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P6

  ..续本文上一页适,法法全真,依正浑融,重重无尽,举一法即是圆因,一切诸法皆亦尔,是即普贤广大之境界,故名显因广大相。这样,善财童子便达到了因果圆融的完满境界。

  至于善财童子经过参访五十二位善知识而后获得的果位,因为经文中有较为明确的说法,所以歧义不是非常大。〈入法界品〉叙述善财童子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得以听闻了所有菩萨行法门。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善财童子“已生菩萨家,已具菩萨德,已长如来种,当升灌顶位。不久汝当得,与诸佛子等,见苦恼众生,悉置安隐处。已生菩萨家,已具菩萨德,已长如来种,当升灌顶位。不久汝当得,与诸佛子等,见苦恼众生,悉置安隐处。”[64]这是说,善财童子再见到弥勒菩萨之前已经具备菩萨之德,至第九地,应当升入第十地“灌顶位”。最后,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

  

  我为化度与我往昔同修诸行,今时退失菩提心者;亦为教化父母、亲属;亦为教化诸婆罗门,令其离于种族憍慢,得生如来种性之中,而生于此阎浮提界摩罗提国拘咤聚落婆罗门家。善男子!我住于此大楼阁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种种方便教化调伏。善男子!我为随顺众生心故,我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我为示现菩萨福智变化庄严;超过一切诸欲界故,令其舍离诸欲乐故,令知有为皆无常故,令知诸天盛必衰故,为欲示现将降生时大智法门;与一生菩萨共谈论故,为欲摄化诸同行故,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如莲华悉开悟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善男子!我愿满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时,汝及文殊俱得见我。[65]

  

  释迦牟尼佛曾经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弥勒菩萨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而从德相来说,弥勒菩萨已经具备佛格,只是欲化度众生的缘故,至于世间,即如《华严经》中所说的生于阎浮提界的摩罗提国中的拘咤聚落的婆罗门家,住于“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因此缘故,弥勒菩萨也称为弥勒佛。在〈入法界品〉的“弥勒菩萨会”中,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当自己在未来成佛之后,善财童子可以与文殊菩萨一起来与其相会。”对于“汝及文殊俱得见我”一句经文,据澄观的解释,此有三义:第一,“俱助化故。”第二,“善财童子表行,文殊信智,成正觉时俱证此故。”第三,“文殊古佛,善财童子当佛,慈氏现佛,三世圆融,浩然大均,故云“俱见”。”[66]显然,依照如此理解,善财童子历经五十三参之后实际上已经具备佛格,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具有相同的德相,只是为了依普贤行化度众生的缘故,住于世间,而在当来弥勒菩萨下生之时,定然成佛。

  对于上述这种叙述,自然会有诸如“善财童子值知识时所闻法门皆如闻得证耶?闻以后修行方得耶?”等疑问,法藏则以“随所闻法闻即得证也”作回答。[67]这也就是说,经中所言所有境界、所有法门,善财童子都一经听闻都得以证成。不过,依照一般的原则,“过去无量劫中值诸佛,闻法供养等诸行修,方得此法门”,而善财童子只是“闻所说法门耳,非修行无量劫行,云何得乎?”法藏这样回答:

  

  已得此法门即入法性,入法性即自、他无二,三世无前后故。善知识所得因果自利、利他法门,即是善财童子自行成故。随所得法门其因果前后之法,皆自无不行得法,不移一时而即成无量劫。随所闻法门无量劫中修行以得,岂不修有得果之义乎?[68]

  

