无所依止,随众生心现色身故;除灭痴翳,了众生界无众生故;等虚空智,以大光网照法界故。[52]
这五百名菩萨已经与佛一样成就了正觉,度脱了生死苦海,出离了世间,但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则又深入世间,示现大神通变化,即便有“众生来从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舍,不生一念懮悔之心”[53],只求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而绝对不求果报福报。一言以蔽之,菩萨从境界而言已然是佛,从救度众生而言又不离世间,一切为了众生就是菩萨的品格。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就是实践普贤行的现实楷模,而善财童子就是一位以“普贤行”为修行内容的修行典范。在〈入法界品〉的最后一会,善财童子得以见到普贤菩萨如此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所示现出的如此境界,就立即获得了普贤菩萨行愿之海。〈入法界品〉的全部内容可以说就是为了说明依照善财童子之修行范式是完全可以成就佛果的。从这个角度说,〈入法界品〉也是“普贤行”之修行实践的形象化、具体化的说明。
(三)〈入法界品〉的修行论意义
〈入法界品〉的核心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通过参访诸多善知识逐渐修行菩萨行的诸多阶位,最后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得以进入普贤行之海。如果说,在《华严经》其它部分所说的菩萨修行的过程还带有抽象说教之味道的话,那么,〈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则是具体经历和体验了菩萨种种十法阶次的修学过程,也为所有学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去具体完成这一菩萨修行阶次的善巧方法。深入法界、随顺法界,也就是“入世间”这一修行思想,通过善财童子的具体修行过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善财童子向诸位善知识请教修行菩萨行以及普贤行的方法,诸位善知识的回答大多数从不同方面解释深化了《华严经》的重要思想和修行法门。“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虽然同是讲菩萨的修学阶段,而对于修行者来说,〈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显得更为重要,其作用和意义也就更大。也正是由于如此,所以在〈入法界品〉中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为广大佛教徒历来效法的榜样。直至今日,广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闻经学教称作“参学”、“参访”。”[54]可见,〈入法界品〉的修行论意义是多么的突出!
善财童子是印度福城[55]的年轻佛教徒。由于前生善因缘的果报,当这位童子刚刚入胎之时,在其住宅内自然而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种伏藏,在伏藏之上,大地自然开裂,生出七宝之萌芽,这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码瑙。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其形体肢节端正具足;这时,地中的七种宝藏,纵广高下各满七肘,从地下涌出,光明照耀。接着,在其家宅中自然而有五百种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这些宝器有:金刚器中盛放一切香,在香器中盛放种种衣物,美玉器中盛满种种上等美味饮食,摩尼器中盛满种种殊异珍宝,金器盛银,银器盛金,金银器中盛满琉璃及摩尼宝,玻璃器中盛满砗磲,砗磲器中盛满玻璃,码瑙器中盛满真珠,真珠器中盛满码瑙,火摩尼器中盛满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满火摩尼……。如此等等五百种宝器自然出现。又从天上降下许多珍宝及诸财物,使所有仓库都装满了珍宝物品。由于这件事的缘故,父母、亲属以及优秀的相面师都称此儿名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曾经供养过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仰、理解力广大,常常乐于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都无过失,发心修习菩萨道,求证一切智,欲成就佛之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没有任何障碍。文殊菩萨于南行途中止住于福城东方之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于此林教化众生,附近又有一大塔庙,是释尊往昔修菩萨行时舍弃无量难舍之处。善财童子闻悉文殊在此,即来请益。善财童子听闻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一心求取大菩提心,以偈颂形式向文殊菩萨请教修菩萨行的方法,得到了文殊菩萨的肯定。文殊师利菩萨便鼓励善财童子前往拜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于是便开始了著名的“五十三参”的修行历程。以下就理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意义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些解释。
