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P6

  ..續本文上一頁適,法法全真,依正渾融,重重無盡,舉一法即是圓因,一切諸法皆亦爾,是即普賢廣大之境界,故名顯因廣大相。這樣,善財童子便達到了因果圓融的完滿境界。

  至于善財童子經過參訪五十二位善知識而後獲得的果位,因爲經文中有較爲明確的說法,所以歧義不是非常大。〈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拜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得以聽聞了所有菩薩行法門。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財童子“已生菩薩家,已具菩薩德,已長如來種,當升灌頂位。不久汝當得,與諸佛子等,見苦惱衆生,悉置安隱處。已生菩薩家,已具菩薩德,已長如來種,當升灌頂位。不久汝當得,與諸佛子等,見苦惱衆生,悉置安隱處。”[64]這是說,善財童子再見到彌勒菩薩之前已經具備菩薩之德,至第九地,應當升入第十地“灌頂位”。最後,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

  

  我爲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今時退失菩提心者;亦爲教化父母、親屬;亦爲教化諸婆羅門,令其離于種族憍慢,得生如來種性之中,而生于此閻浮提界摩羅提國拘咤聚落婆羅門家。善男子!我住于此大樓閣中,隨諸衆生心之所樂,種種方便教化調伏。善男子!我爲隨順衆生心故,我爲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我爲示現菩薩福智變化莊嚴;超過一切諸欲界故,令其舍離諸欲樂故,令知有爲皆無常故,令知諸天盛必衰故,爲欲示現將降生時大智法門;與一生菩薩共談論故,爲欲攝化諸同行故,爲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令如蓮華悉開悟故,于此命終,生兜率天。善男子!我願滿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時,汝及文殊俱得見我。[65]

  

  釋迦牟尼佛曾經預言授記,當其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彌勒菩薩將下生此世,于龍華樹下成佛,分叁會說法。而從德相來說,彌勒菩薩已經具備佛格,只是欲化度衆生的緣故,至于世間,即如《華嚴經》中所說的生于閻浮提界的摩羅提國中的拘咤聚落的婆羅門家,住于“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因此緣故,彌勒菩薩也稱爲彌勒佛。在〈入法界品〉的“彌勒菩薩會”中,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當自己在未來成佛之後,善財童子可以與文殊菩薩一起來與其相會。”對于“汝及文殊俱得見我”一句經文,據澄觀的解釋,此有叁義:第一,“俱助化故。”第二,“善財童子表行,文殊信智,成正覺時俱證此故。”第叁,“文殊古佛,善財童子當佛,慈氏現佛,叁世圓融,浩然大均,故雲“俱見”。”[66]顯然,依照如此理解,善財童子曆經五十叁參之後實際上已經具備佛格,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具有相同的德相,只是爲了依普賢行化度衆生的緣故,住于世間,而在當來彌勒菩薩下生之時,定然成佛。

  對于上述這種敘述,自然會有諸如“善財童子值知識時所聞法門皆如聞得證耶?聞以後修行方得耶?”等疑問,法藏則以“隨所聞法聞即得證也”作回答。[67]這也就是說,經中所言所有境界、所有法門,善財童子都一經聽聞都得以證成。不過,依照一般的原則,“過去無量劫中值諸佛,聞法供養等諸行修,方得此法門”,而善財童子只是“聞所說法門耳,非修行無量劫行,雲何得乎?”法藏這樣回答:

  

  已得此法門即入法性,入法性即自、他無二,叁世無前後故。善知識所得因果自利、利他法門,即是善財童子自行成故。隨所得法門其因果前後之法,皆自無不行得法,不移一時而即成無量劫。隨所聞法門無量劫中修行以得,豈不修有得果之義乎?[68]

  

  法藏說,善財童子一經聽聞這些法門就進入法性,一入法性就獲得一種自他無二、叁世無前後的境界,其它善知識所獲得的各種法門就自然成爲自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等于爲善財童子自己所成就的。法藏以爲這樣解釋,就與前面所講的累劫修行成佛沒有矛盾了。不僅如此,法藏還引用智俨在《華嚴經孔目章》中對于“依勝身一生即得”成佛的解釋來說明善財童子所證得的果位。智俨以爲,《華嚴經》中講到了五種“疾得成佛”即快速成佛的類型,其中第一種爲“依勝身一生即得,從見聞位後,一生至離垢定,後身即成佛。”[69]這是說,依靠殊勝之身修行至十地之第二地“離垢地”而獲得法眼淨,然後至後身得以成佛。善財童子就是屬于此類。智俨說:“依閻浮提勝功德身,如善財童子等現身究竟普賢之行,後生即見佛。”[70]就是這個意思。法藏贊成智俨的說法,他說:“善財童子既現身至普賢菩薩知識,而彌勒知識言“當來我成佛時,汝見我”,故知後生中成佛。”[71]不過,法藏又補充說,這是從經文字句出發所作的解釋,是“叁乘”之說,非其“一乘圓教”之說。這又牽扯到華嚴宗的教判問題,更爲複雜,茲不再累贅。

