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P12

  ..续本文上一页14卷,第153页下。

  

  [29]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9,《大正藏》第10卷,第439页上。

  

  [30]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9,《大正藏》第10卷,第439页上。

  

  [31] 参见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1页上。

  

  [32]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6页。

  

  [33]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6页。

  

  [34]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7页。

  

  [35]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7页。

  

  [36]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7页。

  

  [37]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7页。

  

  [38]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7页。

  

  [39]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77页。

  

  [40] 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佛学研究》第8期,第200页,1999年。

  

  [41] 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佛学研究》第8期,第198页,1999年。

  

  [42]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1,《大正藏》第10卷,第331页。

  

  [43]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1,《大正藏》第10卷,第331页。

  

  [44]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80,《大正藏》第10卷,第441页中-下。

  

  [45] 唐般若译《华严经》卷40,《大正藏》第10卷,第844页中。

  

  [46] 唐般若译《华严经》卷40,《大正藏》第10卷,第846页中。

  

  [47]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8,《大正藏》第10卷,第429-430页。

  

  [48]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2,《大正藏》第10卷,第335页中。

  

  [49]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9,《大正藏》第10卷,第105页中。

  

  [50]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7,《大正藏》第10卷,第89页下。

  

  [51]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49,《大正藏》第10卷,第258页中。

  

  [52]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0,《大正藏》第10卷,第319页中。

  

  [53]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55,《大正藏》第10卷,第289页上。

  

  [54] 高振农释译《华严经》,第371页,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55] 六十卷《华严经》卷49称“福城”为“觉城”,四十卷《华严经》卷4则称之为“福生城”,“福城”则是八十卷《华严经》的译法。

  

  [56] 唐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1,《大正藏》第45卷,第556页下。

  

  [57]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3页下。

  

  [5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20页下。

  

  [59]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2,《大正藏》第10卷,第333页中。

  

  [60] 唐般若译《华严经》卷4,《大正藏》第10卷,第678页下。

  

  [61] 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45,《大正藏》第9卷,第689页上。

  

  [6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20页下—921页上。

  

  [6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21页上。

  

  [64]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7,《大正藏》第10卷,第427页中。

  

  [65]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9,《大正藏》第10卷,第438页下-439页上。

  

  [66] 参见唐澄观《华严经疏》卷60,《大正藏》第35,第959页下。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中从“人”、“法”、“人法合辨”三方面去界定善知识,文繁不赘。(参见《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中-下)

  

  [67] 参见唐法藏《华严经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611页下-612页上。

  

  [68] 唐法藏《华严经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612页上。

  

  [69] 唐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卷4〈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大正藏》第45卷,第585页中。

  

  [70] 唐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卷4〈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大正藏》第45卷,第585页下。

  

  [71] 唐法藏《华严经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612页中。

  

  [7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22页上。

  

  [73] 参见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22页上。

  

  [74] 印顺《成佛之道》第2章,《妙云集》中编之5,台湾,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

  

  [75]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53,《大正藏》第10卷,第280页下。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华严经》卷36则译为:“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大正藏》第9卷,第633页上。)

  

  [76]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4,《大正藏》第10卷,第345页中。

  

  [7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55,《大正藏》第35卷,第922页上。

  

  [78] 此为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中所记录的一条提问,见《大正藏》第35卷,第454页下。

  

  [79]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4下-455页上。

  

  [80]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上。

  

  [81]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上。

  

  [82]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上。

  

  [83]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中。

  

  [84]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中。

  

  [85]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第455页中。

  

  [86] 指经过日照补译的六十卷《华严经》。

  

  [87] 唐般若译《华严经》卷40,《大正藏》第10卷,第848页下。

  

  [88] 转引自《华严思想》之第2章《〈华严经〉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中村元撰),第96-97页,日本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杰译,法尔出版社1989年6月版。

  

  [89]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8…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