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爲唯識之性,即證得真如理性之「無分別智」;「後得智」由「根本智」所出,爲唯識之相,即了知因緣現起之萬象。②慈悲道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慈悲』是『願』,『道』謂道力。」③佛清淨行 澄觀解釋說:「『佛清淨行』即無漏智。」④無畏大士 「大士」爲菩薩的美稱,是「摩诃薩埵」的另外一種譯法。「無畏」爲菩薩所證得的智慧之力。澄觀在《華嚴經疏》卷五十二中記載菩薩十種無畏,即「聞持無畏」、「辯才無畏」、「二空無畏」、「威儀無缺無畏」、「叁業無過無畏」、「外護無畏」、「正念無畏」、「方便無畏」、「一切智心無畏」、「具行無畏」。
【語 譯】與會的大衆繼續齊聲向金剛藏菩薩說道:「作爲一切人、天供養者的您,爲我們演說第叁地以及與法相應的叁智之業,以及與叁智相應的、非常稀有的境界!大仙,所有布施、持戒之法,忍辱、精進、禅、智慧,以及方便慈悲之道,佛的清淨行、大願等等,我們都希望您能夠爲我們演說!」
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向金剛藏菩薩請求說:「無畏的大士金剛藏,希望您演說進入第叁地的方法,以及進入第叁地而證得柔和心的菩薩所具的所有功德!」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叁地,當起十種深心①。」
「何等爲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②,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③,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④,廣心、大心⑤。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叁地。」
【章 旨】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明地行」有四部分,即「起厭行分」、「厭行分」、「厭分」、「厭果分」。至于爲何以「厭」爲名,澄觀解釋說:「此地修禅,厭伏煩惱,亦厭于禅,故名『厭地』。設忻大法,亦爲厭故。正住地心,住于八禅,故但名『厭』。」(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直接言之,則爲「不樂不染即是『厭』義,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此章爲「起厭行分」的內容,也就是以十種深心進入「厭行」。
【注 釋】①深心 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五將其譯爲「深念心」。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則解釋爲:「謂更以十心念前十深心故。」《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則說:「若諸菩薩先于增上戒住,已得十種清淨意樂,作意思惟,解了通達。複由余十淨心意樂作意思惟,成上品故,極圓滿故,過增上戒住,入增上心住。」澄觀也在《華嚴經疏》卷叁十六中,引用了上述文字來說明,在修證第二地之後,菩薩又以十種「深心」憶念前二地之各十種「深心」,以此方纔進入第叁地。②清淨心安住心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依持于初地、第二地所獲得的淨心,産生這一可以依憑其進入第叁地的「清淨心」。依持于不舍棄「自乘」即自我解脫之心而産生「安住心」。澄觀從「此二依前」考量,稱此二心爲「根本建立」。③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 世親解釋此叁心爲:「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來貪欲。」而「依現欲不貪」,即「厭舍心」、「離貪心」之義。而「依不舍自乘進行」,則爲「不退心」之義。④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 澄觀解釋說:此叁心爲「修已成就」,即言初地、第二地修行已經獲得的成就。依持于第二地,煩惱已經不能夠擾亂其心。「明盛心」與「勇猛心」則顯現所成就的善心。⑤廣心大心 澄觀說,後二心是言「德用自在」。「廣心」,晉譯六十《華嚴經》譯爲「勝心」,菩提流支《十地經論》譯爲「快心」。澄觀以爲叁者涵義是一致的,認爲此處所言的「廣心」、「大心」,其涵義與第二地、第四地都有不同。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已經進入清淨的第二地,想進入第叁地,應當生起十種心。」
「什麼樣的十種心呢?這十種心是:清淨心、安住心,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菩薩憑借這十種心,得以進入第叁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第叁地已,觀一切有爲法如實相①。所謂:無常②;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③;刹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于現在住④。」
「又觀此法無救⑤;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⑥;愛憎所系,愁戚轉多⑦;無有停積⑧;貪、恚、癡火熾然不息,衆患所纏、日夜增長⑨;如幻不實。」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厭行分」的內容。「厭行分」的涵義,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初入地心,觀修彼行,名『厭行分』。」「厭行分」分叁部分,此章即爲其第一部分「修行護煩惱行」的內容,其要點爲:「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第一層次爲「觀無常,即知有爲體性」(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第二層次則言衆生的生、老、病、死無能救護,以此顯世間之態。
