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13

  ..續本文上一頁此章爲「修行護小乘行」的第一層次,其涵義爲「趣佛智慧,明其生後,正護小心,求佛大智故。」

  【注 釋】①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 此五句的涵義是「攝功德大,即求佛菩提」,「菩提是『德』,修成名『攝』。」「見佛智慧,不可思議」一句是言「神力,攝功德大,智用不測故」。「無等」是言「無比德,學地無等故。」這兩句是言佛的智慧「妙用自在」。「無量」是言「大義德,利他無量故。」「難得」是言「無譏嫌德,自行難得故」,即自己的修行境界甚爲難得。「無雜」是言「不同德,外道無雜故。」而「無量,難得,無雜」叁句是顯示自利、利他的功德不同于外道,爲「無利勤苦」,可見其「德行圓滿」之相。②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複退還能救無量苦難衆生 關于此五句的主旨爲「離惑、苦,得涅槃」。澄觀又分其爲叁層:「一、『無惱』者,即離惑習、無明,不雜故。二、『無憂』者,離苦。苦依根本亡故,憂悲隨盡。叁、得涅槃,有二義:一、得體,謂無憂畏城,亦是無余涅槃。二、得用,謂能建大事,亦無住涅槃。即後二句,不住生死故雲『不複退還』,不住涅槃,故『能救無量苦難』。由俱不住,方是世間涅槃勝事。以斯爲業,則翻有爲之業矣。」(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見到有爲法如同幻覺而不真實之後,對于一切有爲法倍增厭惡遠離之心,倍增進入佛智慧之心;菩薩見到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佛的智慧是無等的,佛的利他行是無量的,佛的修行境界是難得的,佛的功德是無雜的;佛是無惱的、無憂的,到達無畏之城,並且不再退還,能夠拯救無量的苦難衆生。」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爲無量過患,則于一切衆生生十種哀愍心。何等爲十?所謂: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①。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叁毒火然,生哀愍心②。見諸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衆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衆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③。見諸衆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衆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④。是爲十。」

  【章 旨】此章爲「修行護小乘行」部分「護陜劣心」層次的前部份。菩薩觀見衆生沈淪六道而産生十種悲憫之心,起十種悲憫之行。

  【注 釋】①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 這一句爲悲憫行的總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由孤獨無依,故生哀愍。少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今衆生上遠慈尊,又無方便,下不利物;又阙善心,故雲『孤獨』。既孤且獨,何所依救?」②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叁毒火然生哀愍心 澄觀解釋說,此二句是針對「欲求衆生」而言的。如前卷所言,熱衷于向外追求「五欲」(即「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的衆生,可稱之爲「欲求衆生」。「貧窮困乏」一句是言:「已得心無厭足,故貧窮無依。經雲『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未必無財方曰『貧』也。」關于「叁毒火然」一句,澄觀解釋說:「未得他財,求無休息,故叁毒火然,此即多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煩惱亦多。」而「叁毒」爲「貪」、「瞋」、「癡」。衆生因欲求而生貪,貪心不能實現而産生瞋恨,不符合佛法之理即爲「癡」。③見諸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等叁句 澄觀解釋說,此叁句是針對「有求衆生」而言的。如前卷所言,所謂「有求衆生」是指追求「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中正報果的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是指衆生被關閉于苦果之獄。「衆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是指「集因覆障」。而「衆生不善觀察」是指由于産生「八難」的緣故,衆生不能聽聞佛法。「八難」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等八種不能聽聞佛法的障礙。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叁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裏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④見諸衆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等四句 澄觀解釋說,此四句是針對「梵行求衆生」而言的。如前卷所言,「梵行求衆生」是指小乘以及外道衆生。前叁句指小乘,後一句指外道。「衆生無善法欲」是指「行小因,不求大因勝善之法」。「衆生失諸佛法」是指「保執小果,不求菩提,爲失佛法」。這兩類衆生「皆是增上慢人」。「衆生隨生死流」是指「不得大般涅槃,長隨變易生死」。「衆生失解脫方便」是指「外道,雖求解脫,以行邪故,失于方便。」(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此地觀見了如來智慧的無量利益,觀見到一切有爲法的無量過患,就對于一切衆生産生十種哀愍心。這十種哀愍心是什麼呢?具體而言:觀見諸衆生孤獨而沒有依靠,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的貪、瞋, 、癡叁毒之火熊熊燃燒,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被叁有的牢獄所禁閉,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被煩惱稠林一直覆蓋障蔽,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不善于觀察,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沒有追求善法的想法,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失去佛法的根本關懷,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隨生死之流輪回不休,産生哀愍心;觀見諸衆生雖然追求解脫,但卻缺乏方便之法,産生哀愍心。這就是菩薩因觀見衆生沈淪六道而産生的十種悲憫之行。」

