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13

  ..續本文上一頁釋說:「叁、『又善』下,即醫方明,即四大不調,衆生毒相,病障對治故。『善』、『療』能『斷』,皆除『斷』方便。『斷』已不生,故名爲『善』。『癫』至『蠱毒』,病相病因。于中,『顛』等內四大,『鬼』等外衆生。『蠱毒』通二,有草毒、蛇等毒故。」澄觀的解釋,著眼于除去病因,因此,引文中著重對于經文中「善」、「療」、「斷」叁字進行了解釋,足資參考。④文筆贊詠歌舞等技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等四句 此數句指「工巧明」。關于「工巧明」,佛教典籍也有繁雜的描述與分類,澄觀對前述經文也有解釋,恐繁不錄。在此簡單解釋之。第一個分句,大致是說于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方面甚爲密切的技巧。第二個分句,大致是指與建築、植物種植等方面有密切關系的技巧與工作。第叁句,是指屬于工藝加工等方面的技巧與工作。第四分句,則是指占蔔等預測方面的技巧與工作。⑤持戒入禅神通無量四無色等 此句指「內明」,佛教本身的智慧。佛教言,諸法唯心,心屬于內,故叫「內明」,亦名「內學」。此處以「持戒」等偏指整個佛教智慧。⑥但于衆生不爲損惱 此句連同其後的叁句,言五地菩薩生起世間智慧具有的四種相。此句爲第一種相,簡言之,也就是不再給衆生煩惱中再增添麻煩。⑦爲利益故 此句言五地菩薩生起世間智慧所具有的第二種相。這是說,菩薩即便是給予衆生利益,也不使其執著。⑧鹹悉開示 此句言五地菩薩生起世間智慧所具有的第叁種相,即爲衆生演示「叁十七菩提分」之法,使其發起菩提心。⑨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此句言五地菩薩生起世間智慧所具有的第四種相,即是衆生安住于無上美妙的佛法,使其獲得清淨。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爲了使衆生獲得利益的緣故,世間的技藝無不去學習。」

  「這些世間技藝有:文字、算數、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都是菩薩所通達的;菩薩又善于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幹消、鬼魅、蠱毒,都能夠使其斷除;文筆、贊詠、歌舞、技樂、戲笑、談說,菩薩都完全善于處理;國城、村鎮、宮宅、園苑、泉流、池塘、草樹、花藥,凡是在世間陳列的,菩薩都能夠使其各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寶藏,菩薩都知曉其出産之地,並且能夠開采出來顯示給世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吉凶,菩薩都善于觀察,沒有任何錯謬;持戒,入禅,神通,四無量行,四無色定等等修行,菩薩都完全親身實踐修行。」

  「除剛縩所說的其他一切世間之事,只有不給衆生造成損害和擾惱,而能夠給衆生以利益的,菩薩都完全開示給衆生,使其逐漸地安住于無上佛法。」

  【說 明】「正說分」之一——「明地相」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七解釋說:「第五地中,分別有叁: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叁、彼果勝。」

  第二,「明地行」的第一層次——「勝慢對治」的主旨爲除掉慢心。此又有二:

  其一,爲對治「他地慢」,是指「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勝相名爲『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爲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經中所言十種淨心爲:「于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衆生平等清淨心。」

  其二,爲除掉「自地慢」的內容。所謂「自地慢」是指第五地之慢,「謂于此十心希求勝相,從以爲慢」(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即以上文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來企求殊勝的修行相狀。其對治方法,如經中所說:「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複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

  第叁,「明地行」的第二層次「不住道行勝」的主旨爲:「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智清淨等無癡亂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也有兩部分:

  其一,爲「所知法中,智清淨勝」,其主旨爲「自利護煩惱行」,即遠離煩惱的修行,具體的修行方法是以十門觀「四聖谛」。

  其二,爲「利益衆生,勤方便勝」。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進入此地的菩薩面對衆生而産生大慈大悲化度衆生的智慧光明。在「別起悲觀」中,金剛藏菩薩首先向會衆宣說菩薩于此地所産生的化度衆生的大願,即澄觀所說的「化生願」。其次,金剛藏菩薩爲會衆分「大悲」與「大慈」兩方面來宣說此地菩薩所産生的「化他心」。

  第叁,「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彼果勝」的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此又分爲四部分:

  其一,「攝功德勝」,即攝聞、戒、智勝。

  其二,「修行勝」。經文十一句,前四句言菩薩自身的修行因果;後七句則顯示「勝進」,其中前五句言「自利」,後二句言「利他」。

  其叁,「教化衆生勝」。經文是以「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來說明此地菩薩教化衆生法之殊勝處的。

  其四,「隨順世智勝」。其涵義是「明染障對治,『染』即煩惱,『障』即所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其核心內容是五地菩薩修習「五明」,以「五明」爲, 隨順世間的智慧來救度衆生。

  (叁)、正說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複于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爲聞持法師①。」

  「住此地中,經于百劫,經于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瑩,轉更明淨②。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複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

  【章 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調柔行」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

  【注 釋】①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爲聞持法師 「陀羅尼」爲「總持」之義,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這是說,住于此地的菩薩,只是聞持佛法,因爲般若智並未顯現出來。但是,即便如此,此地修行之果也是甚爲難得的,因爲它已經不同于第叁地之果,僅僅是對于世間之法的聞持。進入此地的菩薩所聞持的已經是出世間之法。②譬如真金以砗磲磨瑩轉更明淨 修證的最終目標是契入真如,而「事」即此地的修行之事相,菩薩于此地修行所顯現出來的修行相狀,就如同砗磲,以其打磨真金,即可使其更加晶瑩明亮。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憑借願力的緣故,得以觀見很多佛。具體言之,得以觀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如此乃至觀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都恭敬尊重諸佛,承事供養諸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都完全奉獻給佛,也以其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聽受佛說法,只要一聽之後,便隨即受持,以自己的全力修行。修行至此地的菩薩,又依照諸佛之法而出家修道。在出家之後,又多次聽聞佛說法,即獲得總持之德,成爲聞持佛法的法師。」

  「菩薩住于此地中,經過百劫,經過千劫,甚至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而更加明亮清淨。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打磨使其晶瑩,其轉而更加明亮清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也是如此,以方便智慧思惟觀察,轉而更加明亮清淨。」

  「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余風所能傾動①。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複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教智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中,「智」爲「體」,「教」爲「用」,以此地所證得的「智」起攝化衆生之用。

  【注 釋】①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余風所能傾動 這是說,菩薩在此地所證的境界遠遠勝于前地,也勝于第四地所說的摩尼寶珠之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住于此難勝地的菩薩,憑借方便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是地前菩薩所具有的善根所不能比擬的。佛子,譬如日月星宿、宮殿等等光明,即便是大風之力也是無法將其破壞的,也不是一般的風所能搖動的。此地菩薩所具有的善根也是如此。菩薩憑借方便智慧,隨逐觀察,然而其善根是不可能被破壞的。此地菩薩所具有的善根並非如同聲聞、緣覺所具有的世間善根,聲聞、緣覺所具有的善根是能夠被動搖,此地菩薩所具有的善根並非如此。」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禅波羅蜜①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五難勝地』。」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叁、第四部分——「別地行相」和「總結地相」的內容。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其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禅定波羅蜜多」爲主。

  【注 釋】①禅波羅蜜 簡稱爲「禅度」,全稱爲「…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