【注 釋】①觀一切有爲法如實相 此句是「觀無常」層次之義的概括。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言『如實相』者,此有二義:一、事實,謂『無常』等。二、理實,謂即『不生』等。」②無常 世親《十地經論》卷五解釋說:「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此中「命行」爲生命的流動、流轉之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謂『命行』二字,是所無常法。『不住』二字,是無常義。相續名『命』,遷流名『行』。『命』舉于內,『行』通內、外。」③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 澄觀解釋說,此五句是解釋「命行」的,此有二義:「一、隨事,前內報以顯無常;後二,外報,以顯無常。二、據義,五句以苦等四觀,共顯無常。」此中,「內」指身內,「外」指身外。關于「苦」的涵義,澄觀解釋說:「謂叁苦依叁受,叁受依觸生故。依身轉,方能生苦,即是無常。」「叁苦」即「苦苦」、「壞苦」、「行苦」。「叁受」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轉」即輪回流轉之義。「不淨」的緣由是「依飲食力,形色增損等」。(世親《十地經論》卷五)「不安隱」的涵義是「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等」。「敗壞」的涵義則是「依世界成,力成必滅故。」而「不久住」的涵義則是「依無我,謂資生依主,無有定力,屬于五家。非一處住不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五家」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不久住」也就是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存在。④刹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于現在住 世親、澄觀都說此四句是言「何者是無常」。澄觀解釋說:「無常有二種:一者,少時無常,即『剎那生滅』。二、自性不成,實無常,謂叁世緣生,俱無自性故,不成實體。即下叁句:一、『非從前際生』者,過去已滅故。二、『非向後際去』者,現在即滅,無容從現轉至未來故。叁、『非于現在住』者,念念遷謝,求其住相不可得故。約叁世遷滅,求生等相,皆不可得,即入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此中叁世約相續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⑤觀此法無救 世親《十地經論》卷五說:「無常行中,無有救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則說:「言『此法』者,即前無常。今又觀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來,無逃避處,無能救者。」這是此層涵義的概括句,而以下九句則是分別顯示生、老、病、死四相。⑥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 從澄觀的解釋觀之,這其實是對死亡現象的四方面描述。「無依」是說,衆生在走向死亡之時(依照佛教的看法,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走向死亡的過程。),無有可以作爲依靠的對象,也沒有任何拯救者。「與憂」是言面對死亡的擔憂。「與悲」是言,死亡之時所顯現出來的衰弱之相。「苦惱同住」是對死亡的那一時刻的描述。⑦愛憎所系愁戚轉多 關于此二句,澄觀解釋說:「次二,約資生事,不知是苦,妄生樂想,對治不入,故無救也。」「追求資生,境有順違,故『愛憎所系』。」而「于受用時,苦多樂少,雲『愁戚轉多』。」而合此二句則是:「謂受而不散,衆禍皆集,用而毀損,如損身命,故曰『苦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⑧無有停積 關于此句,世親《十地經論》卷五解釋說:「于身老時,中、少、壯盛色,不可複集。」⑨貪恚癡火熾然不息衆患所纏日夜增長 澄觀解釋說:此二句是言「病」。「貪、恚、癡火,熾然不息」是言「病因」,「于少、壯時,具『樂』等叁受,故『貪』等常燒,不容法水,熾然難救。」而于年衰時,衆患所纏,如樹將朽,日夜增長,無能令免。澄觀特別指出,「然病通始終,老時多故,《論》偏說老,老即病緣故。」可見,「衆患所纏,日夜增長」是言病態。因爲人老時,病多,因此,世親《十地經論》卷五在解釋此句時說:「于年衰時,無量病苦增長。」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進入第叁地之後,即觀一切有爲法的最真實相狀。這就是:有爲法是無常的;苦的,不淨的,不安隱的,敗壞的,是不能夠久住的;有爲法是刹那生滅的,非從前際生的,非向後際去的,非于現在住的。」
「進入第叁地的菩薩又觀有爲無常法是無救的;無所依靠的,與憂,與悲,苦惱同住的;有爲無常法是衆生愛憎所系,由此衆生的愁戚越來越多;衆生無法使其停住與積聚;衆生的貪、瞋、癡之火熾然不息,衆生被衆患所纏繞、日夜增長病苦;所有這些有爲法都是如同幻覺而不真實的。」
「見如是已,于一切有爲倍增厭離,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①;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複退還,能救無量苦難衆生②。」
【章 旨】從此進入「厭行分」第二部分「修行護小乘行」的內容。關于此部分的主旨,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修行護小乘行,求一切智,深念衆生舍狹劣心故。」也就是舍棄小乘行而追求大乘行,去濟度衆生。…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