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P2

  ..續本文上一頁界”就是指“法性”。叁是“法相”,指具體事物的界限、差別相及事物的外在相狀,在《華嚴經》中就是指“世界”、“世間”,具體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主的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及其衆生所在的世間。《華嚴經》正是以上述諸義來使用“法界”概念的,而〈入法界品〉的主旨正是在上述叁方面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從上述所言“法界”的叁種含義去理解“入法界”的意旨,則可以得出叁層含義:第一,“法界”爲佛性之義,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開發自己所蘊含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使其如其所是的顯現出來。第二,“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因此證入法界之理就稱之爲“入法界”。第叁,“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衆生之世間”,因此,“入法界”也就是遊心于諸佛世界以及深入衆生所在之世間,一方面在佛國世界之中體味諸佛之智能,另一方面又在衆生世間實踐救度教化衆生的功德。從證入佛境角度言之,澄觀依據《華嚴經》的說法總結出叁種進入法界的途徑:第一,上根菩薩于初住之位破無明,證法界之理。第二,中根菩薩于十回向之末,深入法界。第叁,下根菩薩于初地位進入法界。作爲《華嚴經》的主旨之一,深入法界、隨順法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關鍵性環節,“遊心清淨法界,所行饒益諸群生”[14],可以看作其宗教實踐的綱領。

  《華嚴經》之所以將叁個似乎有所分別的層面圓融起來強調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既將“法界”看作成佛之因,又將其看作佛之境界即佛果。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以文殊師利菩薩發現善財童子開始,而以善財童子參拜普賢菩薩爲證入法界的象征,更是體現了依體起用證入法界理體的修行路徑。《華嚴經》的核心是“因果圓融”,“因”爲成佛之因即法身理體,“果”爲成佛境界即“毗盧遮那莊嚴世界海”。《華嚴經》前八會反複談論“因果圓融”,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爲了將清淨的佛之體性即佛果由果位推移至衆生之因位——“衆生之心”,從而爲衆生成佛建立有說服力的根據,而由于這一根據是以宗教神話或者宗教象征形式表達出來的,所以更具有強烈的信仰魅力。《華嚴經》的最後一會〈入法界品〉則以善財童子參學的形式將隨順法界、深入法界的全過程作了一個具體而形象的表現。在這一過程之中,善財童子參學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踐普賢行,從而成就佛果。

  善財童子奔赴各地向善知識求法問道,而各位善知識的指點既爲善財童子指明了層層遞進的階梯,又堪稱《華嚴經》思想的形象化圖解。通過這一深入法界、隨順法界的全過程,《華嚴經》的深刻思想無疑更容易深入人心。這也正是〈入法界品〉千百年來贏得佛教信衆無限敬仰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唐代的般若大師在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已經流通且贏得人們喜愛的情況下,仍然發心譯出了以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爲主要內容的四十卷《華嚴經》。四十卷本《華嚴經》的全名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指佛地的境界說爲不思議解脫,而由清淨了的法界構成,所以能入不思議解脫法門的也就能入法界。在這一品裏借善財童子作過渡人物,由代表般若思想的文殊願行逐漸轉變爲代表華嚴思想的普賢願行。善財童子所參訪的諸位善知識都是對于不思議解脫或者法界已經有了部分證悟的,集合攏來自然體現了全法界清淨的境界。”[15]

  〈入法界品〉的核心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通過參訪諸多善知識逐漸修行菩薩行的諸多階位,最後得到普賢菩薩的加持得以進入普賢行之海。如果說,在《華嚴經》其它部分所說的菩薩修行的過程還帶有抽象說教之味道的話,那麼,〈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則是具體經曆和體驗了菩薩種種十法階次的修學過程,也爲所有學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去具體完成這一菩薩修行階次的善巧方法。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也就是“入世間”這一修行思想,通過善財童子的具體修行過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善財童子向諸位善知識請教修行菩薩行以及普賢行的方法,諸位善知識的回答大多數從不同方面解釋深化了《華嚴經》的重要思想和修行法門。“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雖然同是講菩薩的修學階段,而對于修行者來說,〈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顯得更爲重要,其作用和意義也就更大。也正是由于如此,所以在〈入法界品〉中所說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成爲廣大佛教徒曆來效法的榜樣。直至今日,廣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聞經學教稱作“參學”、“參訪”。”[16]可見,〈入法界品〉的修行論意義是多麼地突出!