  「菩薩如是見衆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衆生,我應救①;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②;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③;應令涅槃④。』」

  【章 旨】此章爲「修行護小乘行」部分「護陜劣心」層次的後一部份。菩薩以十種悲憫之心而「決志救度」衆生。依照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若直就經文,對前十類生此十心。」這是說,此處的十種心是針對前述十種衆生而言的,具體對應關系見注釋。而世親則將其解釋爲四層:「我應救」爲總體概括,而其余九句則又分爲叁層次。

  【注 釋】①我應救 依照世親的解釋,「我應救」的涵義是「救孤獨故」,具體針對前章的「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一句經文。②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初叁,何處救度?謂叁道中,一、脫業結。二、淨惑染。叁、度苦果。」「業結」指「惡業」與「煩惱」。「惑染」是指衆生因爲迷于貪欲、瞋恚、愚癡等煩惱而染汙真性。「苦果」指身心苦之果報,爲根從惡業而生。從總體言之,生死之果報都是苦的。可見,這叁句的第一層涵義是從「業」、「惑」、「生死果報」之中將衆生拯救、濟度出來。這叁種心的第二層涵義是:「我應脫」是「脫貧窮故」。「我應淨」是「淨叁毒故」。「我應度」針對的是「度有獄故」。其對應的前章叁句經文是:「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叁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③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次五,以何行度?謂授叁學。」即菩薩依持于戒、定、慧「叁學」而濟度衆生。「應著善處,應令安住」二句是言「正授」。其「應著善處」一句是言「著戒善處」。而「應令安住」一句的涵義是「勸住定、慧叁昧地故。定、慧合說,爲四地已去方是慧地,此地定增故,慧是定中之慧耳。」其後的叁句則是說明「授法利益」的。「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是說明「戒益」的。「應令歡喜」的涵義是:「將受戒者,令除疑生信,衆生受佛戒便同大覺,固應歡喜。」而「應令知見」的涵義是:「已受者,令知持犯,見其勝益,安固不動。」「應令調伏」的涵義則是:「定、慧益,滅除沈掉,故雲『調伏』。」這是其第一種解釋。澄觀還記載了第二種解釋。他說:「更有一理。授行五句中,初叁是戒。初,著戒處。次,由持戒得心不悔,故雲『安住』。後,由不悔得心『歡喜』。次一,授慧,故雲『知見』。後一,授定,故雲『調伏』。」(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而這叁種心的第叁層涵義是:「應著善處」的涵義是「著無覆障處露地坐故」。「應令安住」的涵義是:「住善觀察故」。「應令歡喜」的涵義是:「得善法,欲生歡喜故。」「應令知見」的涵義是:「知見性、相,同佛法故。」「應令調伏」的涵義是:「調伏諸根,不隨流故。」其對應的五句經文是:「見諸衆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衆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衆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衆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④應令涅槃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依據世親的解釋說:「後一,度果。雲何救度成?令得有余、無余涅槃故。」這是說,菩薩濟度衆生的結果是是衆生得到「有余」、「無余涅槃」。而其對應的前章的經文是:「見諸衆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又稱「有余依」與「無余依」。「依」爲「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稱爲「有余涅槃」。更滅依身無所余者,稱爲「無余涅槃」。此二種涅槃,同爲一體,只是「無余涅槃」顯現在于命終之時而已。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此地觀見衆生界的無量苦惱,發出大精進之心,産生這樣的想法:『這些衆生,我應該去拯救,我應該使其解脫,我應該使其清淨,我應該使其得到濟度;我應…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