  第叁,參訪善知識之意義

  “善知識”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佛教中,凡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衆生進入正道者均可稱之爲“善知識”。反之,引導衆生進入邪道者稱爲“惡知識”。那麼,怎樣才算善知識呢?澄觀在《華嚴經疏》卷五十五中說:“知識有五:一,知識世間善惡因果,而令修斷。二,厭世樂而欣涅槃。叁,有悲心相心修度。四,以無相慧令物修行。五,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72]澄觀並且說有兩種善知識,上述五種屬于“人、天善友”,如果從“法友”而言,“教、理、行、果皆善友也。”[73]一般而言,“善知識”主要是指前者,而對于《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解釋中,法藏與澄觀則堅持以上述二重含義來界定善知識,因此將〈入法界品〉的“末會”劃分爲一百一十會。此文爲了敘述方便只取“人、天善友”之義。

  關于成爲修行者之善知識的條件,印順法師從五方面去界定,頗爲精辟,列舉如下:

  

  怎樣才算是善知識呢?這不是因爲他徒衆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場中多知多識。因爲他有︰(1)“證”德,指叁學修證: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2)“教德”: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衆,進修大乘正道。(3)“達實性”: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4)“悲愍”:有慈悲心,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爲利益衆生)說法。(5)“巧爲說”: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爲衆說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識了!可是末法時代,全德的善知識,是難得遭遇的;而修學佛法,卻又不能沒有師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經上說: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親近。[74]

  

  在佛教中,善知識是除過佛之外,能夠引導衆生信仰正法的唯一依靠,因此,《華嚴經·離世間品》講到要成就菩薩必須依憑十種善知識。唐譯《華嚴經》說:

  

  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爲十?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是爲十。[75]

  

  〈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向毗目瞿沙仙人禀告說:

  

  我今得遇真善知識。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76]

  

  這些經文將善知識在修行成佛過程之中的作用講得非常具體,而澄觀則很簡要地將善知識的功能概括爲兩種:“謂能令于未知善法令知,未識惡法令識。”[77]這可謂簡明扼要矣!

  〈入法界品〉的整體框架是由善財童子去各地參訪諸位善知識而構成的,而從境界上文殊師利菩薩完全可以獨自完成開導善財童子的重任。爲什麼“文殊不即爲其一切宣說,而令善財童子廣曆多處求善友”[78]呢?而這正是〈入法界品〉以及善財童子給予修行者的修行示範意義。以下依據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中的解釋來說明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修行論意義。

  法藏從八個方面去說明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意義:

  第一,藉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來作爲修行者的“軌範”。法藏說:“謂諸菩薩于佛聖法恒修二行,謂求法、說法。經雲,明諸菩薩求法不懈,說法無吝。此中顯斯二行,示諸衆生。是故善財童子成求法之妙軌,善友現說法之良規,使諸衆生軌此躅成行。即佛花常敷廣嚴恒著者也。”[79]這是說,菩薩行的兩種重要修行法門——求法、說法,都憑借作爲求法之模範的善財童子顯現出來,憑借作爲說法之模範的諸位善知識顯現出來,使諸位衆生能夠仿此修行。

  第二,“行緣勝”,即善知識是衆生修行成佛的重要外緣。法藏說:“謂成行之要,莫不以良友爲先,如阿難言“善知識是半梵行”,佛言“不爾。是全梵行”。經雲“阿阇世王若不用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定墮地獄。”是故我言得道之來莫若善友。又如論說“迦旃延令應入地獄,弟子而得聖果等。”又經言“善知識者是大因緣,能令汝等當得見佛。”又下文雲“善知識者是奇特法”等,由是要用,是故善財童子求之無足。”[80]此中,法藏引用經論證明,善知識在衆生修行之中是任何其它緣都無法比擬的,而善財…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