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住于此离垢地,也是如此,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等破戒污垢的缘故,以布施、持戒清净而圆满具足。」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②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章 旨】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爱语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持戒波罗蜜多」为主。
【注 释】①四摄法 即「四摄」,包括「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是菩萨应该修行的法门。「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使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②持戒 指「十度」之一的「戒度」,即「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所修行四摄法中,以爱语摄居多;十种波罗蜜中,持戒波罗蜜居多;其余三摄以及九种波罗蜜多,并非不修行,只是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罢了。」
「佛子!这就是『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的内容。」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①,为大法主②,具足七宝③,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包含「在家果胜」与「出家果胜」两部分内容。「在家果胜」又有两方面:第一为「上胜身」,即上等的「身」报,经文中的「转轮圣王」。第二为「上胜果」,如经文中所言的「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等等。
【注 释】①转轮圣王 又作「转轮王」、「轮王」。「转轮王」是佛教吸收印度传统神话而形成的四大洲的统治者,有金、银、铜、铁四轮王之别。「金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瞿陀尼洲、拘卢洲四大洲,「银轮王」统治除拘卢洲的其他三大洲,「铜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二大洲,「铁轮王」则仅仅统治赡部洲。四大轮王都是从天感得轮宝而可降伏四方,也都是以各自所得轮宝得名。②大法主 佛法之主。原系对佛之敬称,后转为说法之主。③七宝 即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等七种珍珠宝物。「琉璃」,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古代人所说的琉璃实际上是指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将一种彩色的陶质釉也当作琉璃。「玻璃」,又作「颇梨」、「颇黎」、「颇胝迦」等,也称为「水玉」。在古代,「玻璃」与「琉璃」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玻璃呈现白色或者很淡的紫、红、碧等色,因此古人惯于以水或冰比喻其色。「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殻内所产。「砗磲」,又作「车磲」、「车渠」、「紫色宝」等,音译作「麻萨罗揭婆」、「牟娑罗揭婆」等。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载,车渠乃海中大蛤,外殻上有似垄之纹,如车轮之渠,其殻内白晰如玉,故常被误作玉石类。后世多以白珊瑚及贝殻所制之物为砗磲。「玛瑙」,赤色宝之意,音译「阿湿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等,又作「石藏」、「胎藏」、「杵藏」。一般认为可能相当于今日所说的金刚石。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住此地,大多作为转轮圣王,作为大法主,具足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等七种珍珠宝物,有自在之力。菩萨能够除去一切众生的悭、贪等破戒污垢,以善方便使其安住于十善道之中;作为大施主,周到地给予无尽的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如此一切诸所作业,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甚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
「菩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甚至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①;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②。」
【章 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出家果胜」的内容。世亲将其归纳为:「出家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而「三昧所作胜」则从「自利」与「利他」两个层面来说明的。
【注 释】①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 依照澄观的解释,此三句是从横向来说明出家菩萨所得胜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二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见千佛」的意思为「十方各百他受用身。」第二句的涵义是知晓佛所加持给初地菩萨的神力。「能动百佛世界」是言「利他」的,其涵义是:面对对佛教有信仰的众生,可以为其显现震动国土的神通。②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二句是说明「自利」、「利他行」实现之速疾的。「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的涵义则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如果想舍弃家,在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弃告别妻与子、弃绝五欲,依照如来的教导出家学道。在出家之后,这些菩萨勤行精进,在一念之间,就获得数千种三昧。得以观见数千的佛,知晓数千佛的神力,能够使数千个佛的世界发生震动;能够示现数千个身体,而每一身都能够示现数千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章 旨】此章为「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解释说:「内证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称『愿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凭借菩萨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数千』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说 明】此「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初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的「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爱语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持戒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四)、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远离杀生不恼害①,亦离偷盗及邪淫,妄、恶、乖离②、无义语③。不贪财物常慈愍,正道直心无谄伪,离险、舍慢极调柔,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狱、畜生受众苦,饿鬼烧然出猛焰,一切皆由罪所致,我当离彼住实法。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④,自持净戒教他护。」
「复见群生受众苦,转更增益大悲心。凡、愚邪智不正解,常怀忿恨多诤讼,贪求境界无足期,我应令彼除三毒⑤。愚痴大暗所缠覆,入大险道邪见网,生死笼槛怨所拘,我应令彼摧魔贼。四流漂荡心没溺,三界焚如苦无量,计蕴为宅我在中,为欲度彼勤行道。设求出离心下劣,舍于最上佛智慧,我欲令彼住大乘,发勤精进无厌足。」
【章 旨】此章之后为「第二地」的「重颂分」。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二「离垢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章的十颂颂「行」,即具体的修行内容。第一颂颂「发起净」的十种「直心」。第二、三两颂颂「律仪戒」。第四、五两颂以及第六颂前半颂颂「摄善法戒」。第六颂的后半颂至第十颂颂「摄众生戒」。
【注 释】①不恼害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亲旧成冤曰『恼害』。」「不恼害」也就是不使亲戚与故旧友朋成为冤家对头。②乖离 应指「两舌语」、「离间语」,指立于两者之间拨弄是非,使两者乖离,生起斗诤。③无义语 指「绮语」。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可知,「无义语」为「绮语」的别名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八举出「绮语」的种种别名,其中,「于邪举罪时」,「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于歌笑嬉戏等时,及观舞乐戏笑俳说…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