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波羅蜜多」、「禅那波羅蜜多」,即指「四禅八定」以及一切叁昧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十種波羅蜜中,禅定波羅蜜居多;其余的九種波羅蜜,並非不修行,只是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五難勝地』的內容。」
「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①,于諸衆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衆生住實谛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與下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此章從兩方面宣說「在家果勝」: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兜率陀天」。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衆生住實谛中」等等。
【注 釋】①兜率陀天王 欲界第四天之王,又作「兜率天王」、「知足天王」。此「天」依空而住,于「五欲境」知止足。《彌勒上生經》說此天宮有牢度跋提大神,在發誓爲彌勒菩薩造善法堂時,額上出五百億寶珠,此摩尼光回旋于空中,形成四十九重微妙寶宮。此「天」距離大海叁十二萬由旬,距上方之化樂天亦叁十二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四百年爲一晝夜,定壽四千歲。身長一俱盧舍,衣長八由旬。行欲之相,由執手成淫。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住此地,大多作爲兜率陀天王,對于世間衆生所做的事情能夠自在無礙,使衆生住于真實的真理之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此菩薩若發勤精進,于一念頃,得千億叁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①;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爲眷屬②。」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禅定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爲:「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參見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爲世親對初地的相關部分的解釋,關于第五地,經文中,「百」遞進爲「千億數」。)而「叁昧所作勝」則同樣是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
【注 釋】①得千億叁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四句是說明出家菩薩所得勝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叁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是言菩薩于此地所獲得的無數「叁昧」。第二句「見千億佛」的意思爲「十方各百億他受用身。」第叁句的涵義是知曉佛所加持給初地菩薩的神力。第四句「能動千億佛世界」是言「利他」的,其涵義是:面對對佛教有信仰的衆生,可以爲其顯現震動國土的神通。②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爲眷屬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二句是說明自利、利他行爲實現的速疾的。「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爲眷屬」的涵義則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這些菩薩如果發奮勤行精進,在一念之間,就得以進入千億數叁昧。得以觀見千億數的佛,得以知曉千億數佛的神力,能夠使千億個佛的世界發生震動;這些菩薩甚至能夠示現千億數個身體;而每一身都能夠示現千億數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爲「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故稱『願智』。」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千億』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四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禅定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四)、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菩薩四地已清淨,思惟叁世佛平等,戒、心、除疑、道非道,如是觀察入五地。念處爲弓根利箭,正勤爲馬神足車,五力堅铠破怨敵,勇健不退入五地。慚愧爲衣、覺分鬘,淨戒爲香①、禅塗香②,智慧方便妙莊嚴,入總持林③、叁昧苑。如意爲足正念頸,慈悲爲眼智慧牙,人中師子無我吼,破煩惱怨入五地。」
「菩薩住此第五地,轉修勝上清淨道,志求佛法、不退轉,思念慈悲無厭倦。積集福智勝功德,精勤、方便、觀上地,佛力所加、具念慧。」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五「難勝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使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五地「難勝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二十二頌分爲叁大部分。從此章一頌始,進入頌「明地行」部分。此章爲「明地行」部分的第一層次「勝慢對治」的內容,其主旨爲除掉慢心。前四偈爲「勝慢對治」的第一種「他地慢」,是指「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勝相名爲『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爲治。」其後的一偈叁句爲除掉「自地慢」的內容。所謂「自地慢」是指第五地之慢,「謂于此十心希求勝相,從以爲慢」,即以上章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來企求殊勝的修行相狀。
【注 釋】①淨戒爲香 此指「戒香」。以香熏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遠聞。由富有香氣之樹脂或木片等所製之成品,即稱爲「香」。以其原料之不同而分類,有「栴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郁金香」、「龍腦香」等,這些稱爲「五香」。佛教認爲,持戒之香,其芳馨徧于世間,名聞滿于十方,逆、順風時都能夠聞之;與栴檀、沈水或花葉之香順風則聞之、逆風則不聞的情形並不相同。②塗香 又作「塗身香」、「塗妙香」。以香塗身,以消除臭氣或惱熱。密教言以塗香供養諸佛、菩薩,則能獲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與阏伽、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並稱六種供養。③總持林 「總持」,音譯作「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以「念」與「定」、「慧」爲體。這是菩薩所修之「念」、「定」、「慧」所具有的功德。「林」原爲樹木叢生之地,引申指行者修行之所。此處是以「樹林」來譬喻菩薩所具有的「總持」之力。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已經獲得第四清淨地之後,思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佛法的平等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疑平等清淨心、道與非道平等清淨心,如此觀察進入第五地。菩薩以四念處爲弓,六根爲利箭,四正勤爲馬,神足爲車,以五力的堅固的铠甲破除怨敵,勇敢頑強不退轉地進入第五地。菩薩以慚愧爲衣,七覺分爲花鬘,以淨戒爲香,以禅定爲塗香,以方便智慧等美妙之物作爲莊嚴,進入總持之林和叁昧之苑。菩薩以如意爲足,以正念爲頭頸,以慈、悲爲眼睛,以智慧爲牙齒。人之中的師子發出無我的吼叫,破除煩惱怨恨進入第五地。」
「菩薩摩诃薩住于此第五地之後,轉而修行殊勝的、最上等的清淨之道,又轉而尋求尊上殊勝的道的緣故,思念大慈大悲而對于衆生無任何厭惡,救度衆生而永不困倦,並且獲得不退轉的心。進入此地的菩薩,積集福與智等助道之法,精勤修習永不休息,産生善巧方便智慧,觀察照明上上地,被佛之力所加被,具有念智之力。」
「了知四谛皆如實,善知世谛、勝義谛,相谛、差別、成立谛,事谛、生、盡及道谛,乃至如來無礙谛。如是觀谛雖微妙,未得無礙勝解脫;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過世智慧。」
「既觀谛已知有爲,體性①虛僞無堅實,得佛慈愍光明分,爲利衆生求佛智;觀諸有爲先、後際,無明黑暗、愛纏縛,流轉遲回苦聚中,無我、無人、無壽命;愛、取爲因,受來苦;欲求邊際不可得。迷妄漂流無返期,此等可愍我應度;蘊宅、界蛇、諸見箭,心火猛熾、癡暗重,愛河漂轉不暇觀,苦海淪湑阙明導。如是知已勤精進,所作皆爲度衆生。」
【章 旨】此章六頌叁句爲「明地行」部分的第二層次「不住道行勝」的內容,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智清淨等無癡亂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章中,「初兩偈一句,頌『所知法中,智清淨』。後『既觀知』下,四偈半,頌『教化衆生,勤方便』;于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爲虛僞,起慈、悲二心』,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緣集苦』,次一頌半頌『觀深重苦』,後半頌『大慈觀』。」(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
【注 釋】①體性 指實體,即事物之實質爲「體」,而體之不變易稱爲「性」,故「體」即「性」。若就理之法門而言,佛與衆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
【語 譯】金剛藏菩…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