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愿智』。」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菩萨凭借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亿数』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说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三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同事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精进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四)、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章 旨】此章之后为「第四地」的「重颂分」。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四地「焰慧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十七颂分为三大部分。从此章一颂始,进入颂「明地相」部分。此章为「明地相」部分的第一层次——「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也就是后面所言之「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之因。在此颂中,金刚藏菩萨应自在天王、解脱月菩萨等会众之请,向会众重新宣说进入第四地的十大智慧之门。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菩萨摩诃萨在第三地清净修行之后,接着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以此十种法明门,得以进入第四焰慧地。」
「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于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观世成、坏,业有生;生死、涅槃、刹等业;观前、后际,亦观尽;如是修行生佛家。」
【章 旨】此章二颂颂「明地相」的第二部分「清净分」,其内容为:进入此地的菩萨以「十智」为「能生因」而获得「内法」,进入如来之家。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开始进入此焰慧地,就能够以十种智增长势力,生于如来之家。这十种智慧是:菩萨其心安住于大乘,不再退转;菩萨在此地已经证得佛、法、僧三者于同体,因而其信仰不再有退转;菩萨观诸行生、灭无常的缘故;观诸法自性是无生的缘故;观世间之成立与变化的缘故;观因为有业而有生的缘故;观众生生死与涅槃境界的缘故;观诸国土世间而化导众生之业的缘故;观众生的烦恼无始与涅槃无终的缘故;观烦恼本来就是空,涅槃本来就是净,非新增加的缘故,因此,烦恼与涅槃都是无有可尽的。菩萨如此修行,就生于如来之家。」
「得是法已增慈愍,转更勤修四念处,身、受、心、法内外观,世间贪爱皆除遣。菩萨修治四勤行,恶法除灭善增长,神足、根、力悉善修,七觉、八道亦如是。」
「为度众生修彼行,本愿所护慈悲首,求一切智及佛土,亦念如来十种力,四无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亦求妙道解脱处,及大方便修行彼。」
【章 旨】此章四颂颂「明地相」的第三部分「修行增长分」的内容。前两颂颂「护烦恼」,后二颂颂「护小乘」。「修行护烦恼染分」所言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护小乘行」实际上讲的是菩萨修行超越于小乘修行的地方。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获得这种法之后慈愍之心更得到增长,转而更勤奋地修习四念处,身、受、心、法内外观察,世间的贪爱都得以除遣。菩萨修治四勤行,除灭恶法使善法得到增长,四神足、五根、五力都得到很完善的修习,七觉支、八正道也同样得到修习。」
「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修行这些法门,也是菩萨持守自己本愿的缘故,是菩萨大悲为首的缘故,是其大慈所成就的缘故,是菩萨追求一切智智的缘故;也是菩萨为了成就庄严的佛土的缘故,是为了成就如来所具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如来相好音声完全具足的缘故,是菩萨追求最上上等殊胜修行道的缘故,是菩萨为了随顺所闻的甚深成佛解脱之法的缘故,是菩萨思惟大智善巧方便之法的缘故。」
「身见为首六十二①,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着,此四地中一切离。如来所诃烦恼行,以无义利皆除断;智者修行清净业,为度众生无不作。」
「菩萨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专求佛道无厌倦,志期受职度众生,恭敬尊德、修行法②。知恩易诲无愠暴,舍慢离谄心调柔③;转更精勤不退转④。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净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⑤。」
【章 旨】此章颂「明地相」的第四部分「修行增长果分」,在此,金刚藏菩萨在此向会众宣讲了修习第四地的菩萨地满之后所获得的两种果——「离障果」和「成德果」。前者从远离烦恼之生起而获,因此叫「离障」。「成德果」则是从远离小乘而行利他功德而生,因此叫「成德」。此中,前两颂颂「离障果」,后三颂颂四种「成德果」。
【注 释】①六十二 即「六十二见」,指佛教典籍中所归纳的印度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可归纳如后: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分别产生「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种见,如此五、四共成二十种见。其次,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分别产生「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四种见,如此四、五又成二十见,连同上面共成四十见;再其次,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分别产生「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四种见,如此四、五又成二十见,连同上面共成六十见。在此六十见之上,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即总共成立「六十二见」。②菩萨勤修不懈怠等五句 此五句颂「成德果」的第一种「增上心欲果」。其中,「受职」是指「受职灌顶」,即菩萨自第九地进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位的证明。③知恩易诲无愠暴舍慢离谄心调柔 此二句颂「成德果」的第二种「报恩果」。④转更精勤不退转 此句颂「成德果」的第三种「勤精进果」。⑤菩萨住此焰慧地等四句 此四句颂「成德果」的第四种「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住在此焰慧地,所有以我见为首的六十二种邪见,对于我、我所等两种法,蕴、界、处等等所起的执着,所有这些,都在第四地中得以远离。进入此地的菩萨,对于如来所诃责的、烦恼所染的业,因为其既不符合道义,也得不到好处,因此都完全除去断绝;对于大智慧者所修的清净业,为了济度众生的缘故,菩萨无不去修行。」
「此菩萨勤奋修行,永不懈怠,随即就获得十种心。这十种心是: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住于此地的菩萨知恩且易于教诲,无有生气和横暴,舍去了我慢,远离谄心,其心已经调柔;菩萨转而更加精勤而不再退转。菩萨住于此焰慧地,其心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得到增长,远离世间的污垢混浊,断除了诸疑惑,明断具足,充满喜乐,得到佛的亲自保护挂念,无量的志乐都完全成就。」
「此地菩萨人中胜,供那由他无量佛,听闻正法亦出家,不可沮坏如真金。菩萨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不为众魔心退转,譬如妙宝无能坏。」
「住此多作焰天王,于法自在众所尊,普化群生除恶见,专求佛智修善业。菩萨勤加精进力,获三昧等皆亿数。」
「若以愿智力所为,过于此数无能知。」
【章 旨】此章五颂颂「辨地果」也称「校量胜分」的内容,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三地。前两颂颂「调柔果」,中间一颂半颂「摄报果」,后半颂颂「愿智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是人中最尊胜的,供养那由他无量数的佛,听闻佛所说的正法,也出家,其意志不可沮坏就同真金。菩萨住于此地所具的功德,凭借智方便之修行道,不被众魔所扰乱,其心不再退转,譬如美妙的珍宝没有什么能够毁坏。」
「这些菩萨如果发奋勤行精进,在一念之间,就得以进入亿数三昧。得以观见亿数的佛,得以知晓亿数佛的神力,能够使亿数个佛的世界发生震动;这些菩萨甚至能够示现亿数个身体;而每一身都能够示现亿数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如果菩萨凭借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亿数』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如是菩萨第四地,所行清净微妙道,功德义、智共相应,我为佛子已宣说。」
【章 旨】此章为「重颂分」的最后一颂,金刚藏菩萨结叹自己向会众所阐述的菩萨第四地的境界。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如此菩萨第四地,所修行的清净微妙之道,功德之义与其智慧都是相应的,我已经为佛子们宣说完毕。」
【说 明】第四地——「焰慧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