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9

  ..續本文上一頁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的判釋:「文亦叁分:一、贊請。二、正說。叁、重頌。」其中,「第二正說分中二:初,明地相。後,明地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六則將「明地相」部分再分爲四層次:「此地差別有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二、清淨分。叁、對治修行增長分。四、彼果分。」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焰慧」的意義。第四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精進波羅蜜多」偏勝。進入第四地修行的菩薩,安住于最勝的「叁十七菩提分法」,以智慧之火焰,焚燒煩惱之薪,因此名爲「焰慧地」。此名既是「法」之名,又是一個譬喻。

  第叁,關于此地「焰慧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四「焰慧地」爲「道品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四地已上皆慧行,于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四「焰慧地」爲「精進度」即「精進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四、五、六、七,寄出世叁乘。」而第四「焰慧地」屬于出世之「聲聞」四果之中的初果「須陀洹果」之法。

  十一、第五地:難勝地

  (一)、贊請分

  菩薩聞此勝地行,于法解悟心歡喜,空中雨華贊歎言:「善哉!大士金剛藏!」

  自在天王與天衆,聞法踴躍住虛空,普放種種妙光雲,供養如來喜充徧。天諸婇女①奏天樂,亦以言辭歌贊佛,悉以菩薩威神故,于彼聲中發是言:「佛願②久遠今乃滿,佛道③久遠今乃得,釋迦文佛④至天宮,利天、人者久乃見。大海久遠今始動⑤,佛光久遠今乃放,衆生久遠始安樂,大悲音聲久乃聞。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暗皆已滅,最極清淨如虛空,不染世法猶蓮華。大牟尼尊⑥現于世,譬如須彌⑦出巨海。供養能盡一切苦,供養必得諸佛智;此應供⑧處供無等,是故歡心供養佛。」

  如是無量諸天女,發此言辭稱贊已,一切恭敬喜充滿,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複請無畏金剛藏:「第五地中諸行相,唯願佛子爲宣說!」

  【章 旨】此九頌半爲第五地的「贊請分」。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自在天王與解脫月菩薩先後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金剛藏菩薩所宣講的第四地之行相、微妙之行以及真實之理,並且請求金剛藏菩薩爲其講解第五地之法。

  【注 釋】①婇女 又作「采女」,大概指地位卑微的宮女。②佛願 佛之誓願。③佛道 梵語的「菩提」,新譯爲「覺」,舊譯爲「道」。漢語的「道」爲「通」之義,佛智圓通無壅,故名之爲「道」。佛教常言的「道」有叁種:一、聲聞之所得。二、緣覺之所得。叁、佛之所得。佛所得的「無上菩提」,名之爲「佛道」。④釋迦文佛 「釋迦牟尼佛」的另外一種漢譯。⑤大海久遠今始動 關于此語的象征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大海動者,動佛智海,竭苦海故。」⑥大牟尼尊 「牟尼」意指聖者、隱遁者、仙人、沈默行者。此名稱淵源甚早,後來佛教沿用其稱呼聖人、仙人、寂默者,如稱「釋尊」爲「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中第五佛爲「拘那含牟尼」等。⑦須彌 即「須彌山」,意譯「妙高山」,因爲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爲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爲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的四方。⑧應供 佛的十號之一,又作「應真」、「應」,指斷盡一切煩惱,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尊敬者,也就是應受一切人、天以種種香、花、璎珞、幢幡、伎樂等供養者。

