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8

  ..續本文上一頁願智』。」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億數』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叁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四攝法」中,最突出的是「同事攝」。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精進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四)、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菩薩已淨第叁地,次觀衆生、世、法界,空界、識界及叁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四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四地「焰慧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十七頌分爲叁大部分。從此章一頌始,進入頌「明地相」部分。此章爲「明地相」部分的第一層次——「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也就是後面所言之「清淨分」、「對治修行增長分」之因。在此頌中,金剛藏菩薩應自在天王、解脫月菩薩等會衆之請,向會衆重新宣說進入第四地的十大智慧之門。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摩诃薩在第叁地清淨修行之後,接著觀察衆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種法明門,得以進入第四焰慧地。」

  「始登焰地增勢力,生如來家、永不退,于佛、法、僧信不壞;觀法無常無有起;觀世成、壞,業有生;生死、涅槃、刹等業;觀前、後際,亦觀盡;如是修行生佛家。」

  【章 旨】此章二頌頌「明地相」的第二部分「清淨分」,其內容爲:進入此地的菩薩以「十智」爲「能生因」而獲得「內法」,進入如來之家。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開始進入此焰慧地,就能夠以十種智增長勢力,生于如來之家。這十種智慧是:菩薩其心安住于大乘,不再退轉;菩薩在此地已經證得佛、法、僧叁者于同體,因而其信仰不再有退轉;菩薩觀諸行生、滅無常的緣故;觀諸法自性是無生的緣故;觀世間之成立與變化的緣故;觀因爲有業而有生的緣故;觀衆生生死與涅槃境界的緣故;觀諸國土世間而化導衆生之業的緣故;觀衆生的煩惱無始與涅槃無終的緣故;觀煩惱本來就是空,涅槃本來就是淨,非新增加的緣故,因此,煩惱與涅槃都是無有可盡的。菩薩如此修行,就生于如來之家。」

  「得是法已增慈愍,轉更勤修四念處,身、受、心、法內外觀,世間貪愛皆除遣。菩薩修治四勤行,惡法除滅善增長,神足、根、力悉善修,七覺、八道亦如是。」

  「爲度衆生修彼行,本願所護慈悲首,求一切智及佛土,亦念如來十種力,四無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亦求妙道解脫處,及大方便修行彼。」

  【章 旨】此章四頌頌「明地相」的第叁部分「修行增長分」的內容。前兩頌頌「護煩惱」,後二頌頌「護小乘」。「修行護煩惱染分」所言的「叁十七菩提分法」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叁十七品,爲修道的重要資糧。「護小乘行」實際上講的是菩薩修行超越于小乘修行的地方。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獲得這種法之後慈愍之心更得到增長,轉而更勤奮地修習四念處,身、受、心、法內外觀察,世間的貪愛都得以除遣。菩薩修治四勤行,除滅惡法使善法得到增長,四神足、五根、五力都得到很完善的修習,七覺支、八正道也同樣得到修習。」

  「菩薩爲了濟度衆生而修行這些法門,也是菩薩持守自己本願的緣故,是菩薩大悲爲首的緣故,是其大慈所成就的緣故,是菩薩追求一切智智的緣故;也是菩薩爲了成就莊嚴的佛土的緣故,是爲了成就如來所具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如來相好音聲完全具足的緣故,是菩薩追求最上上等殊勝修行道的緣故,是菩薩爲了隨順所聞的甚深成佛解脫之法的緣故,是菩薩思惟大智善巧方便之法的緣故。」

  「身見爲首六十二①,我及我所無量種,蘊、界、處等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離。如來所诃煩惱行,以無義利皆除斷;智者修行清淨業,爲度衆生無不作。」

  「菩薩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專求佛道無厭倦,志期受職度衆生,恭敬尊德、修行法②。知恩易誨無愠暴,舍慢離谄心調柔③;轉更精勤不退轉④。菩薩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淨永不失,悟解決定善增長,疑網垢濁悉皆離⑤。」

