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7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不退轉而産生「守護心」。至于「自己心」是指菩薩「于一切攝菩提願衆生,取如己身,是諸衆生即是我身。」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則明確地將此類衆生解釋爲「入法衆生」。⑤師心大師心 這兩種心與前述八種不同,比之殊勝,因爲菩薩面對的是與其同向大乘道者或者境界比自己還要高者,面對前者産生效法的念想,即「師心」,面對後者則産生更爲強烈的「大師心」。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又面對一切衆生而産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墮于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①。我應令彼住于正見,行真實道。』」

  【章 旨】此章爲「廣明攝生」五層涵義的第五層「集果」的內容,其涵義是:「依前悲心起勝上欲,欲拔濟故。」此層十段文字,各有二層:「先觀所化,後『我當』下,與濟拔心。前即所治,後即能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菩薩以十種心救度八種衆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剛藏菩薩又向會衆說明,菩薩對于這十類衆生中,每一類衆生都有如同前述十心來救度濟拔。此章爲化度十類衆生的第一類「顛倒衆生」的內容。

  【注 釋】①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邪見」爲「總」,後叁爲「別」,合起來名爲「四顛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見』。」這是說,在佛教所講的道理之外推理思考,名爲「邪見」。而對于涅槃「四德」——「常」、「樂」、「我」、「淨」的錯誤理解則分別成爲「惡慧」、「惡欲」。「『常』、『樂』二倒,名爲『惡慧』,專念分別方得行故。『我』、『淨』二倒,名爲『惡欲』,不假專念即能行故,以性成故,由計『我』、『淨』便欲名等。」這是說,對于「常」與「樂」,須通過分別計度纔能得出;而對于「我」、「淨」則不需要通過分別思維,僅僅通過感覺、欲望就可以産生計度(引文中「名」爲名相、概念之義)。而「『惡道稠林』者,結其邪見爲諸過因。『惡道』者,非正道故,顯前顛倒爲現行煩惱行處。『稠林』者,亦爲隨眠之因。」(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惡道稠林」則是總結前叁顛倒的。「惡道」,順著惡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稠林」,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衆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猶如稠林。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産生這樣的念頭:『衆生確實可愍,墮入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等四顛倒。我應該使他們住于正見,走向真實的道路。』」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鬥诤、瞋、恨,熾然不息①。我當令彼住于無上大慈之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②。我當令彼住于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常隨叁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③。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槃之處。』」

  【章 旨】此章爲「集果」中的第二、叁、四等五個方面,金剛藏菩薩繼續向會衆說明化度「欲求衆生」的方法。因爲這些衆生向外追求「五欲」,因此名爲「欲求衆生」。此章的涵義,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說爲「化現得五欲受用生過」,即化度已經獲得五欲而且産生過錯的衆生。此中的「五欲」是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注 釋】①一切衆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鬥诤瞋恨熾然不息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所言的是追求、使用、占有財物中的排他行爲及其由此産生的心理活動。澄觀說:「已得之物不與他共,于費用時生瞋過也。」而這一過錯的破壞性有兩方面:「一、鬥诤,于言中。二、對怨,于心中,即分別彼我。」「由瞋恨故,思念作報,身心惡行熾然不息。」(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此過可以用「慈心」來對治。②一切衆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所言的是無限度地追求、使用、占有財物的心理和行爲。「邪命自活」即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稱「邪活命」。③一切衆生常隨叁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 「叁毒」即「貪」、「瞋」、「癡」。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所言的是由于積聚財物而産生的過錯。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由于分別彼與我,産生互相破壞的念頭與行爲,互相打鬥、诤論,互相瞋恨,這些煩惱猛烈地燃燒,從不停息。我應當使他們住于無上大慈心之中。』」

  「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貪取而無有滿足的時候,爲了追求財物、利益,不惜用不正當的手段維護自己的生存。我應當使他們住于清淨的身、語、意叁業的正當生活之中。』」

  「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常隨從貪、瞋、癡叁毒,種種煩惱因而猛烈燃燒,從不停息,不了解追求出離解脫的方法。我應當使他們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將其安置在清涼的涅槃之處。』」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爲愚癡、重暗、妄見、厚膜之所覆故①;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②;行曠野險道③;起諸惡見④。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⑤,知一切法如實相⑥,不隨他教。』」