  【語 譯】參加此會的菩薩一聽完如此殊勝的修行境界,對于佛法有了解悟,心中産生無限歡喜,在空中降下花而發出贊歎說:「好啊!大士金剛藏!」

  自在天王與天衆,聽完金剛藏菩薩所說的第四地之法後,跳躍而停住于虛空,完全放出種種美妙的光雲,以供養如來,歡喜之心也同時充滿了他們的心中。天上的諸位婇女演奏天樂,也以言辭唱歌贊歎佛,都憑借菩薩威神的緣故,放聲這樣說:「佛的誓願曆經久遠而今縩滿足,佛的無上菩提曆經久遠而今纔獲得,釋迦牟尼佛來到天宮,天道、人道中的有根機者久久縩得以看到。大海經曆久遠的時間現今縩開始搖動,佛光曆經久遠而今纔得以放出,衆生曆經久遠纔開始安樂,大悲之音聲久遠纔得以聽聞。功德彼岸都已經到達,憍慢的都已經滅除,最極的清淨如同虛空,不沾染世間法猶如蓮華。大牟尼尊顯現于世間,譬如須彌山周圍的大海。供養諸佛能夠除盡一切苦,供養諸佛一定能夠獲得諸佛的智慧;這位應供之處的供養是無與倫比的,因此我們歡心供養佛。」

  如此無量諸天女,在發此言辭稱贊諸佛之後,心中充滿了恭敬歡喜之情,仰起頭來凝視如來,默然而停住。

  這時大士解脫月,又求請無畏的金剛藏說:「第五地中的諸行相,希望佛子能夠爲我們宣說!」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①趣入。」

  「何等爲十?所謂:于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②、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③、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衆生平等清淨心④。菩薩摩诃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明地行」部分的第一層次——「勝慢對治」的內容,其主旨爲除掉慢心。此章爲「勝慢對治」的第一種「他地慢」。

  【注 釋】①十種平等清淨心 關于此章所言的「十種心」,澄觀解釋說:「『平等』有二義:一、是如理。二、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規,名『深淨心』,是此地觀解故。《論》雲:『于平等中,心得清淨』故。」這是說,此中之所以言「平等」,首先是從「性空之理」的角度而言的;其次,是從憑借此「平等深淨心」而得以進入第六地角度而言的。至于此處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與第六地所言「觀察十平等法」的不同,澄觀解釋說:十地的修行是地地環環相接,後地舍前地所證。而此地的「十種平等清淨心」是對治第四地可能存在的憑借「淨」而産生的慢心,因而此「地」是偏重從「理體」的角度言之的。而第六地則是從「依真入俗」的角度來對治此地所證的「地相」的。②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 澄觀將這兩句所言簡稱爲「戒淨」、「定淨」。這兩種在「在見道前,以創背凡,過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須習定。然未合理,判屬世間。」(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這是說,「戒淨」、「定淨」在「見道位」之前,屬于世間衆生所具之清淨心。③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 澄觀將這叁句所言簡稱爲「見淨、度疑淨」與「道、非道淨」以及「行淨」。關于此叁心,澄觀解釋說:「次叁,在見道,以見道中斷身見故,斷疑故,斷戒取故。戒取是『非道』,知無漏慧是正道。入見道時,十使俱斷。偏言叁者,《涅槃經》說此叁重故。又十使中,五見及疑,但障見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中所言的「十使」,又名「十惑」,包含「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叁句是說,在「見道位」已經斷除了「十使」即「十種根本煩惱」。④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衆生平等清淨心 關于此二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大乘後二,皆在『修道』,斷障成德,故有二也,行實同時。若約位分,七地已還爲行斷,修道斷結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名『思量上上』。」澄觀在此的解釋是將菩提流支《十地經論》的譯文與此中的譯文聯系起來對釋的。《十地經論》將「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翻譯爲「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平等深淨心故」。澄觀的意思是,此句是指向第七、第八地的修行境界的。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在第四地所行道修行圓滿之後,欲入第五難勝地,應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進入。」

  「這十種心是什麼呢?具體爲:于過去佛法不起分別的平等清淨心、于未來佛法不起分別的平等清淨心、于現在佛法不起分別的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定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衆生的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诃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以進入菩薩第五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複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①。願力所持故,于一切衆生慈愍不舍故②;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③;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④。」

  【章 旨】此章爲「勝慢對治」的第二種除掉「自地慢」的內容。所謂「自地慢」是指第五地之慢,「謂于此十心希求勝相,從(此…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