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心。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住于世間這座牢獄之中,有很多苦惱,常常懷有愛與憎恨之心,自己産生憂慮、恐怖,被貪欲這樣的重械所系縛,被無明稠林所覆障,在叁界之內不能夠自己出離。我應當使其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使其住于無障礙的大涅槃境界之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執著于我①,于諸蘊窟宅不求出離②,依六處空聚③,起四顛倒行④;爲四大毒蛇之所侵惱⑤,五蘊怨賊之所殺害⑥,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于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
【章 旨】此章爲「集果」中的第九、十兩個方面,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化度那些「梵行求」衆生的方法。這兩類衆生都爲出離世間而修梵行,但卻都有缺陷。第九類爲「邪梵行求」衆生,其所選擇的修行方法是錯誤的,這類衆生即是外道衆生,菩薩使其舍邪歸正。第十類爲「同法小乘」衆生,所謂「同法」是指與菩薩同修佛法,但卻以小乘爲歸趣,對于這類衆生,菩薩使其舍權歸實。
【注 釋】①一切衆生執著于我 這一章是針對外道而言的。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謂執著于我過,然諸外道執見雖多,以我爲本,斷、常等見皆因此生。」這是說,經文中雖然只提到「執著我」,但因爲「斷見」與「常見」都是以「我見」爲本而生的,所以此處所言應該指所有外道邪見。②于諸蘊窟宅不求出離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此句的涵義是「彼外道衆生欲趣涅槃,以有我故,于五陰舍不能動發。」這是說,那些外道衆生想歸向涅槃,但卻由于執著于「我」,住于五陰的舍宅而不能出發走向涅槃。③依六處空聚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所趣不真內入無我,故名『空聚』。我想妄計,遍于六根,故名爲『依』。」「六處」爲「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這是說,外道修行的歸趣不是進入真正的「無我」境界,而是依持于「六根」而執持「我」的存在。④起四顛倒行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造行不正。既求涅槃,應行八正。翻行邪道,四顛倒行。以彼計蘊,身受心法爲淨等故。」「四顛倒行」即指依照四種顛倒妄見而做的修行,具體是:第一,「常顛倒行」、「樂顛倒行」、「我顛倒行」、「淨顛倒行」。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實相,而于世間之「無常」執「常」、于諸「苦」執「樂」、于「無我」執「我」、于「不淨」執「淨」等之行。⑤爲四大毒蛇之所侵惱 「四大毒蛇」是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風」四大。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此四大蛇之性各異,「地」、「水」二蛇之性多沈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衆病生。⑥五蘊怨賊之所殺害 據澄觀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五陰隨逐苦」。因爲「五蘊具諸結過,常能害人善法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所以,佛經中常常以「怨賊」比喻「五蘊」結成的衆生之身心。「五蘊」,又稱「五陰」。「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由于執著于有我的真實存在,被拘禁于五蘊的窟宅之中,不追求出離,依持與六根,産生四種顛倒之行;被地、水、火、風四大毒蛇所侵犯擾惱,被五蘊怨賊所殺害,承受無量的痛苦。我應當使其住于最殊勝而無所執著之處,這就是滅一切障礙的無上涅槃境界。』」
「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衆生其心狹小、低劣,不行最上一切智之道,雖想著出離,但卻樂于聲聞、辟支佛乘。我應當使其住于廣大佛法、廣大智慧之中。』」
「佛子!菩薩如是護持于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章 旨】此章爲「攝衆生戒」的結語,也是「自體淨」即「叁聚淨戒」部分的結語。「攝衆生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關于此句,澄觀解釋其涵義爲:「結成攝生之戒,護持于戒,即前律儀及攝善法故,能增長慈悲之心,即益生戒。」(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如此護持于戒,善于並且能夠使慈悲之心得到增長。」
【說 明】「叁聚淨戒」的第叁部分「攝衆生戒淨」部分,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講完畢。同時,「正說分」之一——「明地相」部分,至此也就全部完畢。第二地之「地相」是指「清淨戒」。而「清淨戒」有二種淨,第一爲「發起淨」。第二爲「自體淨」。
「發起淨」的涵義是以十種「直心」趣向「自體淨」。十種「直心」爲「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而「自體淨」的基本內容是「叁聚淨戒」。「叁聚淨戒」則分爲叁部分:
第一,「攝律儀淨」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以「十善業道」翻轉「十惡業道」。「十惡業道」爲「殺生」、「偷盜」、「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與此相對應,「十善業道」則爲「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第二,「攝善法戒」的涵義是誓願實踐一切善法,即修習諸善,以一切善法爲戒。此部分又分爲叁層次:第一層次爲「觀不善」而生起攝持善法之願行。第二層次爲廣觀障礙以及對治法門,「五重善法」分別爲「人、天十善」、「聲聞善」、「緣覺善」、「菩薩十善」、「佛善」。第叁層次則爲結語。
第叁,「攝衆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作衆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此爲利生門。這一內容,在經文中又分爲兩層次,其主體部分爲第一層次「廣明攝生」,最後一部分即爲本章的總結。而「廣明攝生」的涵義爲「依大悲利益衆生戒增上」,其包含五部分:
其一爲「智」。所謂「智」是指善知衆生承受輪回之苦的因與果。
其二爲「願」。世親說:「『願』者,複樂行大乘法,作利益衆生義故,攝善法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四)
其叁爲「行」。世親說:「修『行』者,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亦令衆生住善法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四)
其四爲「集」。世親說:「『集』者,依增上複爲念衆生故,生十種心。複次,此心爲八種衆生故生。」(世親《十地經論》卷四)這是說,菩薩爲救度衆生而産生八種不同的心。
其五爲「集果」,其涵義是:「依前悲心起勝上欲,欲拔濟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菩薩以十種心救度八種衆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剛藏菩薩又向會衆說明,十類衆生中,每一類衆生都有如同前述十心來救度濟拔。
(叁)、正說分之二:「彰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于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諸佛所,以尊重心,複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
「是菩薩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複明淨①。菩薩住此離垢地,亦複如是,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
【章 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進入「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內容——「調柔果相」。「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含有叁層涵義:第一,見諸佛爲「練行緣」。第二,「能練行」,包含「供養」、「受法」兩部分,「受法」部分主要突出「十善」。第叁,「所練淨」,突出此地所修之果超出初地之果。
【注 釋】①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複明淨 關于此譬喻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解釋說:「初地中金,但以火煉,除外貪等粗垢故,說煉金清淨。今于此地,複置礬石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清淨義。」這是將初地的譬喻聯系起來解釋此譬喻的。初地譬喻中所言之「金」只是以火冶煉,而此地之金則又將其置于礬石中煮,以除去自身的汙垢。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憑借願力的緣故,得以觀見很多佛。具體言之,得以觀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此乃至觀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諸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都完全奉獻給佛,也以其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以尊重心,又進一步接受、實踐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以至成就菩提,始終不忘記不失去。」
「這些進入無垢地的菩薩,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中,遠離悭、嫉等破戒汙垢的緣故,由布施、持戒清淨而圓滿具足。譬如將真金置于礬石之中,如法燒煉之後,除去一切汙垢,使其轉而更加明亮清淨…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