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時,有『引無義語』。」可見,「無義語」是指在言談嬉笑中引用並無意義的話語。④放逸 簡稱爲「逸」,指放縱欲望,不留意應修之善事及應防之惡事。「放逸」的反面是「不放逸」。⑤叁毒 指「貪欲」、「瞋恚」、「愚癡」叁種煩惱,又作「叁火」、「叁垢」。一切煩惱通稱爲「毒」,然此叁種煩惱通攝叁界,爲毒害衆生出世善心之中的最甚者,能使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故特稱「叁毒」。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以正直心、柔軟心以及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與純善心等,以及迅速出離生死的廣心、大心,菩薩憑借此十種心進入第二地。」
「菩薩住于這一由戒成就的功德,遠離殺生且不惱害衆生,也遠離偷盜及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菩薩不貪財物而常懷慈愍之心,行于正道,其心正直而心無谄媚虛僞,遠離險路、舍棄我慢,處于極調柔的心態,依佛所教而行,其心從不放逸。」
「那些地獄、畜生衆生承受了許許多多痛苦,餓鬼衆生則處于猛烈燃燒的火焰中,所有這一切都是其所犯罪過所導致的,衆生應當遠離叁惡道而住于真實之法中。可以隨意得以受生人道之中,甚至達到有頂天享受禅定之樂,獨覺、聲聞、佛乘道,都是憑借十善而得以成就的。菩薩如此思惟而其心不放逸,自己受持清淨戒律,並且教導他人護持。」
「菩薩又見到衆生承受衆多痛苦,轉而更加增強擴大了其大悲心。凡人、愚蠢之人沒有正確的見解,常常懷有忿恨而産生很多诤論和訴訟。這些凡人、愚蠢之人貪求境界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我應當使他們除去貪、瞋、癡叁毒。這些衆生被無明這樣的黑暗所纏繞所覆蓋,進入大險道和邪見之網,被拘禁于生死之籠檻所構之怨中,我應當使他們能夠摧毀無明的魔賊。衆生在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等四流之中漂蕩,其心也沒溺于四流之中,衆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如同被焚燒一樣承受無量的痛苦。衆生執持五蘊這一宅第,將我拘限于其中,菩薩爲了想濟度這些衆生而勤奮地行道。然而,世間也有一些衆生被外道所設計的虛假的出離世間的方法所吸引,但其心確實仍然是下劣的;他們舍去了最上等的佛智慧,我想使這些衆生住于大乘,因此,發誓勤奮精進從無厭惡滿足地濟度衆生。」
「菩薩住此集功德,見無量佛鹹供養,億劫修治善更明,如以好藥煉真金。」
「佛子住此作輪王,普化衆生行十善,所有善法皆修習,爲成十力救于世。「欲舍王位及財寶,即棄居家依佛教,勇猛精勤一念中,獲千叁昧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此地菩薩皆能現,願力所作複過此,無量自在度群生。」
【章 旨】此章四頌頌「彰顯地果」的內容。其中,第一頌重新闡述的是「調柔果利益勝」的內容,第二、第叁頌重新闡述的是「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第四頌重新闡述的是「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住于此地,其所聚集的功德,可以使其觀見無量的佛,菩薩對于這些無量佛都一一供養,在億劫之中修治其心使其更完善更明淨,正如將煉就的真金再行放入礬石中漂煉一番使其更白潔一樣。」
「佛子住于此地而得以作爲轉輪聖王,完全化度衆生使其行十善,所有善法都得以修習,其目的就是成就諸佛所具的十力以救度世間的衆生。菩薩修行到此,想著舍棄國王之位以及財寶,隨即就舍棄了居家而依止于佛的教法;菩薩在勇猛精勤過程中,在一念之中,就獲得了數千叁昧而得以觀見到數千的佛。」
「菩薩所具有的種種神通之力,此地的菩薩都能夠顯現,其大願之力所作也不會超過此,他們以無量的自在之力濟度衆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所修菩薩最勝行。如是第二地功德,爲諸佛子已開演。」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最後一頌,金剛藏菩薩結歎自己向會衆所闡述的菩薩第二地的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最殊勝的大道,是爲了群生得到利益的。如此殊勝的第二地之法,我現今已經講解完畢了。」
【說 明】第二地——「離垢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將其分爲叁部分:「初,贊請分。二、正說分。叁、重頌分。第二正說分中,先明地相,後彰地果。」「正說分」第一部分——「明地相」又分爲「發起淨」與「自體淨」兩層次。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離垢」的意義。「離垢地」,又作「離垢」、「無垢地」、「淨地」、「具戒地」。進入此地之菩薩,獲得守清淨戒行,遠離煩惱垢染,故名「無垢」;又以此地具足叁聚淨戒故,亦稱「具戒地」。第二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戒波羅蜜多」偏勝,持戒功德,圓滿清淨。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說:「此地中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皆約戒明。言邪行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叁業,能障二地。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細誤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業。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誤犯叁業。言最勝者,謂此真如具無邊德,于一切法最爲勝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爲無邊德。是以成于戒行,得于最勝無等菩提之果。」
