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P10

  ..续本文上一页字可能为「复」)以为慢。」(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即以上章所言的十种「平等清净心」来企求殊胜的修行相状,这本身就是「慢」。

  【注 释】①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此四句是此章的主旨。澄观解释说:前两句「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为修行对治的对象,而「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则是能治,则对治「所治」的方法与主体,即以「真如性空之理」来对治而除掉对于清净心的执着。此四句之后的九句从八个方面来解释「所治」与「能治」。②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 据澄观的解释,「前二是起行心」。即「愿力所持故」句是言「自利愿,即修菩提心」。而「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是言「利他慈,即不疲倦心」。③积集福智助道故等五句 根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的解释,此五句是言「行」即修行。具体是:「积集福智助道故」一句,是言「得善根力」;「精勤修习不息故」一句,是言「不舍众行」;「出生善巧方便故」一句,是言「善巧修行」;「观察照明上上地故」一句,是言「无厌足,故照明上上」;「受如来护念故」一句,是言「得他胜力」。④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此二句是此章所言的第六种「行」,即「自得胜力」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初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慧。后句,胜进究竟。」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第五地之后,以善于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缘故,善于使自己的深心清净的缘故,又转而寻求尊上殊胜之道的缘故,随顺真如的缘故,获得不退转之心。由于菩萨大愿之力所持的缘故,对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弃的缘故;积集福与智等助道之法的缘故,精勤修习永不休息的缘故,产生善巧方便智慧的缘故,观察照明上上地的缘故,受到如来护念的缘故;由于自己所得念智之力所持的缘故,进入此地的菩萨获得了不退转的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①: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②;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③;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④。」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胜」的内容,其主旨为「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清净等无痴乱故」,「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此章与下一章为「不住道行胜」的第一层次「所知法中,智清净胜」的内容,其主旨为「自利护烦恼行」,即远离烦恼的修行。此章是言「四谛实法分别」,具体的修行方法是以十门观「四圣谛」。

  【注 释】①菩萨摩诃萨如实知 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今初言『实法』者,有佛、无佛。『苦』、『集』二谛体是妄想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体是出世清净因果。——此约谛实义释。若约审谛释者,前二无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有后二『灭』、『道』因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四圣谛中的苦谛、集谛是「无佛」即不成佛的原因,而「灭谛」、「道谛」则是「有佛」即成佛的原因。②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此五句说:「前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者,观『四谛法相』。二、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无碍。四、观性、相各异。五、观此四缘起集成。」③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 澄观解释此四句说:「次四,别观四谛,谓: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道』。」④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此二句仅为一种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后一,但观『灭』、『道』。菩萨地因,证佛智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晓: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

  「菩萨善于知晓俗谛,善于知晓第一义谛,善于知晓相谛,善于知晓差别谛,善于知晓成立谛;菩萨善于知晓事谛,善于知晓生谛,善于知晓尽无生谛,善于知晓进入道智谛;善于知晓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于知晓如来智成就谛。」

  「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①;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②;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③;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④;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⑤。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⑥。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⑧。」

  【章 旨】此章则从化度众生的角度对于「以十门观四圣谛」进行具体解释,世亲《十地经论》卷七释其主旨为「化众生方便差别」,「方便差别,应知所化众生有七种」。其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初一,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世谛』。」此中,「大」指大乘,「十六行」是指「四谛」的十六行相,即从四个方面看「四谛」,总共获得的十六种观法。俗谛,又作「世谛」、「世俗谛」。「谛」是真理、道理之意,「世俗谛」即世间一般所认为的真理。此「俗谛」是为那些根机不成熟而不能信仰佛教或者尚不能接受大乘佛教教理的众生而言的。②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为根熟堪入『大』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实相」即诸法的最真实相状。「第一义谛」又名「胜义谛」、「真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因此而名为「真」,其理永恒不变,因此而名为「谛」。而此「真谛」专门是对于那些堪受大乘佛教的众生而言的。③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 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是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自相」,又作「自性」,指自体个别之体相,即不与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之特质者,称为「自相」。「自相」是现量之所得,并非可以凭借分别智慧可得知,而必须依证真实的智慧方能证知。但是,如果依赖于暂时智慧,而对「共相」加以层层之探讨分析,则解析至终极时,也可大致辨知诸法之「自相」。这也就是「相谛」。对于那些听闻诸法皆空的道理但却心存怀疑的众生,就应该以「相谛」来开导。④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 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歷然差别。」这是说,针对那些认为诸法并无差别而为「一」的众生,应该以「差别谛」而开导,使其明白诸法之体为一性空之理,但其「性」、「相」仍然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⑤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 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成立」是指诸法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大乘佛教认为,诸法尽管是一种有差别的存在,但是却是缘起的,并无固定不变的自性。⑥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等八句 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也。」这是说,「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是言正观「苦圣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是指正观「集圣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是言「灭圣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是言「道圣谛」。而「出、生无二故,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中,「出」指出世间,「生」指「众生世间」,此指大乘佛教所言的涅槃与世间不二的思想。⑦正觉一切行相故等三句 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五明」是指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⑧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此二句是对于「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的补充说明。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以『信解』等者,为释外疑。六地已上,乃至佛智,未曾证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菩萨修行进入第六地以上,方纔证入佛智,而此时方纔证入第五地,为什么能够善于知晓佛智呢?经文说是依靠「信解」,而并非实际证入。而世亲则以镜中之像来说明之,澄观沿用了其说。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因为要针对众生心中的喜好而使其产生欢喜的缘故,知晓俗谛;因为通达一切诸法之实相的缘故,知晓第一义谛;觉解诸法的自相、共相的缘故,知晓相谛;了达诸法分位的差别的缘故,知晓差别谛;善于分别蕴、界、处的缘故,知晓成立谛;觉解身心之苦恼的缘故,知晓事谛;觉解诸道众生相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