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P7

  ..續本文上一頁童子求法沒有滿足,真正地爲衆生之修性作了榜樣。

  第叁,以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來作爲修行者破除見慢的方法,即法藏所說的“破見慢”。法藏說:“令善財童子等新學菩薩破自憍慢及執見故,令其求法,不簡男女、長幼、貴賤、道俗、尊卑、神天外道,但卑身屈辱,務存得法。經雲“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應當恭敬,猶如諸天奉事帝釋”。”[81]

  第四,藉助于善財童子參學來表現不同的修行方法,即法藏所說的“寄成行”。針對有人産生的疑問:“此善財童子得一法門足成修行,何不修習,乃遊曆無厭?”法藏回答說:“即此廣求成就菩薩事善友行及求法行,縱不得法,此已成行,況皆得彼未曾得法,慧眼開明見真法界。”[82]這是說,善財童子通過求法證得未曾聽聞之法,見到真正的法界。對于一般的修行者來說,參訪求法即便是未能證得此法,也可以算作已經進行了修行。也就是說,求訪善知識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第五,藉助于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將菩薩修行的五種階位顯示給廣大修行者,此即法藏所說的“寄現位”。

  第六,藉助于善財童子的參訪顯現佛法的無限廣闊,此即法藏所說的“顯深廣”。法藏說:“謂表顯佛法廣無邊故,諸知識雖有位極法雲,猶稱我唯知此一法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量行相?”[83]這是說,在〈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諸位善知識即便是進入十地之法雲地者,仍然非常謙虛地說:“我僅僅知曉這一法門,何況諸位大菩薩的無邊之形象呢?”

  第七,藉助于善財童子的參訪顯現佛法的無限淵深,此即法藏所說的“顯佛法深無底”。法藏說:“表顯佛法深無底故,善財童子縱位至登地,猶雲“而我未知,雲何菩薩行菩薩道”等,況今具縛少善凡夫微有所解,便自謂解一切佛法起慢,自高陵蔑他人,恥有不知,便臆斷經論,自陷陷人,何悲之甚?”[84]在此,借助于善財童子之修行,法藏對于凡夫動辄以我慢之心理解佛法,妄解經論,如此等等現象作了批評。此正可顯示出以善財童子爲鑒可以正人之修行。

  第八,藉助于善財童子的參訪成就一大緣起,即法藏所說的“顯緣起”。法藏說:“善財童子與善友同成一緣起,以能入、所入無二相故。是故無善友之外善財童子,故彰一即一切,明善財童子曆諸位也;無善財之外善友,故顯一切即一,明多位成在于善財也。由是卷舒自在,相融無礙,思之可知。”[85]此中是說,善財童子是“能入”,諸位善知識及其所代表的法門是“所入”,“能入”、“所入”共同構成一大緣起。從諸位善知識之外的善財童子來說,“一”即善財童子就是諸位善知識所代表的“一切”,因爲善財童子已經證得了全部法門;從善財童子之外的善知識來說,顯現出“一切”即諸位善知識身上都蘊含著“一”——善財童子,因爲將所有菩薩階位的修行集于一身之中了。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晉譯本”[86]、“唐譯本”及“四十卷本”,人數與次第,都是一致的。不過晚出的四十卷本,內容上增加了一些,如“四十卷本”末,附有烏荼國王奉獻《華嚴經》書,明說“五十五聖者善知識”[87]。一般傳說爲“五十叁參”,那是省去了再見文殊師利的第二次,及推介善知識而沒有說法的遍友。梵本經在〈普賢行願贊〉末,列舉五十二位善知識,那是沒有第十七位普眼長者,合有德童女與德生童子爲一,及省去文殊的第二次[88]。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依照〈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所說“願見文殊師利,及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89],而言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是沒有數量的,〈入法界品〉所說只是略舉若幹作例子而已。從總體而言,從《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記述的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五位善知識看,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夠引導衆生舍惡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稱爲“善知識”。這樣的編排更是明確體現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有很深遠的意義。

  印順法師將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分爲叁大類,即“人”、“菩薩”、“天神”。印順法師說:“善財童子從文殊發心以後,參訪的人間善知識,一直是在人間,一直是南行,共有二十六位。以後,在南方見到了觀自在、正趣二位“菩薩”善知識。以下,參訪了大天,不再南行,而到了菩提場,迦毗羅,菩提場,岚毗尼園,迦毗羅,叁十叁天;參訪的善知識,都是稱爲天神的。從叁十叁天下來,到迦毗羅,婆呾那,然後又向南方;所參訪的善知識,又都是“人”了。末了,到南方海岸國見彌勒菩薩,蘇摩那城見文殊菩薩,然後“入普賢道場”,見普賢菩薩,到了成佛的道場。這是五十五位善知識的次第經曆。”[90]可以簡要地把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包括未曾說法的遍友童子)的身份作如此標示:

  

