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P2

  ..续本文上一页界”就是指“法性”。三是“法相”,指具体事物的界限、差别相及事物的外在相状,在《华严经》中就是指“世界”、“世间”,具体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主的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及其众生所在的世间。《华严经》正是以上述诸义来使用“法界”概念的,而〈入法界品〉的主旨正是在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从上述所言“法界”的三种含义去理解“入法界”的意旨,则可以得出三层含义:第一,“法界”为佛性之义,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开发自己所蕴含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使其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第二,“法界”是诸法的理体,而诸佛所证的境界正是这种诸法的理体,因此证入法界之理就称之为“入法界”。第三,“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众生之世间”,因此,“入法界”也就是游心于诸佛世界以及深入众生所在之世间,一方面在佛国世界之中体味诸佛之智能,另一方面又在众生世间实践救度教化众生的功德。从证入佛境角度言之,澄观依据《华严经》的说法总结出三种进入法界的途径:第一,上根菩萨于初住之位破无明,证法界之理。第二,中根菩萨于十回向之末,深入法界。第三,下根菩萨于初地位进入法界。作为《华严经》的主旨之一,深入法界、随顺法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关键性环节,“游心清净法界,所行饶益诸群生”[14],可以看作其宗教实践的纲领。

  《华严经》之所以将三个似乎有所分别的层面圆融起来强调深入法界、随顺法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既将“法界”看作成佛之因,又将其看作佛之境界即佛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文殊师利菩萨发现善财童子开始,而以善财童子参拜普贤菩萨为证入法界的象征,更是体现了依体起用证入法界理体的修行路径。《华严经》的核心是“因果圆融”,“因”为成佛之因即法身理体,“果”为成佛境界即“毗卢遮那庄严世界海”。《华严经》前八会反复谈论“因果圆融”,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清净的佛之体性即佛果由果位推移至众生之因位——“众生之心”,从而为众生成佛建立有说服力的根据,而由于这一根据是以宗教神话或者宗教象征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更具有强烈的信仰魅力。《华严经》的最后一会〈入法界品〉则以善财童子参学的形式将随顺法界、深入法界的全过程作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善财童子参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践普贤行,从而成就佛果。

  善财童子奔赴各地向善知识求法问道,而各位善知识的指点既为善财童子指明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又堪称《华严经》思想的形象化图解。通过这一深入法界、随顺法界的全过程,《华严经》的深刻思想无疑更容易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入法界品〉千百年来赢得佛教信众无限敬仰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唐代的般若大师在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已经流通且赢得人们喜爱的情况下,仍然发心译出了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主要内容的四十卷《华严经》。四十卷本《华严经》的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指佛地的境界说为不思议解脱,而由清净了的法界构成,所以能入不思议解脱法门的也就能入法界。在这一品里借善财童子作过渡人物,由代表般若思想的文殊愿行逐渐转变为代表华严思想的普贤愿行。善财童子所参访的诸位善知识都是对于不思议解脱或者法界已经有了部分证悟的,集合拢来自然体现了全法界清净的境界。”[15]

  〈入法界品〉的核心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通过参访诸多善知识逐渐修行菩萨行的诸多阶位,最后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得以进入普贤行之海。如果说,在《华严经》其它部分所说的菩萨修行的过程还带有抽象说教之味道的话,那么,〈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则是具体经历和体验了菩萨种种十法阶次的修学过程,也为所有学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去具体完成这一菩萨修行阶次的善巧方法。深入法界、随顺法界,也就是“入世间”这一修行思想,通过善财童子的具体修行过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善财童子向诸位善知识请教修行菩萨行以及普贤行的方法,诸位善知识的回答大多数从不同方面解释深化了《华严经》的重要思想和修行法门。“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虽然同是讲菩萨的修学阶段,而对于修行者来说,〈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显得更为重要,其作用和意义也就更大。也正是由于如此,所以在〈入法界品〉中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为广大佛教徒历来效法的榜样。直至今日,广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闻经学教称作“参学”、“参访”。”[16]可见,〈入法界品〉的修行论意义是多么地突出!

