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0,《大正藏》第10卷,第439页中。
[90] 参见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122-1123页,1989年2月5版。
[91] 转引自《华严思想》之第2章《〈华严经〉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中村元撰),第90-97页,日本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杰译,台湾法尔出版社1989年6月版。
[92]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126页。
[93]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126-1127页。
[94]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128页。
[95] 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96] 参见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5页中。
[97] 参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1,《大正藏》第44卷,第465页上。
[98]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导言》,第3页。
[9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大正藏》第35卷,第523上-524页下。
[100]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3,《大正藏》第51卷,第164页上。
[101]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3,《大正藏》第51卷,第164页中。
[102]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5,范祥雍点校本第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
[103]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5,范祥雍点校,第89页。
[104]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6,《大正藏》第35卷,第405页上。
[105] 宋惟白、张商英述《文殊指南图赞·序》,《大正藏》第45卷,第793页上。
[106]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3,《卍续藏经》第115册,第28页,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元月影印版。
[107]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4,《卍续藏经》第115册,第41页下。
[108] 梁慧皎《高僧传》卷3,汤用彤校本,第13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9] 《祖庭事苑》卷8,《卍续藏经》第113册,第240页上。
[110] 宋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卷13,萧箑父、吕有祥点校,第209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111] 宋慈明大师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大正藏》第47卷,第619中-页下。
[112] 宋慈明大师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序》,《大正藏》第47卷,第594页中。
[113] 关于“正趣菩萨”的所指,印顺法师认为“与观自在同时的正趣菩萨,可说是大势至的别名。”(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128页。)此说颇有道理,但由于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都未说“正趣菩萨”为“大势至菩萨”,因此在此不拟对其与净土宗的联系作论述。
[114] 钱易述《西湖昭庆寺结净行社集总序》,《圆宗文类》卷22,《卍续藏经》第103册,第850页下。
[115] 宋白《大宋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碑铭并序》,《圆宗文类》卷22,《卍续藏经》第103册,第853页。
[116] 南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2〈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大正藏》第47卷,第170页上。
[117] 其实,解脱长者给善财宣讲的“不思议菩萨解脱门”,是进入三昧定力观见诸法的法门。如解脱长者对善财童子说:“如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63,《大正藏》第10卷,第339页下。)
[118] 此段中上述几处引文均见于南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2〈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大正藏》第47卷,第169页下。
[119] 南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2〈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大正藏》第47卷,第169下-170页上。
[120] 南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2〈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大正藏》第47卷,第170页上。
[121] 南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2范成大〈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后跋〉,《大正藏》第47卷,第170页上。
[122]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141页。
[123] 唐般若《华严经》卷40,《大正藏》第10卷,第846页下。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