  【章 旨】此章頌「明地相」的第四部分「修行增長果分」,在此,金剛藏菩薩在此向會衆宣講了修習第四地的菩薩地滿之後所獲得的兩種果——「離障果」和「成德果」。前者從遠離煩惱之生起而獲,因此叫「離障」。「成德果」則是從遠離小乘而行利他功德而生,因此叫「成德」。此中,前兩頌頌「離障果」,後叁頌頌四種「成德果」。

  【注 釋】①六十二 即「六十二見」,指佛教典籍中所歸納的印度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爲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爲根本。此「六十二見」可歸納如後: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爲對象,分別産生「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種見,如此五、四共成二十種見。其次,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爲對象,分別産生「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四種見,如此四、五又成二十見,連同上面共成四十見;再其次,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爲對象,分別産生「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四種見,如此四、五又成二十見,連同上面共成六十見。在此六十見之上,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即總共成立「六十二見」。②菩薩勤修不懈怠等五句 此五句頌「成德果」的第一種「增上心欲果」。其中,「受職」是指「受職灌頂」,即菩薩自第九地進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爲受法王職位的證明。③知恩易誨無愠暴舍慢離谄心調柔 此二句頌「成德果」的第二種「報恩果」。④轉更精勤不退轉 此句頌「成德果」的第叁種「勤精進果」。⑤菩薩住此焰慧地等四句 此四句頌「成德果」的第四種「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住在此焰慧地,所有以我見爲首的六十二種邪見,對于我、我所等兩種法,蘊、界、處等等所起的執著,所有這些,都在第四地中得以遠離。進入此地的菩薩,對于如來所诃責的、煩惱所染的業,因爲其既不符合道義,也得不到好處,因此都完全除去斷絕;對于大智慧者所修的清淨業,爲了濟度衆生的緣故,菩薩無不去修行。」

  「此菩薩勤奮修行,永不懈怠,隨即就獲得十種心。這十種心是: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住于此地的菩薩知恩且易于教誨,無有生氣和橫暴,舍去了我慢,遠離谄心,其心已經調柔;菩薩轉而更加精勤而不再退轉。菩薩住于此焰慧地,其心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得到增長,遠離世間的汙垢混濁,斷除了諸疑惑,明斷具足,充滿喜樂,得到佛的親自保護挂念,無量的志樂都完全成就。」

  「此地菩薩人中勝,供那由他無量佛,聽聞正法亦出家,不可沮壞如真金。菩薩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不爲衆魔心退轉,譬如妙寶無能壞。」

  「住此多作焰天王,于法自在衆所尊,普化群生除惡見,專求佛智修善業。菩薩勤加精進力,獲叁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爲,過于此數無能知。」

  【章 旨】此章五頌頌「辨地果」也稱「校量勝分」的內容,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叁地。前兩頌頌「調柔果」,中間一頌半頌「攝報果」,後半頌頌「願智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是人中最尊勝的,供養那由他無量數的佛,聽聞佛所說的正法,也出家,其意志不可沮壞就同真金。菩薩住于此地所具的功德,憑借智方便之修行道,不被衆魔所擾亂,其心不再退轉,譬如美妙的珍寶沒有什麼能夠毀壞。」

  「這些菩薩如果發奮勤行精進,在一念之間,就得以進入億數叁昧。得以觀見億數的佛,得以知曉億數佛的神力,能夠使億數個佛的世界發生震動;這些菩薩甚至能夠示現億數個身體;而每一身都能夠示現億數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億數』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如是菩薩第四地,所行清淨微妙道,功德義、智共相應,我爲佛子已宣說。」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最後一頌,金剛藏菩薩結歎自己向會衆所闡述的菩薩第四地的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如此菩薩第四地,所修行的清淨微妙之道,功德之義與其智慧都是相應的,我已經爲佛子們宣說完畢。」

  【說 明】第四地——「焰慧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