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住于此離垢地,也是如此,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悭、嫉等破戒汙垢的緣故,以布施、持戒清淨而圓滿具足。」
「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②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
【章 旨】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四攝法」中,最突出的是「愛語攝」。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持戒波羅蜜多」爲主。
【注 釋】①四攝法 即「四攝」,包括「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是菩薩應該修行的法門。「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使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都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②持戒 指「十度」之一的「戒度」,即「屍波羅蜜」或「屍羅波羅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所修行四攝法中,以愛語攝居多;十種波羅蜜中,持戒波羅蜜居多;其余叁攝以及九種波羅蜜多,並非不修行,只是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的內容。」
「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①,爲大法主②,具足七寶③,有自在力。能除一切衆生悭、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爲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又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包含「在家果勝」與「出家果勝」兩部分內容。「在家果勝」又有兩方面: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轉輪聖王」。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能除一切衆生悭、貪破戒垢」等等。
【注 釋】①轉輪聖王 又作「轉輪王」、「輪王」。「轉輪王」是佛教吸收印度傳統神話而形成的四大洲的統治者,有金、銀、銅、鐵四輪王之別。「金輪王」統治毗提诃洲、贍部洲、瞿陀尼洲、拘盧洲四大洲,「銀輪王」統治除拘盧洲的其他叁大洲,「銅輪王」統治毗提诃洲、贍部洲二大洲,「鐵輪王」則僅僅統治贍部洲。四大輪王都是從天感得輪寶而可降伏四方,也都是以各自所得輪寶得名。②大法主 佛法之主。原系對佛之敬稱,後轉爲說法之主。③七寶 即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瑪瑙等七種珍珠寶物。「琉璃」,爲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顔色。古代人所說的琉璃實際上是指一種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將一種彩色的陶質釉也當作琉璃。「玻璃」,又作「頗梨」、「頗黎」、「頗胝迦」等,也稱爲「水玉」。在古代,「玻璃」與「琉璃」的區別主要在于顔色,玻璃呈現白色或者很淡的紫、紅、碧等色,因此古人慣于以水或冰比喻其色。「真珠」,即珍珠,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殻內所産。「砗磲」,又作「車磲」、「車渠」、「紫色寶」等,音譯作「麻薩羅揭婆」、「牟娑羅揭婆」等。據《增廣本草綱目》卷四十六載,車渠乃海中大蛤,外殻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其殻內白晰如玉,故常被誤作玉石類。後世多以白珊瑚及貝殻所製之物爲砗磲。「瑪瑙」,赤色寶之意,音譯「阿濕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等,又作「石藏」、「胎藏」、「杵藏」。一般認爲可能相當于今日所說的金剛石。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住此地,大多作爲轉輪聖王,作爲大法主,具足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瑪瑙等七種珍珠寶物,有自在之力。菩薩能夠除去一切衆生的悭、貪等破戒汙垢,以善方便使其安住于十善道之中;作爲大施主,周到地給予無盡的衆生。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是菩薩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千叁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①;乃至能示現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爲眷屬②。」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出家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爲:「出家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而「叁昧所作勝」則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
【注 釋】①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叁句是從橫向來說明出家菩薩所得勝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二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見千佛」的意思爲「十方各百他受用身。」第二句的涵義是知曉佛所加持給初地菩薩的神力。「能動百佛世界」是言「利他」的,其涵義是:面對對佛教有信仰的衆生,可以爲其顯現震動國土的神通。②乃至能示現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爲眷屬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二句是說明「自利」、「利他行」實現之速疾的。「能示現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爲眷屬」的涵義則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這些菩薩如果想舍棄家,在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舍棄告別妻與子、棄絕五欲,依照如來的教導出家學道。在出家之後,這些菩薩勤行精進,在一念之間,就獲得數千種叁昧。得以觀見數千的佛,知曉數千佛的神力,能夠使數千個佛的世界發生震動;能夠示現數千個身體,而每一身都能夠示現數千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爲「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解釋說:「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故稱『願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憑借菩薩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數千』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彰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初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的「四攝法」中,最突出的是「愛語攝」。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持戒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四)、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質直、柔軟及堪能,調伏、寂靜與純善,速出生死廣、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遠離殺生不惱害①,亦離偷盜及邪淫,妄、惡、乖離②、無義語③。不貪財物常慈愍,正道直心無谄僞,離險、舍慢極調柔,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畜生受衆苦,餓鬼燒然出猛焰,一切皆由罪所致,我當離彼住實法。人中隨意得受生,乃至頂天禅定樂,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④,自持淨戒教他護。」
「複見群生受衆苦,轉更增益大悲心。凡、愚邪智不正解,常懷忿恨多诤訟,貪求境界無足期,我應令彼除叁毒⑤。愚癡大暗所纏覆,入大險道邪見網,生死籠檻怨所拘,我應令彼摧魔賊。四流漂蕩心沒溺,叁界焚如苦無量,計蘊爲宅我在中,爲欲度彼勤行道。設求出離心下劣,舍于最上佛智慧,我欲令彼住大乘,發勤精進無厭足。」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二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二「離垢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章的十頌頌「行」,即具體的修行內容。第一頌頌「發起淨」的十種「直心」。第二、叁兩頌頌「律儀戒」。第四、五兩頌以及第六頌前半頌頌「攝善法戒」。第六頌的後半頌至第十頌頌「攝衆生戒」。
【注 釋】①不惱害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說:「親舊成冤曰『惱害』。」「不惱害」也就是不使親戚與故舊友朋成爲冤家對頭。②乖離 應指「兩舌語」、「離間語」,指立于兩者之間撥弄是非,使兩者乖離,生起鬥诤。③無義語 指「绮語」。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可知,「無義語」爲「绮語」的別名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八舉出「绮語」的種種別名,其中,「于邪舉罪時」,「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于歌笑嬉戲等時,及觀舞樂戲笑俳說…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