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请。二、正说。三、重颂。」其中,「第二正说分中二:初,明地相。后,明地果。」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第二「正说分」又分为二,这样便构成现在注译中的四部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六则将「明地相」部分再分为四层次:「此地差别有四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二、清净分。三、对治修行增长分。四、彼果分。」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焰慧」的意义。第四地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精进波罗蜜多」偏胜。进入第四地修行的菩萨,安住于最胜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以智慧之火焰,焚烧烦恼之薪,因此名为「焰慧地」。此名既是「法」之名,又是一个譬喻。
第三,关于此地「焰慧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四「焰慧地」为「道品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四地已上皆慧行,于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慧。」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四「焰慧地」为「精进度」即「精进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而第四「焰慧地」属于出世之「声闻」四果之中的初果「须陀洹果」之法。
十一、第五地:难胜地
(一)、赞请分
菩萨闻此胜地行,于法解悟心欢喜,空中雨华赞叹言:「善哉!大士金刚藏!」
自在天王与天众,闻法踊跃住虚空,普放种种妙光云,供养如来喜充徧。天诸婇女①奏天乐,亦以言辞歌赞佛,悉以菩萨威神故,于彼声中发是言:「佛愿②久远今乃满,佛道③久远今乃得,释迦文佛④至天宫,利天、人者久乃见。大海久远今始动⑤,佛光久远今乃放,众生久远始安乐,大悲音声久乃闻。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暗皆已灭,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法犹莲华。大牟尼尊⑥现于世,譬如须弥⑦出巨海。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此应供⑧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
如是无量诸天女,发此言辞称赞已,一切恭敬喜充满,瞻仰如来默然住。
是时大士解脱月,复请无畏金刚藏:「第五地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章 旨】此九颂半为第五地的「赞请分」。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自在天王与解脱月菩萨先后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金刚藏菩萨所宣讲的第四地之行相、微妙之行以及真实之理,并且请求金刚藏菩萨为其讲解第五地之法。
【注 释】①婇女 又作「采女」,大概指地位卑微的宫女。②佛愿 佛之誓愿。③佛道 梵语的「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汉语的「道」为「通」之义,佛智圆通无壅,故名之为「道」。佛教常言的「道」有三种:一、声闻之所得。二、缘觉之所得。三、佛之所得。佛所得的「无上菩提」,名之为「佛道」。④释迦文佛 「释迦牟尼佛」的另外一种汉译。⑤大海久远今始动 关于此语的象征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大海动者,动佛智海,竭苦海故。」⑥大牟尼尊 「牟尼」意指圣者、隐遁者、仙人、沉默行者。此名称渊源甚早,后来佛教沿用其称呼圣人、仙人、寂默者,如称「释尊」为「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中第五佛为「拘那含牟尼」等。⑦须弥 即「须弥山」,意译「妙高山」,因为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的四方。⑧应供 佛的十号之一,又作「应真」、「应」,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也就是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语 译】参加此会的菩萨一听完如此殊胜的修行境界,对于佛法有了解悟,心中产生无限欢喜,在空中降下花而发出赞叹说:「好啊!大士金刚藏!」
自在天王与天众,听完金刚藏菩萨所说的第四地之法后,跳跃而停住于虚空,完全放出种种美妙的光云,以供养如来,欢喜之心也同时充满了他们的心中。天上的诸位婇女演奏天乐,也以言辞唱歌赞叹佛,都凭借菩萨威神的缘故,放声这样说:「佛的誓愿历经久远而今縩满足,佛的无上菩提历经久远而今纔获得,释迦牟尼佛来到天宫,天道、人道中的有根机者久久縩得以看到。大海经历久远的时间现今縩开始摇动,佛光历经久远而今纔得以放出,众生历经久远纔开始安乐,大悲之音声久远纔得以听闻。功德彼岸都已经到达,憍慢的都已经灭除,最极的清净如同虚空,不沾染世间法犹如莲华。大牟尼尊显现于世间,譬如须弥山周围的大海。供养诸佛能够除尽一切苦,供养诸佛一定能够获得诸佛的智慧;这位应供之处的供养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欢心供养佛。」
如此无量诸天女,在发此言辞称赞诸佛之后,心中充满了恭敬欢喜之情,仰起头来凝视如来,默然而停住。
这时大士解脱月,又求请无畏的金刚藏说:「第五地中的诸行相,希望佛子能够为我们宣说!」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①趣入。」
「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②、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③、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④。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明地行」部分的第一层次——「胜慢对治」的内容,其主旨为除掉慢心。此章为「胜慢对治」的第一种「他地慢」。
【注 释】①十种平等清净心 关于此章所言的「十种心」,澄观解释说:「『平等』有二义:一、是如理。二、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规,名『深净心』,是此地观解故。《论》云:『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这是说,此中之所以言「平等」,首先是从「性空之理」的角度而言的;其次,是从凭借此「平等深净心」而得以进入第六地角度而言的。至于此处所言的「十种平等清净心」与第六地所言「观察十平等法」的不同,澄观解释说:十地的修行是地地环环相接,后地舍前地所证。而此地的「十种平等清净心」是对治第四地可能存在的凭借「净」而产生的慢心,因而此「地」是偏重从「理体」的角度言之的。而第六地则是从「依真入俗」的角度来对治此地所证的「地相」的。②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 澄观将这两句所言简称为「戒净」、「定净」。这两种在「在见道前,以创背凡,过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须习定。然未合理,判属世间。」(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戒净」、「定净」在「见道位」之前,属于世间众生所具之清净心。③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 澄观将这三句所言简称为「见净、度疑净」与「道、非道净」以及「行净」。关于此三心,澄观解释说:「次三,在见道,以见道中断身见故,断疑故,断戒取故。戒取是『非道』,知无漏慧是正道。入见道时,十使俱断。偏言三者,《涅槃经》说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见及疑,但障见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所言的「十使」,又名「十惑」,包含「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三句是说,在「见道位」已经断除了「十使」即「十种根本烦恼」。④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关于此二心,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大乘后二,皆在『修道』,断障成德,故有二也,行实同时。若约位分,七地已还为行断,修道断结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顺菩提故,名『思量上上』。」澄观在此的解释是将菩提流支《十地经论》的译文与此中的译文联系起来对释的。《十地经论》将「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翻译为「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净平等深净心故」。澄观的意思是,此句是指向第七、第八地的修行境界的。
【语 译】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在第四地所行道修行圆满之后,欲入第五难胜地,应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进入。」
「这十种心是什么呢?具体为:于过去佛法不起分别的平等清净心、于未来佛法不起分别的平等清净心、于现在佛法不起分别的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定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的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以进入菩萨第五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①。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②;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③;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④。」
【章 旨】此章为「胜慢对治」的第二种除掉「自地慢」的内容。所谓「自地慢」是指第五地之慢,「谓于此十心希求胜相,从(此…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