  法藏说,善财童子一经听闻这些法门就进入法性,一入法性就获得一种自他无二、三世无前后的境界,其它善知识所获得的各种法门就自然成为自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等于为善财童子自己所成就的。法藏以为这样解释,就与前面所讲的累劫修行成佛没有矛盾了。不仅如此,法藏还引用智俨在《华严经孔目章》中对于“依胜身一生即得”成佛的解释来说明善财童子所证得的果位。智俨以为,《华严经》中讲到了五种“疾得成佛”即快速成佛的类型,其中第一种为“依胜身一生即得,从见闻位后,一生至离垢定,后身即成佛。”[69]这是说,依靠殊胜之身修行至十地之第二地“离垢地”而获得法眼净,然后至后身得以成佛。善财童子就是属于此类。智俨说:“依阎浮提胜功德身,如善财童子等现身究竟普贤之行,后生即见佛。”[70]就是这个意思。法藏赞成智俨的说法,他说:“善财童子既现身至普贤菩萨知识,而弥勒知识言“当来我成佛时,汝见我”,故知后生中成佛。”[71]不过,法藏又补充说,这是从经文字句出发所作的解释,是“三乘”之说,非其“一乘圆教”之说。这又牵扯到华严宗的教判问题,更为复杂,兹不再累赘。

  第三,参访善知识之意义

  “善知识”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佛教中,凡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众生进入正道者均可称之为“善知识”。反之,引导众生进入邪道者称为“恶知识”。那么,怎样才算善知识呢?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五十五中说:“知识有五:一,知识世间善恶因果,而令修断。二,厌世乐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心修度。四,以无相慧令物修行。五,令无障碍修满普贤行。”[72]澄观并且说有两种善知识,上述五种属于“人、天善友”,如果从“法友”而言,“教、理、行、果皆善友也。”[73]一般而言,“善知识”主要是指前者,而对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解释中,法藏与澄观则坚持以上述二重含义来界定善知识,因此将〈入法界品〉的“末会”划分为一百一十会。此文为了叙述方便只取“人、天善友”之义。

  关于成为修行者之善知识的条件,印顺法师从五方面去界定,颇为精辟,列举如下: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1)“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5)“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74]

  

  在佛教中,善知识是除过佛之外,能够引导众生信仰正法的唯一依靠,因此,《华严经·离世间品》讲到要成就菩萨必须依凭十种善知识。唐译《华严经》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75]

  

  〈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向毗目瞿沙仙人禀告说:

  

  我今得遇真善知识。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76]

  

  这些经文将善知识在修行成佛过程之中的作用讲得非常具体,而澄观则很简要地将善知识的功能概括为两种:“谓能令于未知善法令知,未识恶法令识。”[77]这可谓简明扼要矣!

  〈入法界品〉的整体框架是由善财童子去各地参访诸位善知识而构成的,而从境界上文殊师利菩萨完全可以独自完成开导善财童子的重任。为什么“文殊不即为其一切宣说,而令善财童子广历多处求善友”[78]呢?而这正是〈入法界品〉以及善财童子给予修行者的修行示范意义。以下依据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中的解释来说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论意义。

  法藏从八个方面去说明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意义:

  第一,藉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来作为修行者的“轨范”。法藏说:“谓诸菩萨于佛圣法恒修二行,谓求法、说法。经云,明诸菩萨求法不懈,说法无吝。此中显斯二行,示诸众生。是故善财童子成求法之妙轨,善友现说法之良规,使诸众生轨此躅成行。即佛花常敷广严恒著者也。”[79]这是说,菩萨行的两种重要修行法门——求法、说法,都凭借作为求法之模范的善财童子显现出来,凭借作为说法之模范的诸位善知识显现出来,使诸位众生能够仿此修行。

  第二,“行缘胜”,即善知识是众生修行成佛的重要外缘。法藏说:“谓成行之要,莫不以良友为先,如阿难言“善知识是半梵行”,佛言“不尔。是全梵行”。经云“阿阇世王若不用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定堕地狱。”是故我言得道之来莫若善友。又如论说“迦旃延令应入地狱,弟子而得圣果等。”又经言“善知识者是大因缘,能令汝等当得见佛。”又下文云“善知识者是奇特法”等,由是要用,是故善财童子求之无足。”[80]此中,法藏引用经论证明,善知识在众生修行之中是任何其它缘都无法比拟的,而善财…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