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8

  ..續本文上一頁義爲「明其造集,世寡正道,學即隨邪。複起邪業,爲『行顛倒行』,如險路多岐,動入豺狼之徑,雖疲行不已,欲進返回。」(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④譬如盲人無有導師 「譬如盲人」一句的涵義是:「顯無道體,無正慧眼,但得果,貪著愛欲所盲。」而「無有導師」一句的涵義則是:「明阙道緣。『導師』者,謂佛、菩薩。既離明導,有二種失:一、當生惡道。二、今世、後世,雖處人、天,放逸障見,故佛雖出世,有不見聞,如盲。無導師,若不陷深坑,則坐而不進。」(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⑤非出要道謂爲出要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謂『爲出要』者,正迷于滅,希求涅槃,而趣異處,謂于梵天乃至自在,依正之所以爲涅槃,推斯邪解以爲正見。如在險道,以塞爲通。」這是說,由于迷戀于希望求得涅槃境界,而錯誤地依止于大梵天、大自在天,以其爲涅槃境界,並且將此邪見推定爲正見。⑥入魔境界惡賊所攝非出要道 澄觀說,此句是顯示在滅除煩惱問題上的障礙,「五種妙欲是魔境界。」「五種妙欲」即「五欲」,其有兩種不同涵義:第一,指「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第二,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此處是指前一種涵義。⑦隨順魔心遠離佛意 澄觀解釋說,此二句是顯示「追求後報」之失。「隨順魔心」爲「依止怨,故失離惡法。」而「遠離佛意」則顯示「遠善友,故失進善法,人、法俱失。」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行走在生死險道之中;將要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陷入惡見網之中;被愚癡稠林所迷惑;隨逐邪道,行顛倒之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引導;將並非脫離苦難的道路當作脫離苦難的道路;進入魔的境界,被惡賊所攝持;隨順魔鬼之心,遠離諸佛的旨意。我應當拔濟其出離如此危險、苦難之處,使其住于無所畏懼的一切智之城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爲大瀑水波浪所沒①;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爲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舍②;身見羅刹于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③;于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④;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⑤。我當于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爲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靜,住于一切智慧寶洲⑥。』」

  【章 旨】此章爲「集果」中的第七個方面,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化度那些「有求衆生」的方法。所謂「有求」是「求叁有中,正報之果故。」這裏的「叁有」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第七方面的主旨是明確「道差別」,即「六趣流轉」的狀態。

