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P13

  ..续本文上一页释说:「三、『又善』下,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相,病障对治故。『善』、『疗』能『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生,故名为『善』。『癫』至『蛊毒』,病相病因。于中,『颠』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毒、蛇等毒故。」澄观的解释,着眼于除去病因,因此,引文中着重对于经文中「善」、「疗」、「断」三字进行了解释,足资参考。④文笔赞咏歌舞等技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等四句 此数句指「工巧明」。关于「工巧明」,佛教典籍也有繁杂的描述与分类,澄观对前述经文也有解释,恐繁不录。在此简单解释之。第一个分句,大致是说于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方面甚为密切的技巧。第二个分句,大致是指与建筑、植物种植等方面有密切关系的技巧与工作。第三句,是指属于工艺加工等方面的技巧与工作。第四分句,则是指占卜等预测方面的技巧与工作。⑤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 此句指「内明」,佛教本身的智慧。佛教言,诸法唯心,心属于内,故叫「内明」,亦名「内学」。此处以「持戒」等偏指整个佛教智慧。⑥但于众生不为损恼 此句连同其后的三句,言五地菩萨生起世间智慧具有的四种相。此句为第一种相,简言之,也就是不再给众生烦恼中再增添麻烦。⑦为利益故 此句言五地菩萨生起世间智慧所具有的第二种相。这是说,菩萨即便是给予众生利益,也不使其执着。⑧咸悉开示 此句言五地菩萨生起世间智慧所具有的第三种相,即为众生演示「三十七菩提分」之法,使其发起菩提心。⑨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此句言五地菩萨生起世间智慧所具有的第四种相,即是众生安住于无上美妙的佛法,使其获得清净。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的缘故,世间的技艺无不去学习。」

  「这些世间技艺有: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都是菩萨所通达的;菩萨又善于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都能够使其断除;文笔、赞咏、歌舞、技乐、戏笑、谈说,菩萨都完全善于处理;国城、村镇、宫宅、园苑、泉流、池塘、草树、花药,凡是在世间陈列的,菩萨都能够使其各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宝藏,菩萨都知晓其出产之地,并且能够开采出来显示给世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吉凶,菩萨都善于观察,没有任何错谬;持戒,入禅,神通,四无量行,四无色定等等修行,菩萨都完全亲身实践修行。」

  「除刚縩所说的其他一切世间之事,只有不给众生造成损害和扰恼,而能够给众生以利益的,菩萨都完全开示给众生,使其逐渐地安住于无上佛法。」

  【说 明】「正说分」之一——「明地相」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七解释说:「第五地中,分别有三:一、胜慢对治。二、不住道行胜。三、彼果胜。」

  第二,「明地行」的第一层次——「胜慢对治」的主旨为除掉慢心。此又有二:

  其一,为对治「他地慢」,是指「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胜相名为『胜慢』,今以十种净心为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经中所言十种净心为:「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其二,为除掉「自地慢」的内容。所谓「自地慢」是指第五地之慢,「谓于此十心希求胜相,从以为慢」(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即以上文所言的十种「平等清净心」来企求殊胜的修行相状。其对治方法,如经中所说:「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第三,「明地行」的第二层次「不住道行胜」的主旨为:「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清净等无痴乱故」,「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也有两部分:

  其一,为「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其主旨为「自利护烦恼行」,即远离烦恼的修行,具体的修行方法是以十门观「四圣谛」。

  其二,为「利益众生,勤方便胜」。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进入此地的菩萨面对众生而产生大慈大悲化度众生的智慧光明。在「别起悲观」中,金刚藏菩萨首先向会众宣说菩萨于此地所产生的化度众生的大愿,即澄观所说的「化生愿」。其次,金刚藏菩萨为会众分「大悲」与「大慈」两方面来宣说此地菩萨所产生的「化他心」。

  第三,「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彼果胜」的主旨为「不住道行胜之果」。此又分为四部分:

  其一,「摄功德胜」,即摄闻、戒、智胜。

  其二,「修行胜」。经文十一句,前四句言菩萨自身的修行因果;后七句则显示「胜进」,其中前五句言「自利」,后二句言「利他」。

  其三,「教化众生胜」。经文是以「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来说明此地菩萨教化众生法之殊胜处的。

  其四,「随顺世智胜」。其涵义是「明染障对治,『染』即烦恼,『障』即所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其核心内容是五地菩萨修习「五明」,以「五明」为, 随顺世间的智慧来救度众生。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①。」

  「住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②。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章 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调柔行」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

  【注 释】①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 「陀罗尼」为「总持」之义,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是说,住于此地的菩萨,只是闻持佛法,因为般若智并未显现出来。但是,即便如此,此地修行之果也是甚为难得的,因为它已经不同于第三地之果,仅仅是对于世间之法的闻持。进入此地的菩萨所闻持的已经是出世间之法。②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 修证的最终目标是契入真如,而「事」即此地的修行之事相,菩萨于此地修行所显现出来的修行相状,就如同砗磲,以其打磨真金,即可使其更加晶莹明亮。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凭借愿力的缘故,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言之,得以观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如此乃至观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都恭敬尊重诸佛,承事供养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都完全奉献给佛,也以其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听受佛说法,只要一听之后,便随即受持,以自己的全力修行。修行至此地的菩萨,又依照诸佛之法而出家修道。在出家之后,又多次听闻佛说法,即获得总持之德,成为闻持佛法的法师。」

  「菩萨住于此地中,经过百劫,经过千劫,甚至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而更加明亮清净。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打磨使其晶莹,其转而更加明亮清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也是如此,以方便智慧思惟观察,转而更加明亮清净。」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①。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所能倾动。」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教智净」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智」为「体」,「教」为「用」,以此地所证得的「智」起摄化众生之用。

  【注 释】①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 这是说,菩萨在此地所证的境界远远胜于前地,也胜于第四地所说的摩尼宝珠之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住于此难胜地的菩萨,凭借方便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是地前菩萨所具有的善根所不能比拟的。佛子,譬如日月星宿、宫殿等等光明,即便是大风之力也是无法将其破坏的,也不是一般的风所能摇动的。此地菩萨所具有的善根也是如此。菩萨凭借方便智慧,随逐观察,然而其善根是不可能被破坏的。此地菩萨所具有的善根并非如同声闻、缘觉所具有的世间善根,声闻、缘觉所具有的善根是能够被动摇,此地菩萨所具有的善根并非如此。」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①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三、第四部分——「别地行相」和「总结地相」的内容。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其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禅定波罗蜜多」为主。

  【注 释】①禅波罗蜜 简称为「禅度」,全称为「…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