  文殊菩薩 比丘、比丘尼等二十六位人 觀自在、正趣菩 薩

   大天等十一位天神 瞿波釋種女、摩耶夫人、遍友童子等十二位人 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依據現存的梵文本〈入法界品〉,五十叁位善知識的詳細分類如下:第一,菩薩,四位。第二,神之子(天子)一位。第叁,女神,十二位。第四,比丘,五位。第六,比丘尼,一位。第六,遍曆行者,一位。第七,仙人,一位。第八,婆羅門,二位。第九,國王,二位。第十,善友,一位。第十一,長者,叁位。第十二,資産者,四位。第十叁,在俗信女,四位。第十四,淑女,一位。第十五,黃金工,一位。第十六,香商,一位。第十七,少年,叁位。第十八,少女,叁位。第十九,少年之師,一位。第二十,德羅維達人,一位。第二十一,隸民,一位。[91]

  這五十叁位善知識中,以人居多,其職業呈現出繁雜而無所不包的特色。印順法師依照唐譯《華嚴經》將人善知識作了分類:“比丘五位,比丘尼一位,優婆夷四位,仙人一位,出家外道一位,國王二位,婆羅門二位,長者八位,居士二位,童子叁位,童女二位,童子師一位,船師一位,人一位,女人一位。”[92]其中,“女人”一位也就是婆須蜜多女。這樣,從世俗生活而言,上至國王,下至富有的長者、良醫、海師、童子師等等各種世俗職業者,包括妓女,都是善財童子參訪的對象;從宗教修行者而言,上至菩薩,下至比丘、比丘尼、優婆夷、外道苦行者,也都是修行菩薩行者應該虔誠學習的。“這些善知識,約菩薩示現說,是現身在人間,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方便,來化導人類向佛道的。從學習者來說,這都是菩薩所應該修學的。善知識所開示的,就是善知識自己所修得的,自行與化他合一。”[93]這表明《華嚴經》力圖將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納入修行生活之中,社會上的一切等級,一切職業者,以及世間的一切世俗生活和技能,都成爲修行者深入法界的具體法門。換言之,通過一切世俗的生活,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欲樂的,衆生都可以從中體驗到佛教的道理,藉之達到佛教的覺悟。如彌伽是教授語言的語言學者;自在主童子精通數學,“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治病以外,能營造建築,及一切農商事業;普眼長者是醫師,治身病與心病,還能調合製香;優缽羅華長者能調合一切的香;婆施羅是航海的船師,知曉大海的情形,熟悉船只機械,能夠引導商人出海平安歸航;無上勝長者能夠“理斷人間種種事務”,和解彼此間的诤執怨結,並教導一切技藝,使人向善。特別是,無厭足王嚴刑治世,“斷手足”、“截耳鼻”、“挑雙耳”、“斬身手”之類的酷刑,都是救度衆生向善的手段。而妓女婆須蜜多女與他人共宿,與他擁抱接吻等等,被稱爲“離欲叁昧”,此女以這些方便,使親近他的人,遠離貪欲。還有一位勝熱婆羅門,登刀山,入火聚,“五熱炙身”,是一位愚癡邪見的苦行外道,但他的苦行,消除了衆生的罪惡,而引入佛道。“這叁位,是以貪欲、瞋殺、愚癡邪見爲利他方便的,都曾引起人的懷疑,而其實是不思議菩薩弘法救世的善巧。”[94]所有這些,都是《華嚴經》提倡調和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隨順法界、深入法界,在世俗生活之中修行佛道等等修行觀的具體體現。這也是善財童子以及〈入法界品〉對于中國佛教的深遠影響之所在。

  四、《華嚴經》及其〈入法界品〉對于中國佛教的影響

  由印度傳譯過來的佛教經論數量衆多,如果以“十”這個華嚴宗最喜歡用的數字來排比對于中國佛教真正産生重大影響並且爲中國信衆所喜聞樂見的佛教經論的話,《華嚴經》及其〈入法界品〉無疑可以毫無爭議地名列前茅。從東漢末年,支婁迦谶譯出現存的第一部《華嚴經》的單品經《兜沙經》開始,隨著此經單品經的不斷譯出,“華嚴類”經典越來越受到中國佛教界的注意。特別是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卷《華嚴經》的譯出,爲中國佛教全面、准確地吸收《華嚴經》思想,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此後,由《十地經論》的譯出引發的對于《華嚴經》思想的深入研討,爲隋唐時期創立以《華嚴經》爲宗經的華嚴宗開辟了更爲廣泛的學理與信仰依據。其實,《華嚴經》及其〈入法界品〉的影響不僅僅限于華嚴宗,它在更爲廣闊的背景之下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路向,譬如中國佛教參學參訪修行風氣的興起以及五臺山、峨嵋山作爲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道場的的形成等等,都與《華嚴經》以及〈入法界品〉的流行與普遍信仰有密切的關系。本文僅僅就《華嚴經》及其〈入法界品〉與華嚴宗的形成、〈入法界品〉與中國佛教參學風氣的興起,以…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