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童子求法没有满足,真正地为众生之修性作了榜样。
第三,以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来作为修行者破除见慢的方法,即法藏所说的“破见慢”。法藏说:“令善财童子等新学菩萨破自憍慢及执见故,令其求法,不简男女、长幼、贵贱、道俗、尊卑、神天外道,但卑身屈辱,务存得法。经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应当恭敬,犹如诸天奉事帝释”。”[81]
第四,藉助于善财童子参学来表现不同的修行方法,即法藏所说的“寄成行”。针对有人产生的疑问:“此善财童子得一法门足成修行,何不修习,乃游历无厌?”法藏回答说:“即此广求成就菩萨事善友行及求法行,纵不得法,此已成行,况皆得彼未曾得法,慧眼开明见真法界。”[82]这是说,善财童子通过求法证得未曾听闻之法,见到真正的法界。对于一般的修行者来说,参访求法即便是未能证得此法,也可以算作已经进行了修行。也就是说,求访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第五,藉助于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将菩萨修行的五种阶位显示给广大修行者,此即法藏所说的“寄现位”。
第六,藉助于善财童子的参访显现佛法的无限广阔,此即法藏所说的“显深广”。法藏说:“谓表显佛法广无边故,诸知识虽有位极法云,犹称我唯知此一法门,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量行相?”[83]这是说,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所参访的诸位善知识即便是进入十地之法云地者,仍然非常谦虚地说:“我仅仅知晓这一法门,何况诸位大菩萨的无边之形象呢?”
第七,藉助于善财童子的参访显现佛法的无限渊深,此即法藏所说的“显佛法深无底”。法藏说:“表显佛法深无底故,善财童子纵位至登地,犹云“而我未知,云何菩萨行菩萨道”等,况今具缚少善凡夫微有所解,便自谓解一切佛法起慢,自高陵蔑他人,耻有不知,便臆断经论,自陷陷人,何悲之甚?”[84]在此,借助于善财童子之修行,法藏对于凡夫动辄以我慢之心理解佛法,妄解经论,如此等等现象作了批评。此正可显示出以善财童子为鉴可以正人之修行。
第八,藉助于善财童子的参访成就一大缘起,即法藏所说的“显缘起”。法藏说:“善财童子与善友同成一缘起,以能入、所入无二相故。是故无善友之外善财童子,故彰一即一切,明善财童子历诸位也;无善财之外善友,故显一切即一,明多位成在于善财也。由是卷舒自在,相融无碍,思之可知。”[85]此中是说,善财童子是“能入”,诸位善知识及其所代表的法门是“所入”,“能入”、“所入”共同构成一大缘起。从诸位善知识之外的善财童子来说,“一”即善财童子就是诸位善知识所代表的“一切”,因为善财童子已经证得了全部法门;从善财童子之外的善知识来说,显现出“一切”即诸位善知识身上都蕴含着“一”——善财童子,因为将所有菩萨阶位的修行集于一身之中了。
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晋译本”[86]、“唐译本”及“四十卷本”,人数与次第,都是一致的。不过晚出的四十卷本,内容上增加了一些,如“四十卷本”末,附有乌荼国王奉献《华严经》书,明说“五十五圣者善知识”[87]。一般传说为“五十三参”,那是省去了再见文殊师利的第二次,及推介善知识而没有说法的遍友。梵本经在〈普贤行愿赞〉末,列举五十二位善知识,那是没有第十七位普眼长者,合有德童女与德生童子为一,及省去文殊的第二次[88]。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依照〈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所说“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89],而言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是没有数量的,〈入法界品〉所说只是略举若干作例子而已。从总体而言,从《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记述的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五位善知识看,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是能够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这样的编排更是明确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有很深远的意义。
印顺法师将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分为三大类,即“人”、“菩萨”、“天神”。印顺法师说:“善财童子从文殊发心以后,参访的人间善知识,一直是在人间,一直是南行,共有二十六位。以后,在南方见到了观自在、正趣二位“菩萨”善知识。以下,参访了大天,不再南行,而到了菩提场,迦毗罗,菩提场,岚毗尼园,迦毗罗,三十三天;参访的善知识,都是称为天神的。从三十三天下来,到迦毗罗,婆呾那,然后又向南方;所参访的善知识,又都是“人”了。末了,到南方海岸国见弥勒菩萨,苏摩那城见文殊菩萨,然后“入普贤道场”,见普贤菩萨,到了成佛的道场。这是五十五位善知识的次第经历。”[90]可以简要地把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包括未曾说法的遍友童子)的身份作如此标示:
文殊菩萨 比丘、比丘尼等二十六位人 观自在、正趣菩 萨
