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P9

  ..续本文上一页身心。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住于世间这座牢狱之中,有很多苦恼,常常怀有爱与憎恨之心,自己产生忧虑、恐怖,被贪欲这样的重械所系缚,被无明稠林所覆障,在三界之内不能够自己出离。我应当使其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使其住于无障碍的大涅槃境界之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着于我①,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②,依六处空聚③,起四颠倒行④;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⑤,五蕴怨贼之所杀害⑥,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章 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九、十两个方面,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梵行求」众生的方法。这两类众生都为出离世间而修梵行,但却都有缺陷。第九类为「邪梵行求」众生,其所选择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这类众生即是外道众生,菩萨使其舍邪归正。第十类为「同法小乘」众生,所谓「同法」是指与菩萨同修佛法,但却以小乘为归趣,对于这类众生,菩萨使其舍权归实。

  【注 释】①一切众生执着于我 这一章是针对外道而言的。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谓执着于我过,然诸外道执见虽多,以我为本,断、常等见皆因此生。」这是说,经文中虽然只提到「执着我」,但因为「断见」与「常见」都是以「我见」为本而生的,所以此处所言应该指所有外道邪见。②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此句的涵义是「彼外道众生欲趣涅槃,以有我故,于五阴舍不能动发。」这是说,那些外道众生想归向涅槃,但却由于执着于「我」,住于五阴的舍宅而不能出发走向涅槃。③依六处空聚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所趣不真内入无我,故名『空聚』。我想妄计,遍于六根,故名为『依』。」「六处」为「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这是说,外道修行的归趣不是进入真正的「无我」境界,而是依持于「六根」而执持「我」的存在。④起四颠倒行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造行不正。既求涅槃,应行八正。翻行邪道,四颠倒行。以彼计蕴,身受心法为净等故。」「四颠倒行」即指依照四种颠倒妄见而做的修行,具体是:第一,「常颠倒行」、「乐颠倒行」、「我颠倒行」、「净颠倒行」。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等之行。⑤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 「四大毒蛇」是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大。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此四大蛇之性各异,「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生。⑥五蕴怨贼之所杀害 据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五阴随逐苦」。因为「五蕴具诸结过,常能害人善法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所以,佛经中常常以「怨贼」比喻「五蕴」结成的众生之身心。「五蕴」,又称「五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由于执着于有我的真实存在,被拘禁于五蕴的窟宅之中,不追求出离,依持与六根,产生四种颠倒之行;被地、水、火、风四大毒蛇所侵犯扰恼,被五蕴怨贼所杀害,承受无量的痛苦。我应当使其住于最殊胜而无所执着之处,这就是灭一切障碍的无上涅槃境界。』」

  「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其心狭小、低劣,不行最上一切智之道,虽想着出离,但却乐于声闻、辟支佛乘。我应当使其住于广大佛法、广大智慧之中。』」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章 旨】此章为「摄众生戒」的结语,也是「自体净」即「三聚净戒」部分的结语。「摄众生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关于此句,澄观解释其涵义为:「结成摄生之戒,护持于戒,即前律仪及摄善法故,能增长慈悲之心,即益生戒。」(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如此护持于戒,善于并且能够使慈悲之心得到增长。」

  【说 明】「三聚净戒」的第三部分「摄众生戒净」部分,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讲完毕。同时,「正说分」之一——「明地相」部分,至此也就全部完毕。第二地之「地相」是指「清净戒」。而「清净戒」有二种净,第一为「发起净」。第二为「自体净」。

  「发起净」的涵义是以十种「直心」趣向「自体净」。十种「直心」为「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而「自体净」的基本内容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则分为三部分:

  第一,「摄律仪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以「十善业道」翻转「十恶业道」。「十恶业道」为「杀生」、「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与此相对应,「十善业道」则为「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第二,「摄善法戒」的涵义是誓愿实践一切善法,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观不善」而生起摄持善法之愿行。第二层次为广观障碍以及对治法门,「五重善法」分别为「人、天十善」、「声闻善」、「缘觉善」、「菩萨十善」、「佛善」。第三层次则为结语。

  第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这一内容,在经文中又分为两层次,其主体部分为第一层次「广明摄生」,最后一部分即为本章的总结。而「广明摄生」的涵义为「依大悲利益众生戒增上」,其包含五部分:

  其一为「智」。所谓「智」是指善知众生承受轮回之苦的因与果。

  其二为「愿」。世亲说:「『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四)

  其三为「行」。世亲说:「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四)

  其四为「集」。世亲说:「『集』者,依增上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这是说,菩萨为救度众生而产生八种不同的心。

  其五为「集果」,其涵义是:「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菩萨以十种心救度八种众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刚藏菩萨又向会众说明,十类众生中,每一类众生都有如同前述十心来救度济拔。

  (三)、正说分之二:「彰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①。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章 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进入「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内容——「调柔果相」。「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含有三层涵义:第一,见诸佛为「练行缘」。第二,「能练行」,包含「供养」、「受法」两部分,「受法」部分主要突出「十善」。第三,「所练净」,突出此地所修之果超出初地之果。

  【注 释】①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 关于此譬喻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解释说:「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粗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这是将初地的譬喻联系起来解释此譬喻的。初地譬喻中所言之「金」只是以火冶炼,而此地之金则又将其置于矾石中煮,以除去自身的污垢。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凭借愿力的缘故,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言之,得以观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此乃至观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都完全奉献给佛,也以其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以尊重心,又进一步接受、实践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以至成就菩提,始终不忘记不失去。」

  「这些进入无垢地的菩萨,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中,远离悭、嫉等破戒污垢的缘故,由布施、持戒清净而圆满具足。譬如将真金置于矾石之中,如法烧炼之后,除去一切污垢,使其转而更加明亮清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