第叁,關于此地「離垢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二「離垢地」爲「修戒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第二「離垢地」爲「戒行」。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二「離垢地」爲「戒度」即「屍羅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第二「離垢地」「寄世間人、天乘」。
第四,關于初此地與第二「離垢地」的關系,世親《十地經論》卷四又說:「如初地說,此地亦如是。有者同,無者應知。此中,勝事者,于無量劫遠離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于初地中,戒未淨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勝清淨故,以離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釋名『離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煉,除外貪等粗垢故,說煉金清淨。今于此地,複置礬石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清淨義。」可見,第二「離垢地」是接續初地「布施波羅蜜多」而進行的修行。其超越于初地的地方在于持戒清淨,使修行者的自體清淨。
九、第叁地:發光地
(一)、贊請分
佛子得聞此地行①,菩薩境界難思議,靡不恭敬心歡喜,散華空中爲供養。
贊言:「善哉!大山王②,慈心愍念諸衆生,善說智者律儀法,第二地中之行相。是諸菩薩微妙行,真實無異無差別③,爲欲利益④諸群生,如是演說最清淨。」
【章 旨】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金剛藏菩薩所宣講的第二地之行相、微妙之行以及真實之理。
【注 釋】①此地行 即第二地的行相、修行方法等。②大山王 這是比喻,「大山」比喻其弘大、穩定,而「王」則是最上等、最殊勝的意思。③真實無異無差別 關于此句偈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真實』者,契理故。『無異』者,千聖同轍故。『無差別』者,理貫事故。」④利益 關于此語,澄觀認爲是對此二偈的總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說:「前偈有『慈』,後偈有『悲』,故雲『利益』。」也就是說,菩薩以大慈大悲之心來濟度衆生,爲衆生帶來解脫世間苦難的好處。
【語 譯】與會的佛弟子得以聽聞這一地行,深深感到菩薩境界的難以思議,無不恭敬而在心中産生歡喜,紛紛將花散播于空中作爲對于諸佛和金剛藏菩薩的供養。
與會大衆稱贊金剛藏菩薩說:「好啊!如同大山一樣的王,以慈心愍念世間的衆生,善于爲衆生演說智慧者所遵循的律儀法,也就是第二地中之行相。這是諸位菩薩最微妙的修行境界,是真實、無異而無差別的。您爲了想使衆生得到利益的緣故,如此演說最清淨的第二地之法。」
「一切人、天供養者,願爲演說第叁地,與法相應諸智①業,如其境界希具闡!大仙所有施、戒法,忍辱、精進、禅、智慧,及以方便慈悲道②,佛清淨行③、願皆說!」
時,解脫月複請言:「無畏大士④金剛藏,願說趣入第叁地,柔和心者諸功德!」
【章 旨】此章中叁偈,前二偈爲與會大衆同聲請求金剛藏菩薩爲其講解第叁地之法,最後一偈爲上首解脫月菩薩代表大衆請求金剛藏菩薩爲與會大衆講解第叁地之法。
【注 釋】①諸智 澄觀說,此諸智爲「叁智」,但未曾指出「叁智」的名稱。「叁智」的類別甚多,從此經的情形看,最有可能的有兩種:其一,可能指佛、菩薩觀諸法事理的智慧,即「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原出自《大品般若經》〈序品〉、〈叁慧品〉,《大智度論》中有較爲詳細的解釋。其二,可能指出自《成唯識論》卷十的「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在解釋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叁十五「應說諸地勝智道」一句偈語時說:「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後得』叁智,爲地地中初、中、後相也。」「加行智」指在「加行道」所修得的智慧。「加行位」爲唯識學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資糧位」之第十回向之終,爲住于真唯識性(即製伏能取、所取之分別,引發對唯識之真見),修習「四尋思」、「四如實智」所産生之「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于「見道」,正通達于真理之方便加行。「根本…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