  二、〈入法界品〉的結構

  在相當一段時間,〈入法界品〉是作爲單獨的經文在印度流傳的,因此其具有相當完整的結構。如龍樹在《大智度論》中就稱〈入法界品〉爲《不可思議解脫經》,或簡稱爲《不思議經》。但是,此經在編入《華嚴經》之中後,〈入法界品〉就成爲整部《華嚴經》的有機組成部分。澄觀之後,將善財童子出場之後的部分當作整部《華嚴經》之流通分的做法大爲風行,因此本文采用澄觀“本”、“末”二會的判釋來介紹〈入法界品〉的內容。

  然而,關于末會的開合曆來說法不一。法藏根據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而判釋爲:

  

  一,若約所攝之機,唯有叁會:一攝比丘會,二攝龍王會,叁攝善財童子會。功德雲已去並同第叁會攝,以所攝之機無差別故。二,若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會,謂初叁及後第五十四普門城會俱是文殊,無別主故,余五十一各別人會。是故約主唯五十二也。叁,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會,謂善財童子有五十叁,比丘及龍各有一故。四,若約主、伴別分有一百一十會。[17]

  

  澄觀在繼承法藏之說的基礎上,依據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對于〈入法界品〉末會作了說明。與法藏的理路相仿,澄觀也依照“能”、“所”對于此品的末會作了判釋:

  

  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會。善財童子自有五十叁故,雖人有五十四,文殊一人四會說故,德生、有德同一問答,遍友無答不成會故。若以遍友承前指後得名會者,善財童子則有五十四會。是以唯就能化不足定會。[18]

  

  澄觀以爲只從“能化”的角度不能定會,而應當將“能化”與“所化”結合起來。依照這種標准,法藏、澄觀所說的“五十五會”實際上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加上舍利弗等比丘拜見文殊師利菩薩之會,以及諸龍拜見文殊師利菩薩並且受其開示之會。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文殊師利菩薩于最初與善財童子在福城相見,最後善財童子在普門國蘇摩那城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拜見文殊師利菩薩,此二會算一參。而依照法藏與澄觀的判釋,〈入法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共有四會,即上文所說的“文殊一人四會說故”。對于〈入法界品〉起首文殊師利菩薩辭別如來南下之後的內容,澄觀認爲可以將其判釋爲叁會:“一比丘會,顯回小入大故。二,諸乘人會,顯通收諸權入一實故。叁,善財童子會,顯純一乘機一生成辨故。又前二會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財童子信終可入證故。”[19]第一、二會是指衆比丘與龍分別前去拜訪文殊師利菩薩,向其求法,法藏稱其爲“攝比丘會”、“攝龍王會”。而前二會的衆比丘與諸龍,居于“十信”之位沒有多久,將能證得何等果位尚不能確定。而善財童子居于十信之位,終能進入法界證得佛果,“善財童子會”即集中顯現了其隨順法界、證入法界的過程。法藏明確說,德雲之後的諸會都歸于善財童子會攝,而澄觀未曾明文說明,但從上下文看,澄觀是同意法藏之說的。此外,法藏與澄觀都有此品末會分爲一百一十會的說法,文繁不再論列。

  叁、〈入法界品〉的佛學思想及其修行意義

  〈入法界品〉的主角是善財童子,本節以“善財五十叁參”爲核心論述此品的佛學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

  (一)深入法界與隨順法界

  “法界”一詞在佛學中含義較爲廣泛,“界”可作種族、種類、要素和因性等解釋。“法界”,大而言之,既指宇宙萬物、自然界、人的感覺內容,又可指事物的類別、性質、因由、根據。由于“法界”具有性質、根基的意思,所以,又被作爲表述一切事物本來相狀的概念,在此層面上,“法界”一詞和同樣表述諸法實相的“真如”、“自性清淨心”、“法性”、“平等性”、“不虛妄性”、“不變性”、“實際”等詞相通互釋。這樣,概括而言,“法界”的一般含義有二:一是泛指宇宙的萬事萬物;二是指決定萬事萬物的本性。法藏說“界有叁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叁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20]將“法”與“界”義合論即可以看出,“法界”概念有叁層含義:一是“法因”,指衆生成佛的根由即“佛性”、“真如”、“真心”、“一心”。二是“法性”,指事物的本性、規定性,其實就是“空性”。《華嚴經》卷十九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1]此中“法界”就是指“法性”。叁是“法相”,指具體事物的界限、差別相及事物的外在相狀,在《華嚴經》中就是指“世界”、“世間”,具體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主的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及其衆生所在的世間。《華嚴經》正是以上述諸義來使用“法界”概念的,而〈入法界品〉的主旨正是在上述叁方面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

  從上述所言“法界”的叁種含義去理解“入法界”的意旨,則可以得出叁層含義:第一,“法界”爲佛性之義,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開發自己所蘊含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使其如其所是的顯現出來。第二,“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因…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思想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