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时,有『引无义语』。」可见,「无义语」是指在言谈嬉笑中引用并无意义的话语。④放逸 简称为「逸」,指放纵欲望,不留意应修之善事及应防之恶事。「放逸」的反面是「不放逸」。⑤三毒 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为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之中的最甚者,能使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以正直心、柔软心以及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与纯善心等,以及迅速出离生死的广心、大心,菩萨凭借此十种心进入第二地。」
「菩萨住于这一由戒成就的功德,远离杀生且不恼害众生,也远离偷盗及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菩萨不贪财物而常怀慈愍之心,行于正道,其心正直而心无谄媚虚伪,远离险路、舍弃我慢,处于极调柔的心态,依佛所教而行,其心从不放逸。」
「那些地狱、畜生众生承受了许许多多痛苦,饿鬼众生则处于猛烈燃烧的火焰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其所犯罪过所导致的,众生应当远离三恶道而住于真实之法中。可以随意得以受生人道之中,甚至达到有顶天享受禅定之乐,独觉、声闻、佛乘道,都是凭借十善而得以成就的。菩萨如此思惟而其心不放逸,自己受持清净戒律,并且教导他人护持。」
「菩萨又见到众生承受众多痛苦,转而更加增强扩大了其大悲心。凡人、愚蠢之人没有正确的见解,常常怀有忿恨而产生很多诤论和诉讼。这些凡人、愚蠢之人贪求境界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我应当使他们除去贪、瞋、痴三毒。这些众生被无明这样的黑暗所缠绕所覆盖,进入大险道和邪见之网,被拘禁于生死之笼槛所构之怨中,我应当使他们能够摧毁无明的魔贼。众生在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等四流之中漂荡,其心也没溺于四流之中,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如同被焚烧一样承受无量的痛苦。众生执持五蕴这一宅第,将我拘限于其中,菩萨为了想济度这些众生而勤奋地行道。然而,世间也有一些众生被外道所设计的虚假的出离世间的方法所吸引,但其心确实仍然是下劣的;他们舍去了最上等的佛智慧,我想使这些众生住于大乘,因此,发誓勤奋精进从无厌恶满足地济度众生。」
「菩萨住此集功德,见无量佛咸供养,亿劫修治善更明,如以好药炼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普化众生行十善,所有善法皆修习,为成十力救于世。「欲舍王位及财宝,即弃居家依佛教,勇猛精勤一念中,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群生。」
【章 旨】此章四颂颂「彰显地果」的内容。其中,第一颂重新阐述的是「调柔果利益胜」的内容,第二、第三颂重新阐述的是「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第四颂重新阐述的是「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住于此地,其所聚集的功德,可以使其观见无量的佛,菩萨对于这些无量佛都一一供养,在亿劫之中修治其心使其更完善更明净,正如将炼就的真金再行放入矾石中漂炼一番使其更白洁一样。」
「佛子住于此地而得以作为转轮圣王,完全化度众生使其行十善,所有善法都得以修习,其目的就是成就诸佛所具的十力以救度世间的众生。菩萨修行到此,想着舍弃国王之位以及财宝,随即就舍弃了居家而依止于佛的教法;菩萨在勇猛精勤过程中,在一念之中,就获得了数千三昧而得以观见到数千的佛。」
「菩萨所具有的种种神通之力,此地的菩萨都能够显现,其大愿之力所作也不会超过此,他们以无量的自在之力济度众生。」
「一切世间利益者,所修菩萨最胜行。如是第二地功德,为诸佛子已开演。」
【章 旨】此章为「重颂分」的最后一颂,金刚藏菩萨结叹自己向会众所阐述的菩萨第二地的境界。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最殊胜的大道,是为了群生得到利益的。如此殊胜的第二地之法,我现今已经讲解完毕了。」
【说 明】第二地——「离垢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相,后彰地果。」「正说分」第一部分——「明地相」又分为「发起净」与「自体净」两层次。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离垢」的意义。「离垢地」,又作「离垢」、「无垢地」、「净地」、「具戒地」。进入此地之菩萨,获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故名「无垢」;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第二地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功德,圆满清净。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此地中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皆约戒明。言邪行障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业。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言最胜者,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是以成于戒行,得于最胜无等菩提之果。」
第三,关于此地「离垢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二「离垢地」为「修戒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第二「离垢地」为「戒行」。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二「离垢地」为「戒度」即「尸罗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第二「离垢地」「寄世间人、天乘」。
第四,关于初此地与第二「离垢地」的关系,世亲《十地经论》卷四又说:「如初地说,此地亦如是。有者同,无者应知。此中,胜事者,于无量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等诸事胜故。于初地中,戒未净故,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初地中说檀波罗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罗蜜等,此地中转胜清净故,以离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释名『离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粗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可见,第二「离垢地」是接续初地「布施波罗蜜多」而进行的修行。其超越于初地的地方在于持戒清净,使修行者的自体清净。
九、第三地:发光地
(一)、赞请分
佛子得闻此地行①,菩萨境界难思议,靡不恭敬心欢喜,散华空中为供养。
赞言:「善哉!大山王②,慈心愍念诸众生,善说智者律仪法,第二地中之行相。是诸菩萨微妙行,真实无异无差别③,为欲利益④诸群生,如是演说最清净。」
【章 旨】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金刚藏菩萨所宣讲的第二地之行相、微妙之行以及真实之理。
【注 释】①此地行 即第二地的行相、修行方法等。②大山王 这是比喻,「大山」比喻其弘大、稳定,而「王」则是最上等、最殊胜的意思。③真实无异无差别 关于此句偈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真实』者,契理故。『无异』者,千圣同辙故。『无差别』者,理贯事故。」④利益 关于此语,澄观认为是对此二偈的总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说:「前偈有『慈』,后偈有『悲』,故云『利益』。」也就是说,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济度众生,为众生带来解脱世间苦难的好处。
【语 译】与会的佛弟子得以听闻这一地行,深深感到菩萨境界的难以思议,无不恭敬而在心中产生欢喜,纷纷将花散播于空中作为对于诸佛和金刚藏菩萨的供养。
与会大众称赞金刚藏菩萨说:「好啊!如同大山一样的王,以慈心愍念世间的众生,善于为众生演说智慧者所遵循的律仪法,也就是第二地中之行相。这是诸位菩萨最微妙的修行境界,是真实、无异而无差别的。您为了想使众生得到利益的缘故,如此演说最清净的第二地之法。」
「一切人、天供养者,愿为演说第三地,与法相应诸智①业,如其境界希具阐!大仙所有施、戒法,忍辱、精进、禅、智慧,及以方便慈悲道②,佛清净行③、愿皆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无畏大士④金刚藏,愿说趣入第三地,柔和心者诸功德!」
【章 旨】此章中三偈,前二偈为与会大众同声请求金刚藏菩萨为其讲解第三地之法,最后一偈为上首解脱月菩萨代表大众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与会大众讲解第三地之法。
【注 释】①诸智 澄观说,此诸智为「三智」,但未曾指出「三智」的名称。「三智」的类别甚多,从此经的情形看,最有可能的有两种:其一,可能指佛、菩萨观诸法事理的智慧,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原出自《大品般若经》〈序品〉、〈三慧品〉,《大智度论》中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其二,可能指出自《成唯识论》卷十的「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二在解释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三十五「应说诸地胜智道」一句偈语时说:「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也。」「加行智」指在「加行道」所修得的智慧。「加行位」为唯识学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即制伏能取、所取之分别,引发对唯识之真见),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根本…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