  【注 釋】①一切衆生爲大瀑水波浪所沒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句是講衆生輪回六道就如同漂溺于大河。而澄觀又以唯識學的八識說來解釋:「亦是賴耶瀑流,七識波浪。」這是說,此句中的「瀑流」是指「阿賴耶識」,而「波浪」則是第七「末那識」。依照這一解釋,衆生之所以輪回于六道是第七識執持第八識爲真實的存在的結果,這也就是澄觀所說的從「阿賴耶識」的瀑流中流出七識波浪。②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等五句 這五句是言「有求衆生」的「自體相」。「自體有五種相:一、深。二、流。叁、名。四、漂。五、廣。」初句「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是指「深」,「即具足四流無量水故,爲煩惱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總四流煩惱因深故,此苦果常流無竭。上二即漂溺處,于此生死而漂溺故。叁、『愛河漂轉』者,名也。前明四流,雖無惑不攝,愛潤生死,由此漂溺,偏受河名。如愚墮河,愛即難出。」第四句、第五句「湍馳奔激,不暇觀察」是指「漂」。這一層「有二義:一、顯河急故,雲『湍馳奔激』,謂雖寶愛身欲,令長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時。二、由急故,不能如實知其過失,亦複不見涅槃彼岸,故雲『不暇觀察』。是爲如此漂溺。」第六句、第七句「爲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舍」,「『隨逐』者,廣也,謂隨欲等覺遍覺五塵,故名爲『廣』,依此漂溺。」(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③身見羅刹于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 依照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身見羅刹于中執取」一句的涵義是「執」,即「執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動發,故雲『身見羅剎于中執取』。」身見,音譯作「薩迦耶見」、「飒迦耶見」、「薩迦邪見」,又作「有身見」,即認爲身爲「五蘊」之集合,而「五蘊」之「法體」實有,故緣「五取蘊」,而執著于我及我所爲實有等之妄見,稱爲「有身見」。羅刹,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刹娑」,女的叫「羅刹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而「將其永入愛欲稠林」一句的涵義則是「轉還,謂先舍欲,已得生上界。由身見執,還生下界欲念之中。」將這兩句合起來言之,其涵義則是:衆生由于有身見的緣故,而執著有真實的我存在,正是由于這種執著使得衆生又墮入愛欲的森林之中,轉生于下界的欲念之中。④于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于所貪愛深生染著」一句是言「中著」,即內心的執著,其涵義爲「于受用時,求欲等樂著故。」而「住我慢原阜」一句則是言「增慢」,其涵義是「于受用事時中,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輕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上不停法雨,下不見性水(澄觀解釋爲「佛性之水」),廣平曰『原』。原自是高,原上加阜,則慢上過慢。」(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原」是指高原,「阜」是指土山。此句即以高原之上的土山譬喻「我慢」。⑤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叁句的涵義是「叁失」:第一,「安六處聚落」的涵義是「處善道中,無出離心」。「六處」爲「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第二,「無善救者」是「無救失」,衆生「處惡道中,無人濟拔」。第叁,「無能度者」是指「異處去失,生諸難處不值佛世。」(世親《十地經論》卷四)⑥我當于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等七句 此七句屬于「能治」,即對治流轉的方法。其結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爲:「初,起化心。後『以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一、與善因,謂六度萬行以爲船筏。二、作救緣。叁、令無苦患。四、令離集染。五、證涅槃寂靜。六、令得菩提大智。」「我當于彼起大悲心」爲其「起化心」,「以諸善根,而爲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靜,住于一切智慧寶洲」六句則依次爲前述所言六種「化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被大瀑流的波浪所淹沒;進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在生死的漩渦之中洄轉;在愛河之中漂轉;湍馳奔激,沒有閑暇觀察;被欲覺、恚覺、害覺所指使,隨逐不舍;衆生由于有身見的緣故,而執著有真實的我存在,正是由于這種執著使得衆生又墮入愛欲的森林之中,轉生于下界的欲念之中;衆生對于所貪愛的對象深深地産生染著,住于如同高原之上的土山的我慢之中;住于天、人、阿修羅叁善道之中不知道出離,沒有善于並且能夠救助他們的人或者天神出現,也沒有能夠濟度他們渡過生死河流的人或天神出現。我應當面對這些衆生而生起大悲心,以諸善根來救濟他們,使他們沒有災患,遠離汙染,住于寂靜的涅槃境界,住于一切智慧的寶洲。』」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處世牢獄①,多諸苦惱②,常懷愛憎③,自生憂怖④,貪欲重械之所系縛⑤,無明稠林以爲覆障,于叁界內莫能自出⑥。我當令彼永離叁有⑦,住無障礙大涅槃中。』」

  【章 旨】此章爲「集果」中的第八個方面,金剛藏菩薩繼續向會衆說明化度那些「有求衆生」的方法。所謂「有求」是「求叁有中,正報之果故。」這裏的「叁有」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第八方面的主旨是明確「叁界系閉」,即衆生被關閉于叁界之中而不能脫離。

  【注 釋】①一切衆生處世牢獄 叁界系縛猶如牢獄,而衆生由于自己的欲望卻被關閉于叁界之中,不能脫離。這是「叁界系閉」義的總句,下文則分五個方面來說明衆生追求所産生的過錯:「一、苦事。二、財盡。叁、愛離。四、有縛。五、障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②多諸苦惱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無病難」,「無病是樂,病則有苦。」而「苦謂身諸病,苦惱謂心病,愁惱。」③常懷愛憎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資生難」,「愛彼資生,求而不得;憎彼貧窮,遠之強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資生」是指衣、食、住之具,因爲其能夠資助人之生命,所以名之爲「資生」。④自生憂怖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親難」,「親愛別離,故生憂怖。」(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⑤貪欲重械之所系縛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戒難」,「雖生上界,暫離犯戒,不免戒行相違,還爲貪械所縛。」⑥無明稠林以爲覆障于叁界內莫能自出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二句的涵義是「見難」,「雖得世間八禅定智,亦爲無明所覆,與正見相違。」⑦叁有 叁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叁有」。「叁有」有兩種不同說法。第一種包含:其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其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其叁,「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第二種包含:其一,「本有」,指現生的身心;其二,「當有」,指未來的身心;其叁,「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