  二、〈入法界品〉的结构

  在相当一段时间,〈入法界品〉是作为单独的经文在印度流传的,因此其具有相当完整的结构。如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就称〈入法界品〉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简称为《不思议经》。但是,此经在编入《华严经》之中后,〈入法界品〉就成为整部《华严经》的有机组成部分。澄观之后,将善财童子出场之后的部分当作整部《华严经》之流通分的做法大为风行,因此本文采用澄观“本”、“末”二会的判释来介绍〈入法界品〉的内容。

  然而,关于末会的开合历来说法不一。法藏根据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而判释为:

  

  一,若约所摄之机,唯有三会:一摄比丘会,二摄龙王会,三摄善财童子会。功德云已去并同第三会摄,以所摄之机无差别故。二,若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会,谓初三及后第五十四普门城会俱是文殊,无别主故,余五十一各别人会。是故约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谓善财童子有五十三,比丘及龙各有一故。四,若约主、伴别分有一百一十会。[17]

  

  澄观在继承法藏之说的基础上,依据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对于〈入法界品〉末会作了说明。与法藏的理路相仿,澄观也依照“能”、“所”对于此品的末会作了判释:

  

  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善财童子自有五十三故,虽人有五十四,文殊一人四会说故,德生、有德同一问答,遍友无答不成会故。若以遍友承前指后得名会者,善财童子则有五十四会。是以唯就能化不足定会。[18]

  

  澄观以为只从“能化”的角度不能定会,而应当将“能化”与“所化”结合起来。依照这种标准,法藏、澄观所说的“五十五会”实际上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加上舍利弗等比丘拜见文殊师利菩萨之会,以及诸龙拜见文殊师利菩萨并且受其开示之会。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文殊师利菩萨于最初与善财童子在福城相见,最后善财童子在普门国苏摩那城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拜见文殊师利菩萨,此二会算一参。而依照法藏与澄观的判释,〈入法界品〉中文殊师利菩萨共有四会,即上文所说的“文殊一人四会说故”。对于〈入法界品〉起首文殊师利菩萨辞别如来南下之后的内容,澄观认为可以将其判释为三会:“一比丘会,显回小入大故。二,诸乘人会,显通收诸权入一实故。三,善财童子会,显纯一乘机一生成辨故。又前二会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财童子信终可入证故。”[19]第一、二会是指众比丘与龙分别前去拜访文殊师利菩萨,向其求法,法藏称其为“摄比丘会”、“摄龙王会”。而前二会的众比丘与诸龙,居于“十信”之位没有多久,将能证得何等果位尚不能确定。而善财童子居于十信之位,终能进入法界证得佛果,“善财童子会”即集中显现了其随顺法界、证入法界的过程。法藏明确说,德云之后的诸会都归于善财童子会摄,而澄观未曾明文说明,但从上下文看,澄观是同意法藏之说的。此外,法藏与澄观都有此品末会分为一百一十会的说法,文繁不再论列。

  三、〈入法界品〉的佛学思想及其修行意义

  〈入法界品〉的主角是善财童子,本节以“善财五十三参”为核心论述此品的佛学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一)深入法界与随顺法界

  “法界”一词在佛学中含义较为广泛,“界”可作种族、种类、要素和因性等解释。“法界”,大而言之,既指宇宙万物、自然界、人的感觉内容,又可指事物的类别、性质、因由、根据。由于“法界”具有性质、根基的意思,所以,又被作为表述一切事物本来相状的概念,在此层面上,“法界”一词和同样表述诸法实相的“真如”、“自性清净心”、“法性”、“平等性”、“不虚妄性”、“不变性”、“实际”等词相通互释。这样,概括而言,“法界”的一般含义有二:一是泛指宇宙的万事万物;二是指决定万事万物的本性。法藏说“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20]将“法”与“界”义合论即可以看出,“法界”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法因”,指众生成佛的根由即“佛性”、“真如”、“真心”、“一心”。二是“法性”,指事物的本性、规定性,其实就是“空性”。《华严经》卷十九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1]此中“法界”就是指“法性”。三是“法相”,指具体事物的界限、差别相及事物的外在相状,在《华严经》中就是指“世界”、“世间”,具体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主的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及其众生所在的世间。《华严经》正是以上述诸义来使用“法界”概念的,而〈入法界品〉的主旨正是在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

  从上述所言“法界”的三种含义去理解“入法界”的意旨,则可以得出三层含义:第一,“法界”为佛性之义,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开发自己所蕴含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使其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第二,“法界”是诸法的理体,而诸佛所证的境界正是这种诸法的理体,因…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