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P5

  ..續本文上一頁的核心就是深入世間、隨順法界救度衆生。因爲只有具有這一無分別智慧和無分別的菩薩身,才能毫無障礙地深入法界實踐普賢菩薩的悲願。

  在《華嚴經》中,一切菩薩都是“普賢行”的實踐楷模,正如〈入法界品〉所說:

  

  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願,境界無礙,普遍一切諸佛刹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淨辯才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虛空界,智慧所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衆生心現色身故;除滅癡翳,了衆生界無衆生故;等虛空智,以大光網照法界故。[52]

  

  這五百名菩薩已經與佛一樣成就了正覺,度脫了生死苦海,出離了世間,但是爲了救度一切衆生,則又深入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即便有“衆生來從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舍,不生一念懮悔之心”[53],只求使一切衆生得到利益,而絕對不求果報福報。一言以蔽之,菩薩從境界而言已然是佛,從救度衆生而言又不離世間,一切爲了衆生就是菩薩的品格。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就是實踐普賢行的現實楷模,而善財童子就是一位以“普賢行”爲修行內容的修行典範。在〈入法界品〉的最後一會,善財童子得以見到普賢菩薩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示現出的如此境界,就立即獲得了普賢菩薩行願之海。〈入法界品〉的全部內容可以說就是爲了說明依照善財童子之修行範式是完全可以成就佛果的。從這個角度說,〈入法界品〉也是“普賢行”之修行實踐的形象化、具體化的說明。

  (叁)〈入法界品〉的修行論意義

  〈入法界品〉的核心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通過參訪諸多善知識逐漸修行菩薩行的諸多階位,最後得到普賢菩薩的加持得以進入普賢行之海。如果說,在《華嚴經》其它部分所說的菩薩修行的過程還帶有抽象說教之味道的話,那麼,〈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則是具體經曆和體驗了菩薩種種十法階次的修學過程,也爲所有學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去具體完成這一菩薩修行階次的善巧方法。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也就是“入世間”這一修行思想,通過善財童子的具體修行過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善財童子向諸位善知識請教修行菩薩行以及普賢行的方法,諸位善知識的回答大多數從不同方面解釋深化了《華嚴經》的重要思想和修行法門。“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雖然同是講菩薩的修學階段,而對于修行者來說,〈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顯得更爲重要,其作用和意義也就更大。也正是由于如此,所以在〈入法界品〉中所說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成爲廣大佛教徒曆來效法的榜樣。直至今日,廣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聞經學教稱作“參學”、“參訪”。”[54]可見,〈入法界品〉的修行論意義是多麼的突出!

  善財童子是印度福城[55]的年輕佛教徒。由于前生善因緣的果報,當這位童子剛剛入胎之時,在其住宅內自然而湧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種伏藏,在伏藏之上,大地自然開裂,生出七寶之萌芽,這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碼瑙。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其形體肢節端正具足;這時,地中的七種寶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從地下湧出,光明照耀。接著,在其家宅中自然而有五百種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這些寶器有:金剛器中盛放一切香,在香器中盛放種種衣物,美玉器中盛滿種種上等美味飲食,摩尼器中盛滿種種殊異珍寶,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銀器中盛滿琉璃及摩尼寶,玻璃器中盛滿砗磲,砗磲器中盛滿玻璃,碼瑙器中盛滿真珠,真珠器中盛滿碼瑙,火摩尼器中盛滿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滿火摩尼……。如此等等五百種寶器自然出現。又從天上降下許多珍寶及諸財物,使所有倉庫都裝滿了珍寶物品。由于這件事的緣故,父母、親屬以及優秀的相面師都稱此兒名曰“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曾經供養過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仰、理解力廣大,常常樂于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都無過失,發心修習菩薩道,求證一切智,欲成就佛之法器,其心清淨猶如虛空,回向菩提沒有任何障礙。文殊菩薩于南行途中止住于福城東方之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于此林教化衆生,附近又有一大塔廟,是釋尊往昔修菩薩行時舍棄無量難舍之處。善財童子聞悉文殊在此,即來請益。善財童子聽聞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一心求取大菩提心,以偈頌形式向文殊菩薩請教修菩薩行的方法,得到了文殊菩薩的肯定。文殊師利菩薩便鼓勵善財童子前往拜訪善知識,善財童子于是便開始了著名的“五十叁參”的修行曆程。以下就理解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之意義的若幹重要問題作些解釋。

  第一,“善財童子”之名的含義

  從表面上言之,善財童子之所以得名是因爲其出生時顯現出財寶,而且一般都容易從物質財富角度解釋。其實,此名以及〈入法界品〉的描述是大有深意的,並非爲表面的有形財寶,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