大天等十一位天神 瞿波释种女、摩耶夫人、遍友童子等十二位人 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依据现存的梵文本〈入法界品〉,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详细分类如下:第一,菩萨,四位。第二,神之子(天子)一位。第三,女神,十二位。第四,比丘,五位。第六,比丘尼,一位。第六,遍历行者,一位。第七,仙人,一位。第八,婆罗门,二位。第九,国王,二位。第十,善友,一位。第十一,长者,三位。第十二,资产者,四位。第十三,在俗信女,四位。第十四,淑女,一位。第十五,黄金工,一位。第十六,香商,一位。第十七,少年,三位。第十八,少女,三位。第十九,少年之师,一位。第二十,德罗维达人,一位。第二十一,隶民,一位。[91]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中,以人居多,其职业呈现出繁杂而无所不包的特色。印顺法师依照唐译《华严经》将人善知识作了分类:“比丘五位,比丘尼一位,优婆夷四位,仙人一位,出家外道一位,国王二位,婆罗门二位,长者八位,居士二位,童子三位,童女二位,童子师一位,船师一位,人一位,女人一位。”[92]其中,“女人”一位也就是婆须蜜多女。这样,从世俗生活而言,上至国王,下至富有的长者、良医、海师、童子师等等各种世俗职业者,包括妓女,都是善财童子参访的对象;从宗教修行者而言,上至菩萨,下至比丘、比丘尼、优婆夷、外道苦行者,也都是修行菩萨行者应该虔诚学习的。“这些善知识,约菩萨示现说,是现身在人间,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方便,来化导人类向佛道的。从学习者来说,这都是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善知识所开示的,就是善知识自己所修得的,自行与化他合一。”[93]这表明《华严经》力图将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修行生活之中,社会上的一切等级,一切职业者,以及世间的一切世俗生活和技能,都成为修行者深入法界的具体法门。换言之,通过一切世俗的生活,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欲乐的,众生都可以从中体验到佛教的道理,藉之达到佛教的觉悟。如弥伽是教授语言的语言学者;自在主童子精通数学,“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治病以外,能营造建筑,及一切农商事业;普眼长者是医师,治身病与心病,还能调合制香;优钵罗华长者能调合一切的香;婆施罗是航海的船师,知晓大海的情形,熟悉船只机械,能够引导商人出海平安归航;无上胜长者能够“理断人间种种事务”,和解彼此间的诤执怨结,并教导一切技艺,使人向善。特别是,无厌足王严刑治世,“断手足”、“截耳鼻”、“挑双耳”、“斩身手”之类的酷刑,都是救度众生向善的手段。而妓女婆须蜜多女与他人共宿,与他拥抱接吻等等,被称为“离欲三昧”,此女以这些方便,使亲近他的人,远离贪欲。还有一位胜热婆罗门,登刀山,入火聚,“五热炙身”,是一位愚痴邪见的苦行外道,但他的苦行,消除了众生的罪恶,而引入佛道。“这三位,是以贪欲、瞋杀、愚痴邪见为利他方便的,都曾引起人的怀疑,而其实是不思议菩萨弘法救世的善巧。”[94]所有这些,都是《华严经》提倡调和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随顺法界、深入法界,在世俗生活之中修行佛道等等修行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善财童子以及〈入法界品〉对于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之所在。
四、《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对于中国佛教的影響
由印度传译过来的佛教经论数量众多,如果以“十”这个华严宗最喜欢用的数字来排比对于中国佛教真正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为中国信众所喜闻乐见的佛教经论的话,《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无疑可以毫无争议地名列前茅。从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出现存的第一部《华严经》的单品经《兜沙经》开始,随着此经单品经的不断译出,“华严类”经典越来越受到中国佛教界的注意。特别是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卷《华严经》的译出,为中国佛教全面、准确地吸收《华严经》思想,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此后,由《十地经论》的译出引发的对于《华严经》思想的深入研讨,为隋唐时期创立以《华严经》为宗经的华严宗开辟了更为广泛的学理与信仰依据。其实,《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华严宗,它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路向,譬如中国佛教参学参访修行风气的兴起以及五台山、峨嵋山作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道场的的形成等等,都与《华严经》以及〈入法界品〉的流行与普遍信仰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仅仅就《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与华严宗的形成、〈入法界品〉与中国佛教参学风气的兴起,以…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