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为「明其造集,世寡正道,学即随邪。复起邪业,为『行颠倒行』,如险路多岐,动入豺狼之径,虽疲行不已,欲进返回。」(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④譬如盲人无有导师 「譬如盲人」一句的涵义是:「显无道体,无正慧眼,但得果,贪着爱欲所盲。」而「无有导师」一句的涵义则是:「明阙道缘。『导师』者,谓佛、菩萨。既离明导,有二种失:一、当生恶道。二、今世、后世,虽处人、天,放逸障见,故佛虽出世,有不见闻,如盲。无导师,若不陷深坑,则坐而不进。」(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⑤非出要道谓为出要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谓『为出要』者,正迷于灭,希求涅槃,而趣异处,谓于梵天乃至自在,依正之所以为涅槃,推斯邪解以为正见。如在险道,以塞为通。」这是说,由于迷恋于希望求得涅槃境界,而错误地依止于大梵天、大自在天,以其为涅槃境界,并且将此邪见推定为正见。⑥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非出要道 澄观说,此句是显示在灭除烦恼问题上的障碍,「五种妙欲是魔境界。」「五种妙欲」即「五欲」,其有两种不同涵义:第一,指「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第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此处是指前一种涵义。⑦随顺魔心远离佛意 澄观解释说,此二句是显示「追求后报」之失。「随顺魔心」为「依止怨,故失离恶法。」而「远离佛意」则显示「远善友,故失进善法,人、法俱失。」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行走在生死险道之中;将要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陷入恶见网之中;被愚痴稠林所迷惑;随逐邪道,行颠倒之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引导;将并非脱离苦难的道路当作脱离苦难的道路;进入魔的境界,被恶贼所摄持;随顺魔鬼之心,远离诸佛的旨意。我应当拔济其出离如此危险、苦难之处,使其住于无所畏惧的一切智之城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①;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②;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③;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④;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⑤。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⑥。』」
【章 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七个方面,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有求众生」的方法。所谓「有求」是「求三有中,正报之果故。」这里的「三有」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第七方面的主旨是明确「道差别」,即「六趣流转」的状态。
【注 释】①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 依照澄观的解释,此句是讲众生轮回六道就如同漂溺于大河。而澄观又以唯识学的八识说来解释:「亦是赖耶瀑流,七识波浪。」这是说,此句中的「瀑流」是指「阿赖耶识」,而「波浪」则是第七「末那识」。依照这一解释,众生之所以轮回于六道是第七识执持第八识为真实的存在的结果,这也就是澄观所说的从「阿赖耶识」的瀑流中流出七识波浪。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等五句 这五句是言「有求众生」的「自体相」。「自体有五种相:一、深。二、流。三、名。四、漂。五、广。」初句「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是指「深」,「即具足四流无量水故,为烦恼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总四流烦恼因深故,此苦果常流无竭。上二即漂溺处,于此生死而漂溺故。三、『爱河漂转』者,名也。前明四流,虽无惑不摄,爱润生死,由此漂溺,偏受河名。如愚堕河,爱即难出。」第四句、第五句「湍驰奔激,不暇观察」是指「漂」。这一层「有二义:一、显河急故,云『湍驰奔激』,谓虽宝爱身欲,令长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时。二、由急故,不能如实知其过失,亦复不见涅槃彼岸,故云『不暇观察』。是为如此漂溺。」第六句、第七句「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随逐』者,广也,谓随欲等觉遍觉五尘,故名为『广』,依此漂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③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 依照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身见罗刹于中执取」一句的涵义是「执」,即「执着我、我所窟宅,不能动发,故云『身见罗剎于中执取』。」身见,音译作「萨迦耶见」、「飒迦耶见」、「萨迦邪见」,又作「有身见」,即认为身为「五蕴」之集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故缘「五取蕴」,而执着于我及我所为实有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而「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一句的涵义则是「转还,谓先舍欲,已得生上界。由身见执,还生下界欲念之中。」将这两句合起来言之,其涵义则是:众生由于有身见的缘故,而执着有真实的我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执着使得众生又堕入爱欲的森林之中,转生于下界的欲念之中。④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一句是言「中着」,即内心的执着,其涵义为「于受用时,求欲等乐着故。」而「住我慢原阜」一句则是言「增慢」,其涵义是「于受用事时中,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轻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上不停法雨,下不见性水(澄观解释为「佛性之水」),广平曰『原』。原自是高,原上加阜,则慢上过慢。」(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原」是指高原,「阜」是指土山。此句即以高原之上的土山譬喻「我慢」。⑤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三句的涵义是「三失」:第一,「安六处聚落」的涵义是「处善道中,无出离心」。「六处」为「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第二,「无善救者」是「无救失」,众生「处恶道中,无人济拔」。第三,「无能度者」是指「异处去失,生诸难处不值佛世。」(世亲《十地经论》卷四)⑥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等七句 此七句属于「能治」,即对治流转的方法。其结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为:「初,起化心。后『以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一、与善因,谓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二、作救缘。三、令无苦患。四、令离集染。五、证涅槃寂静。六、令得菩提大智。」「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为其「起化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六句则依次为前述所言六种「化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被大瀑流的波浪所淹没;进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在生死的漩涡之中洄转;在爱河之中漂转;湍驰奔激,没有闲暇观察;被欲觉、恚觉、害觉所指使,随逐不舍;众生由于有身见的缘故,而执着有真实的我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执着使得众生又堕入爱欲的森林之中,转生于下界的欲念之中;众生对于所贪爱的对象深深地产生染着,住于如同高原之上的土山的我慢之中;住于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之中不知道出离,没有善于并且能够救助他们的人或者天神出现,也没有能够济度他们渡过生死河流的人或天神出现。我应当面对这些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以诸善根来救济他们,使他们没有灾患,远离污染,住于寂静的涅槃境界,住于一切智慧的宝洲。』」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①,多诸苦恼②,常怀爱憎③,自生忧怖④,贪欲重械之所系缚⑤,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⑥。我当令彼永离三有⑦,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章 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八个方面,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有求众生」的方法。所谓「有求」是「求三有中,正报之果故。」这里的「三有」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第八方面的主旨是明确「三界系闭」,即众生被关闭于三界之中而不能脱离。
【注 释】①一切众生处世牢狱 三界系缚犹如牢狱,而众生由于自己的欲望却被关闭于三界之中,不能脱离。这是「三界系闭」义的总句,下文则分五个方面来说明众生追求所产生的过错:「一、苦事。二、财尽。三、爱离。四、有缚。五、障碍。」(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②多诸苦恼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无病难」,「无病是乐,病则有苦。」而「苦谓身诸病,苦恼谓心病,愁恼。」③常怀爱憎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资生难」,「爱彼资生,求而不得;憎彼贫穷,远之强会。」(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资生」是指衣、食、住之具,因为其能够资助人之生命,所以名之为「资生」。④自生忧怖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亲难」,「亲爱别离,故生忧怖。」(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⑤贪欲重械之所系缚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戒难」,「虽生上界,暂离犯戒,不免戒行相违,还为贪械所缚。」⑥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二句的涵义是「见难」,「虽得世间八禅定智,亦为无明所覆,与正见相违。」⑦三有 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三有」有两种不同说法。第一种包含:其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其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其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第二种包含:其一,「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其二,「当有」,指未来的身心;其三,「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