第一,“善财童子”之名的含义
从表面上言之,善财童子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出生时显现出财宝,而且一般都容易从物质财富角度解释。其实,此名以及〈入法界品〉的描述是大有深意的,并非为表面的有形财宝,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智俨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中将“七财”解释为“信、施、戒、闻、慧、惭、愧”,并且以为“资用成佛是财义”[56]。正因为如此,〈入法界品〉中的道场神等指其宝藏,由善财童子任意资取。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中也有一很好的解释:
由此福报,财宝相起,立“善财童子”名。即“善”为因,“财”为果。又得此顺道之财故曰“善财童子”。又生时宝现为“财”,后叹其行德为“善”,如善现空生等。[57]
澄观在此基础上解释说:“财多属依,善通依、正。财现是其“善”,相称曰“善财童子”。亦犹善、现立称。”“又,解心顺理曰“善”,积德无尽曰“财”。”[58]归纳法藏、澄观所说,善财童子之得名至少可以有三层理由:第一,善财童子出生之时所显现出的无数无量财宝是其累世修行之福报,即其“善”行为因,“财”显为果。此中之“财”多指有形质之财。第二,“财”为顺道应机之所得,此即澄观所说“财现是其“善”,相称曰善财童子”,也就是显现出的财富是与其善行一致的、相称的。此中之“财”通有形质与无形质两种性质。第三,“善财童子”是指此位童子之善根堪为大菩萨而当来成佛,此即为法藏所说“叹其行德为“善””以及澄观所说“解心顺理曰“善”,积德无尽曰“财””之义。此中之“财”多指无形质之财,即“菩萨所修善根”,再进一步则可以说就是菩提心。
第二,善财童子修行之阶位以及所成之果位
关于善财童子见到文殊菩萨之前的修行阶位,分歧较大。唐译八十《华严经》卷六十二中,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时以偈颂自言自己所证:“已入法王位,已著智王冠,已系妙法缯,愿能慈顾我!”[59]这里明确说,自己已经到达“法王位”。四十卷《华严经》卷四则将相应的偈语译为:“已入法王妙法城,已冠智王大智冠,已系诸佛离垢缯,最胜智眼愿观察。”[60]此与八十《华严经》大略一致。这里的关键就是对于“法王位”的理解,而此名相历来有异解,因为涉及到对善财童子的定位,所以特别关键。菩萨行之“十住”的第九位也称“法王子住”、“了生住”,其含义为:众生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此处应该如何理解,应该仔细斟酌。晋译六十《华严经》与之有明显的差别:“开发净慧眼,庄严妙智王,冠以无上冠,法王慈顾我。”[61]参照晋译来解释,似乎“法王”并非指善财童子,而是指佛或菩萨。因此,对于善财童子入修之前的阶位,似乎不能过分拘泥于字面的理解。法藏、澄观的解释自然应该引为权威。如澄观总结时人的解释说:“此菩提心为当何位?善财童子为圣?为凡?有古多释:一云即地上菩萨,言发心者,证发心也。一云是地前宝报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现熟。”[62]至于第三种解释:“此人已生法王种中,斯文可定然自为二解,一谓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种,即已入地。二谓据多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中,即三贤内种性菩萨。”但澄观认为,这三种解释都不能作为依据。澄观依据法藏的解释认为,善财童子“应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善财童子次前生身,见闻如是普贤法故,成解脱分善根。如前叹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童子此生所成,至普贤位是。三证入生,即因位穷终没同果海,善财童子来生是也。若尔,定是何位?谓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即彼。”[63]这样,便有三种解释:其一,善财童子为地前菩萨;其二,善财童子为地上菩萨;其三,善财童子顿修五位行法,乃是一身历五位。法藏、澄观从其宗派思想出发,赞成第三种说法。
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的启迪之下,南下参访诸位善知识,其参访的诸位善知识则分别表示其因果渐证之次第。即由最初之文殊菩萨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识,表寄位修行之相。即将最初之文殊菩萨配以十信行,后四十善知识配以三贤十圣位。其后十一位善知识,表会缘入实之相,系汇合上述阶位差别之缘,同入实相之理,亲证妙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弥勒菩萨,表摄德成因之相,系摄前述会缘入实之德,表一生补处之正因。第五十四位再参文殊菩萨,表智照无二之相,盖初参文殊表信智,再参文殊表证智,此与本智冥合无二相,故名智照无二相。最后第五十五位参访普贤菩萨,表显因广大之相。按善财童子既达智证无二,故言亡虑绝,触物皆…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