  【章 旨】此章爲「集果」中的第五個方面,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化度那些仍然未獲得「五欲」而正在迫求的衆生的方法。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說:「追求有二種:一、追求現報,習惡行故。二、追求後報,習善行故。」此章爲「追求現報」的過錯,澄觀將其歸並爲四種,具體見注釋。

  【注 釋】①一切衆生爲愚癡重暗妄見厚膜之所覆故 澄觀解釋說,此二句是言衆生「追求現報」所産生的四種過錯的第一種——「愚癡覆心過」。其中,「『愚癡』是癡體,『重暗』是癡相,亦是癡過。余皆癡過:一『重暗』者,迷現在苦,不知是苦。二、『妄見』者,于現下苦妄見樂故,如見空華。叁、『厚瞙』者,不見未來當受苦報,如眼厚瞙,都無所見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②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 據澄觀解釋,此二句是言衆生「追求現報」所産生的四種過錯的第二種——「增惡遠善過」。「入陰翳稠林」一句中,「陰翳」爲「遮蔽」的意思,「稠林」則指密茂之森林,在此用來比喻衆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猶如稠林。澄觀說此句的涵義是:「增惡,由迷異熟,愚順不善行,增長『結』、『使』,名『入陰翳稠林』。」此中,「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系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爲「結」;能使衆生沈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爲「使」。「失智慧光明」一句的涵義則是「明遠善也,癡爲善行障故。」③行曠野險道 澄觀解釋說,此句是言衆生「追求現報」所産生的四種過錯的第叁種——「受苦報過」。其涵義爲:「生死長、廣,迥無所依,喻之『曠野』。多難障礙,複名『險道』。流轉稱『行』。」這是說衆生行走在生死的曠野、險道之中。④起諸惡見 關于此句,六十卷《華嚴經》及《十地經論》翻譯與此略有不同。佛陀跋陀羅譯本爲:「隨逐種種無量邪見。」(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四)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則爲:「墮大黑暗處,隨其所見到種種險道。」澄觀則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此句是言「追求現報」所産生的四種過錯的第四種——「無正對治過」。盡管八十卷《華嚴經》的譯文與《十地經論》不同,但澄觀還是沿襲了世親的解釋。⑤無障礙清淨智眼 關于此「眼」,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得淨慧眼』是體。此眼有二能:一、見如實相。二、由見實相,即不隨他。具斯二義,名『真慧眼』。」⑥實相 又名「佛性」、「法身」、「真谛」等,原義爲「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被愚癡、重暗、妄見、厚膜所遮蔽的緣故,進入陰翳的煩惱稠林,失去智慧所具有的光明,行走在曠野險道之中,産生、生起諸惡見。我應當使那些衆生獲得無障礙的清淨智慧之眼,知曉一切法都如同實相,不跟隨別人的指教。』」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在于生死險道之中①;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爲愚癡稠林所迷②;隨逐邪道,行顛倒行③;譬如盲人;無有導師④;非出要道謂爲出要⑤;入魔境界,惡賊所攝⑥;隨順魔心,遠離佛意⑦。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

  【章 旨】此章爲「集果」中的第六個方面,金剛藏菩薩繼續向會衆說明化度那些仍然未獲得「五欲」而正在迫求的衆生的方法。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說:「追求有二種:一、追求現報,習惡行故。二、追求後報,習善行故。」此章爲「追求後報」的過錯部分,澄觀說,此章的十句有叁層涵義,具體見注釋。

  【注 釋】①一切衆生在于生死險道之中 此句爲「追求後報」的概括,此後有八句分別具體闡述其義。澄觀說,此句是闡述「隨順險道過。謂以迷出世勝義愚,造福不動業,求未來報,則常在險道。」「險道」即指「生死」,其原因在于:「由世間少善爲根本故,則人、天報危,故名『險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②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爲愚癡稠林所迷 「將墮地獄畜生餓鬼」一句「明有苦,謂心雖求出,而行順叁塗,如臨深淵故雲『將墜』。」而「入惡見網中」一句「明迷苦,于苦果中妄生樂想,爲惡見網萦,如世險道葛藟交加。」「爲愚癡稠林所迷」一句是言「迷于集因,謂爲愚癡所覆,不知煩惱,不覺業空。若加深林,不見危險。」③隨逐邪道行顛倒行 此句的涵…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