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P11

  ..续本文上一页长者还提到“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问题。但是,应该说,〈入法界品〉的这三种法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净土思想[117],而且这三种法门也并非《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的最核心意旨所在。义和这样解释,有明显的融合净土法门于华严宗义的意图。第三,义和鲜明地主张以《华严经》的法界圆融思想来诠释往生净土的问题。义和说:“其后华严诸祖虑念佛者,莫得其要,于善知识解脱门中,复设诸门,意使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彼此该收,尘尘悉包遍法界,相即相入,无碍圆融。傥得其门,则等诸佛于一朝。不得其门,则徒修因于旷劫。”这里,义和大讲“生佛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仍然不出华严经学的范畴。义和说,如果能够从这一角度理解净土的真正意义,就可“等诸佛于一朝”。否则,即便旷劫修行也是不得其门的。第四,义和借用《庄子》的“不龟手之药”的比喻来说明在净土法门之中唯有“华严观行”才是最殊胜的。义和说道:“华严观行得圆至功于顷刻,见佛境于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至简至易。”[118]而义和强调的“华严观行”实际上仍然是唯心念佛,他以为依此法门念佛,见佛在于顷刻,而成佛的关键在于“念念证真”,而不完全在藉助于他力往生。第五,在前述基点上,义和提倡以普贤行愿作为往生弥陀净土的法门。义和说:“虽然诸佛拔苦与乐之心一也,不思议力一也,唯西方弥陀世尊接引娑婆众生愿力偏重,即本师故。是以流通经中,普贤行愿独指弥陀,极为至切。”[119]

  综观义和融合华严与净土思想的意图,并不在于单纯引弥陀信仰于华严宗之内,其真正的意向在于以华严之净土法门来改造甚至代替往生西方的净土宗义。义和对自己的这一见解非常自信,他称自己所言的法门能够“使见闻者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岂存言念?”[120]而同时代的范成大则评论道:“念佛三昧,深广微密。世但以音声为佛事,此书既出,当有知津者。”[121]不过,从佛教发展史来看,与义和的想法相反,并非以华严的宗义来融合净土宗义,而是华严宗向净土宗义的妥协。尽管如此,义和在华严与净土法门融合方面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所开辟的将弥陀信仰与普贤行愿结合起来的发展路向,成为以后华严宗内部的普遍做法,在现在仍然如此。如当代的印顺法师就明确说:“唐译二本,普贤行愿而归于往生极乐,所说完全相同。”[122]

  现今阐述《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佛教界诸人仍然坚持普贤行愿本来就是与弥陀净土结合在一起的看法。这一见解的依据也就是四十卷本《华严经》在普贤菩萨这一参所强调的,凡是受持读诵十大愿王者,有五种胜果,其中之一就是依靠十大愿王的引导,临终时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的原文是这样的: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庄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123]

  

  《华严经》的这一段经文,大概是最明确地将弥陀净土与普贤行愿结合的证据。从这些经文观之,华严宗后来与净土宗的融汇确实是《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影响的结果。

  其实,《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唐宋以后,中国佛教逐渐形成了“四大名山”圣迹,至明代更是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的说法。四大佛教名山之中,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峨嵋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都是由于《华严经》及其〈入法界品〉的描述而形成的。限于篇幅,不再详说。

  

  (此文原为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1月出版的《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所写的导读的后半部分,后以《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为题发表于《哲学门》,第3卷第2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①] 唐法藏《花(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第35卷,第501页上。

  

  [②] 唐法藏《花(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第35卷,第501页上。

  

  [③]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2,《大正藏》第35卷,第125页上。

  

  [④]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上-中。

  

  [⑤]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中。

  

  [⑥]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中-下。

  

  [⑦] 日本龟川教信《华严学》,印海译,第54页,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

  

  [⑧]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4,《大正藏》第35卷,第908页上。

  

  [⑨]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18页中

  

  [⑩]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18页中。

  

  [1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下。

  

  [12]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40页中。

  

  [13]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大正藏》第10卷,第102页上。

  

  [14] 这是晋译《华严经》卷12中功德林菩萨所诵的一偈,前面尚有一句:“一切如来人中雄,先已具发大慈悲。”(《大正藏》第9卷,第472页下)唐译为:“未来所有人师子,周遍游行于法界,已发诸佛大悲心,彼饶益者行斯道。”(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20,《大正藏》第10卷,第108页下。)以晋译为佳,故采用之。

  

  [15]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65页,中华书局,1979年。

  

  , [16] 高振农释译《华严经》,第371页,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

  

  [17]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0页下。

  

  [1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17页下。

  

  [1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19页上。

  

  [20]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45卷,第440页中。

  

  [21]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大正藏》第10卷,第102页上。

  

  [22] 这是晋译《华严经》卷12中功德林菩萨所诵的1偈,前面尚有一句:“一切如来人中雄,先已具发大慈悲。”(《大正藏》第9卷,第472页下)唐译为:“未来所有人师子,周遍游行于法界,已发诸佛大悲心,彼饶益者行斯道。”(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20,《大正藏》第10卷,第108页下。)以晋译为佳,故采用之。

  

  [23]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20,《大正藏》第10卷,第109页上。

  

  [24] 唐法藏《华严策林》,《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02页。

  

  [25]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第35卷,第120页下。

  

  [26]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5页。

  

  [27]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6页。

  

  [28] 后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7,《大正藏》第…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