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的,所以更具有強烈的信仰魅力。《華嚴經》的最後一會〈入法界品〉則以善財童子參學的形式將隨順法界、深入法界的全過程作了一個具體而形象的表現。在這一過程之中,善財童子參學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踐普賢行,從而成就佛果。
(二)“普賢行”與解脫不離世間
普賢菩薩與文殊師利菩薩都是如來的上首弟子,在“華嚴法門”中,都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入法界品〉,雖爲文殊所啓導,而終極是“普賢地”的普賢菩薩。“普賢行”或曰“普賢行願”成爲《華嚴經》以及〈入法界品〉的核心內容,因爲普賢行在此經之中被看作大乘菩薩修行的集中體現,是成就佛果的最重要路徑。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是一個無所不在的,比文殊菩薩道行還要高的菩薩”。“在《華嚴經》的描述中,普賢菩薩是一位高居于包括文殊菩薩在內的一切菩薩之上的,與“一切諸佛”等身的大菩薩。”[40]而貫穿于普賢行之中的解脫不離世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即世間求解脫的修行方法成爲大乘佛教,特別是中國佛教的基本發展方向。
菩薩爲“菩提薩埵”的略稱,意思爲“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而普賢菩薩就是“這樣一位既知現在,又知未來而無所不知的,有著普度一切衆生慈悲之心的,精進而不知疲倦的菩薩的代表。”[41]它是佛法之理的象征,又是佛之定力的象征,《華嚴經》中又賦予他以十大願救度衆生的悲行。普賢菩薩所獲得的叁昧稱爲“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普賢菩薩進入、獲得這一叁昧就蘊涵了一切諸佛法身所有的神通之力和功德智慧,它的法力無邊而且與如來沒有什麼差別。貫穿于《華嚴經》始終的一個修行方法就是“普賢行”。
從深入法界、隨順法界而言,“普賢行”是〈入法界品〉的核心之一。〈入法界品〉中就有文殊菩薩激勵衆比丘修習普賢行願的文句,其文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邱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願海;入大願海已,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故,身輕利;身清淨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42]
如果要成就如佛一樣的智身,就要住于普賢行,就要滿足普賢行願。進入普賢行願也就等于進入大願之海;進入大願之海,就能夠成就大願海;成就大願之海,就能夠使心清淨;心清淨了,身才能清淨;身清淨,就可以獲得無有退轉的大神通;因獲得此神通的緣故,就可不離開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之所都顯現出自己之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這是說,對于初步發心修行的比丘來說,進入普賢行,是其中最爲關鍵的環節。正因爲此,善財童子在拜見文殊菩薩之後,向文殊菩薩請教說:
唯願聖者廣爲我說,菩薩應雲何學菩薩行?應雲何修菩薩行?應雲何趣菩薩行?應雲何行菩薩行?應雲何淨菩薩行?應雲何入菩薩行?應雲何成就菩薩行?應雲何隨順菩薩行?應雲何憶念菩薩行?應雲何增廣菩薩行?應雲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文殊菩薩則這樣回答:
善哉,功德藏!能來至我所,發起大悲心,勤求無上覺。已發廣大願,除滅衆生苦,普爲諸世間,修行菩薩行。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福光福威力,福處福淨海;汝爲諸衆生,願修普賢行。汝見無邊際,十方一切佛,皆悉聽聞法,受持不忘失。汝于十方界,普見無量佛,成就諸願海,具足菩薩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隨導師學,當成一切智。汝遍一切刹,微塵等諸劫,修行普賢行,成就菩提道。汝于無量刹,無邊諸劫海,修行普賢行,成滿諸大願。此無量衆生,聞汝願歡喜,皆發菩提意,願學普賢乘。[43]
值得注意的是,善財童子在其問話中是將“菩薩行”與“普賢行”合並在一起的,文殊師利的回答也是將二者合在一起的,強調的重點就是“普賢行”。可見,《華嚴經》所言的菩薩行其基本內容就是普賢行,因而〈入法界品〉也稱之爲《普賢行願品》。本來,在其它經典中,菩薩行是指“六度”與“四攝”,《華嚴經》將其具體化爲“普賢十大行願”,並且以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最終歸宿這一象征性安排使其成爲菩薩修行的核心內容。而善財童子由于發心修行普賢行而由普賢菩薩預言其當來成佛。
“普賢行”也稱爲“普賢願”、“普賢行願”,“普賢地”就是以“普賢行願”所成就的。普賢菩薩向善財童子宣說自己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于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衆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爲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爲救護一切衆生。一心思惟:“願諸衆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願爲開示出世間智,願令衆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贊一切諸佛所有功德。”[44]
上述引文是八十卷《華嚴經》普賢菩薩會中的內容,而關于“普賢行願”的具體內容以四十卷《華嚴經》所言最爲明確、詳細。其文曰: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45]
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46]
上述“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與《華嚴經》其它部分所宣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修行階位一起構成了“菩薩行”修行的基本內容。
從修行原則而言,“普賢行”突出的是大乘佛教一貫的“解脫不離世間”的路徑以及唯心解脫的傾向。菩薩之所以是菩薩,最主要的是因爲其具有無量廣大的菩提心——“慈”、“悲”、“喜”、“舍”之心。在〈入法界品〉“彌勒菩薩會”中,彌勒菩薩以一百一十種比喻稱贊菩提心,其文有“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47]等等。而“發菩提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爲菩薩修行的起點。〈入法界品〉中海雲比丘就給善財童子強調了這一點: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衆生故;發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間故;發安樂心,令一切衆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衆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者鹹守護故;發無礙心,舍離一切諸障礙故;發廣大心,一切法界鹹遍滿故;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故;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發清淨心,于叁世法智無違故;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48]
此中,“發菩提心”有兩方面的要義:一是將修行解脫成佛的依據界定爲衆生自具的“自性清淨之心”,二是將其修行的內容指向救度一切衆生。前者也就是貫穿于《華嚴經》始終的唯心解脫的傾向,後者就是解脫不離世間的路徑。《華嚴經·十行品》說:
菩薩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間皆悉寂靜,一切佛法無所增益。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了知法界體性平等,普入叁世,永不舍離大菩提心,恒不退轉化衆生心,轉更增長大慈悲心,與一切衆生作所依處。[49]
菩薩應該知曉,佛法與世間法,雖然各自有自性的差別,並且不相雜亂,但是從根本上二者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菩薩也應該知曉:
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50]
從現象層面言之,“清淨世界”與“汙穢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對于發心救度一切世間中的一切衆生的菩薩來說,二者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完全是可以相即相入的。《華嚴經·普賢行品》就講到了普賢行所應該具有的這種境界:
菩薩摩诃薩住此十智已,則得入十種普入。何等爲十?所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衆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衆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不可說處入一處,一處入不可說處;不可說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說根;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一切叁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叁世。是爲十。[51]
這十種“普入”…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