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P7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不退转而产生「守护心」。至于「自己心」是指菩萨「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则明确地将此类众生解释为「入法众生」。⑤师心大师心 这两种心与前述八种不同,比之殊胜,因为菩萨面对的是与其同向大乘道者或者境界比自己还要高者,面对前者产生效法的念想,即「师心」,面对后者则产生更为强烈的「大师心」。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面对一切众生而产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

  「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①。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章 旨】此章为「广明摄生」五层涵义的第五层「集果」的内容,其涵义是:「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此层十段文字,各有二层:「先观所化,后『我当』下,与济拔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菩萨以十种心救度八种众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刚藏菩萨又向会众说明,菩萨对于这十类众生中,每一类众生都有如同前述十心来救度济拔。此章为化度十类众生的第一类「颠倒众生」的内容。

  【注 释】①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依据世亲、澄观的解释,「邪见」为「总」,后三为「别」,合起来名为「四颠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见』。」这是说,在佛教所讲的道理之外推理思考,名为「邪见」。而对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的错误理解则分别成为「恶慧」、「恶欲」。「『常』、『乐』二倒,名为『恶慧』,专念分别方得行故。『我』、『净』二倒,名为『恶欲』,不假专念即能行故,以性成故,由计『我』、『净』便欲名等。」这是说,对于「常」与「乐」,须通过分别计度纔能得出;而对于「我」、「净」则不需要通过分别思维,仅仅通过感觉、欲望就可以产生计度(引文中「名」为名相、概念之义)。而「『恶道稠林』者,结其邪见为诸过因。『恶道』者,非正道故,显前颠倒为现行烦恼行处。『稠林』者,亦为随眠之因。」(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恶道稠林」则是总结前三颠倒的。「恶道」,顺着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稠林」,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犹如稠林。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产生这样的念头:『众生确实可愍,堕入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等四颠倒。我应该使他们住于正见,走向真实的道路。』」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①。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②。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③。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章 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二、三、四等五个方面,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会众说明化度「欲求众生」的方法。因为这些众生向外追求「五欲」,因此名为「欲求众生」。此章的涵义,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为「化现得五欲受用生过」,即化度已经获得五欲而且产生过错的众生。此中的「五欲」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注 释】①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所言的是追求、使用、占有财物中的排他行为及其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澄观说:「已得之物不与他共,于费用时生瞋过也。」而这一过错的破坏性有两方面:「一、斗诤,于言中。二、对怨,于心中,即分别彼我。」「由瞋恨故,思念作报,身心恶行炽然不息。」(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此过可以用「慈心」来对治。②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所言的是无限度地追求、使用、占有财物的心理和行为。「邪命自活」即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称「邪活命」。③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 「三毒」即「贪」、「瞋」、「痴」。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所言的是由于积聚财物而产生的过错。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由于分别彼与我,产生互相破坏的念头与行为,互相打斗、诤论,互相瞋恨,这些烦恼猛烈地燃烧,从不停息。我应当使他们住于无上大慈心之中。』」

  「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贪取而无有满足的时候,为了追求财物、利益,不惜用不正当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生存。我应当使他们住于清净的身、语、意三业的正当生活之中。』」

  「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常随从贪、瞋、痴三毒,种种烦恼因而猛烈燃烧,从不停息,不了解追求出离解脱的方法。我应当使他们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将其安置在清凉的涅槃之处。』」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①;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②;行旷野险道③;起诸恶见④。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⑤,知一切法如实相⑥,不随他教。』」

  【章 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五个方面,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仍然未获得「五欲」而正在迫求的众生的方法。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此章为「追求现报」的过错,澄观将其归并为四种,具体见注释。

  【注 释】①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 澄观解释说,此二句是言众生「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一种——「愚痴覆心过」。其中,「『愚痴』是痴体,『重暗』是痴相,亦是痴过。余皆痴过:一『重暗』者,迷现在苦,不知是苦。二、『妄见』者,于现下苦妄见乐故,如见空华。三、『厚瞙』者,不见未来当受苦报,如眼厚瞙,都无所见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②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 据澄观解释,此二句是言众生「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二种——「增恶远善过」。「入阴翳稠林」一句中,「阴翳」为「遮蔽」的意思,「稠林」则指密茂之森林,在此用来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犹如稠林。澄观说此句的涵义是:「增恶,由迷异熟,愚顺不善行,增长『结』、『使』,名『入阴翳稠林』。」此中,「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失智慧光明」一句的涵义则是「明远善也,痴为善行障故。」③行旷野险道 澄观解释说,此句是言众生「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三种——「受苦报过」。其涵义为:「生死长、广,迥无所依,喻之『旷野』。多难障碍,复名『险道』。流转称『行』。」这是说众生行走在生死的旷野、险道之中。④起诸恶见 关于此句,六十卷《华严经》及《十地经论》翻译与此略有不同。佛陀跋陀罗译本为:「随逐种种无量邪见。」(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四)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则为:「堕大黑暗处,随其所见到种种险道。」澄观则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此句是言「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四种——「无正对治过」。尽管八十卷《华严经》的译文与《十地经论》不同,但澄观还是沿袭了世亲的解释。⑤无障碍清净智眼 关于此「眼」,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得净慧眼』是体。此眼有二能:一、见如实相。二、由见实相,即不随他。具斯二义,名『真慧眼』。」⑥实相 又名「佛性」、「法身」、「真谛」等,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被愚痴、重暗、妄见、厚膜所遮蔽的缘故,进入阴翳的烦恼稠林,失去智慧所具有的光明,行走在旷野险道之中,产生、生起诸恶见。我应当使那些众生获得无障碍的清净智慧之眼,知晓一切法都如同实相,不跟随别人的指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①;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②;随逐邪道,行颠倒行③;譬如盲人;无有导师④;非出要道谓为出要⑤;入魔境界,恶贼所摄⑥;随顺魔心,远离佛意⑦。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章 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六个方面,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仍然未获得「五欲」而正在迫求的众生的方法。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此章为「追求后报」的过错部分,澄观说,此章的十句有三层涵义,具体见注释。

  【注 释】①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 此句为「追求后报」的概括,此后有八句分别具体阐述其义。澄观说,此句是阐述「随顺险道过。谓以迷出世胜义愚,造福不动业,求未来报,则常在险道。」「险道」即指「生死」,其原因在于:「由世间少善为根本故,则人、天报危,故名『险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②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 「将堕地狱畜生饿鬼」一句「明有苦,谓心虽求出,而行顺三涂,如临深渊故云『将坠』。」而「入恶见网中」一句「明迷苦,于苦果中妄生乐想,为恶见网萦,如世险道葛藟交加。」「为愚痴稠林所迷」一句是言「迷于集因,谓为愚痴所覆,不知烦恼,不觉业空。若加深林,不见危险。」③随逐邪道行颠倒行 此句的涵…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