  智俨在《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中將“七財”解釋爲“信、施、戒、聞、慧、慚、愧”,並且以爲“資用成佛是財義”[56]。正因爲如此,〈入法界品〉中的道場神等指其寶藏,由善財童子任意資取。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中也有一很好的解釋:

  

  由此福報,財寶相起,立“善財童子”名。即“善”爲因,“財”爲果。又得此順道之財故曰“善財童子”。又生時寶現爲“財”,後歎其行德爲“善”,如善現空生等。[57]

  澄觀在此基礎上解釋說:“財多屬依,善通依、正。財現是其“善”,相稱曰“善財童子”。亦猶善、現立稱。”“又,解心順理曰“善”,積德無盡曰“財”。”[58]歸納法藏、澄觀所說,善財童子之得名至少可以有叁層理由:第一,善財童子出生之時所顯現出的無數無量財寶是其累世修行之福報,即其“善”行爲因,“財”顯爲果。此中之“財”多指有形質之財。第二,“財”爲順道應機之所得,此即澄觀所說“財現是其“善”,相稱曰善財童子”,也就是顯現出的財富是與其善行一致的、相稱的。此中之“財”通有形質與無形質兩種性質。第叁,“善財童子”是指此位童子之善根堪爲大菩薩而當來成佛,此即爲法藏所說“歎其行德爲“善””以及澄觀所說“解心順理曰“善”,積德無盡曰“財””之義。此中之“財”多指無形質之財,即“菩薩所修善根”,再進一步則可以說就是菩提心。

  第二,善財童子修行之階位以及所成之果位

  關于善財童子見到文殊菩薩之前的修行階位,分歧較大。唐譯八十《華嚴經》卷六十二中,善財童子拜見文殊菩薩時以偈頌自言自己所證:“已入法王位,已著智王冠,已系妙法缯,願能慈顧我!”[59]這裏明確說,自己已經到達“法王位”。四十卷《華嚴經》卷四則將相應的偈語譯爲:“已入法王妙法城,已冠智王大智冠,已系諸佛離垢缯,最勝智眼願觀察。”[60]此與八十《華嚴經》大略一致。這裏的關鍵就是對于“法王位”的理解,而此名相曆來有異解,因爲涉及到對善財童子的定位,所以特別關鍵。菩薩行之“十住”的第九位也稱“法王子住”、“了生住”,其含義爲:衆生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此處應該如何理解,應該仔細斟酌。晉譯六十《華嚴經》與之有明顯的差別:“開發淨慧眼,莊嚴妙智王,冠以無上冠,法王慈顧我。”[61]參照晉譯來解釋,似乎“法王”並非指善財童子,而是指佛或菩薩。因此,對于善財童子入修之前的階位,似乎不能過分拘泥于字面的理解。法藏、澄觀的解釋自然應該引爲權威。如澄觀總結時人的解釋說:“此菩提心爲當何位?善財童子爲聖?爲凡?有古多釋:一雲即地上菩薩,言發心者,證發心也。一雲是地前寶報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現熟。”[62]至于第叁種解釋:“此人已生法王種中,斯文可定然自爲二解,一謂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種,即已入地。二謂據多聞熏習,勝解真性,成就佛種,名生法王種中,即叁賢內種性菩薩。”但澄觀認爲,這叁種解釋都不能作爲依據。澄觀依據法藏的解釋認爲,善財童子“應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圓教宗有其叁位:一見聞位,即是善財童子次前生身,見聞如是普賢法故,成解脫分善根。如前歎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頓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財童子此生所成,至普賢位是。叁證入生,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善財童子來生是也。若爾,定是何位?謂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曆五位隨在即彼。”[63]這樣,便有叁種解釋:其一,善財童子爲地前菩薩;其二,善財童子爲地上菩薩;其叁,善財童子頓修五位行法,乃是一身曆五位。法藏、澄觀從其宗派思想出發,贊成第叁種說法。

  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的啓迪之下,南下參訪諸位善知識,其參訪的諸位善知識則分別表示其因果漸證之次第。即由最初之文殊菩薩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識,表寄位修行之相。即將最初之文殊菩薩配以十信行,後四十善知識配以叁賢十聖位。其後十一位善知識,表會緣入實之相,系彙合上述階位差別之緣,同入實相之理,親證妙覺。第五十叁位善知識彌勒菩薩,表攝德成因之相,系攝前述會緣入實之德,表一生補處之正因。第五十四位再參文殊菩薩,表智照無二之相,蓋初參文殊表信智,再參文殊表證智,此與本智冥合無二相,故名智照無二相。最後第五十五位參訪普賢菩薩,表顯因廣大之相。按善財童子既達智證無二,故言亡慮絕,觸物皆…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