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該使其著于善法之處,應該使其安住,應該使其産生歡喜,應該使其知見,應該使其心得到調伏,應該使其獲得涅槃境界。』」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爲,如是愍念一切衆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①,欲依如來智慧救度衆生,作是思惟:『此諸衆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②?』」
【章 旨】從此進入「厭行分」第叁部分「修行方便攝行」的內容。關于此部分的主旨,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欲攝衆生,不離無障礙智、究竟、方便等故。」澄觀將此部分判釋爲四層次。此章爲第一層次「發起攝行之因」和第二層次「思求方便攝行」的內容,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如是厭離一切有爲等叁句 此叁句爲「發起攝行之因」的內容,其涵義爲「依前叁因以明發起」。叁句的具體涵義是:「一、『如是厭離一切有爲』,是牒護煩惱行爲,離妄想因。二、『如是愍念一切衆生』,是牒護狹心,爲不舍一切世間因。叁、『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是牒護小心,爲發精進因。謂既知佛智勝益,則修行彼道以趣入故。然叁因之中,初、後是智,中一是悲。悲、智爲因,能求方便。」(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②欲依如來智慧救度衆生等五句 此五句爲「思求方便攝行」的內容。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既思叁因,欲將有益之智,救可愍之衆生。」又「思求方便者,亦只思前衆生墮有爲惑業苦中,欲令永滅,得大涅槃,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此厭惡遠離一切有爲之法,如此愍念一切衆生,知曉一切智智(即佛智)有殊勝的利益,想依持于如來的智慧來救度衆生,便這樣想道:『這些衆生墮入在煩惱的大苦之中,我用何種方便之法纔能將其拔濟出來,使其住于究竟涅槃之樂中呢?』」
「便作是念:『欲度衆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①;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②;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③;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禅善巧決定觀察智④;禅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⑤。』」
【章 旨】此章爲「修行方便攝行」的第叁層次「思得攝生方便」的內容。經文以逆推式的方式,宣講了五種遞進式的方便智慧,其中,佛智是究竟攝生之方便,後兩種方便智慧爲第叁地菩薩所證。「五智」的具體解釋見注釋。
【注 釋】①無障礙解脫智 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此是指「佛智」,而之所以名之爲「無障礙解脫」,是因爲其「無二障故,是離障解脫;具十智力,權、實無礙故,是作用解脫。」「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瞋」、「癡」等煩惱,能使衆生流轉于叁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衆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權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慧。②一切法如實覺 「如實」爲「真如」之異名,又作「真如實相」,是說諸法之理體真實不變、平等無異,故稱「如實」。關于此章中所言,佛智須依如實覺方纔成就的緣由,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八地得無生忍,覺一切法如實性故。若覺實性,方能盡惑,于事、理無礙故,佛智由起。」「無生忍」的意思是把心安住于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是心安住而不再動搖的意思。澄觀說,修行至第八地所證得這一智慧是獲得佛智的由起。③無行無生行慧光 關于此名稱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一切法不出二種:一者,自相,謂色、心等殊,是有爲法體,故名爲『行』。二者,同相,色、心雖殊,同皆生、住、異、滅所遷,舉初攝後故,但名『生』。今四地菩薩了自及同,皆緣生無性,成無分別慧,故雲『無行』、『無生』。下一『行』字,是慧行相,以『無行』、『無生』爲慧行相。若如是行,則得八地,覺法自性也。」在此,澄觀解釋了「無行」、「無生」等語詞的涵義。所謂「行」是指一切法的「自相」,而「生」則代指一切法的「生」、「住」、「異」、「滅」四相。而修行至第四地的菩薩則證得了「無行」、「無生」,因爲他們已經了悟了一切法的「自相」與「同相」。菩薩在此所證的智慧之相則是以「無行」與「無生」爲體的,因此,總稱爲「無行無生行慧」之光。④禅善巧決定觀察智 「無行無生行慧」的生成之所以不離「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的原由是「此無生慧非『定』不發」,而「善巧」、「決定」、「觀察」則是對此叁地之禅的若幹說明。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言『禅善巧』者,得叁地滿勝進分禅故,出入自在亦不染禅,故名『善巧』。『決定』者,于他四地決能發也。『觀察智』者,《論》雲『自智慧觀故』,謂即叁地禅中之智,非前所發四地無生之慧。彼四地之慧,此中名『光明』。依此『光明』故名『明地』。故四地證慧,由叁地禅中修慧而發。」可見,叁地所修之禅爲第四地之慧生起的前提。⑤善巧多聞 此句是對叁地之禅起用的條件的說明。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其涵義說:「此禅『不離善巧多聞』者,此中修慧,由後聞慧,方得起故。叁節皆慧,而慧不同。言『善巧多聞』者,不取聞相故。」「多聞」是指多聞經法教說而受持之意。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便産生這樣的想法:想濟度衆生使其住于涅槃境界,不能夠遠離無障礙解脫之智慧;而無障礙解脫智慧,又不能夠遠離對一切法的如實了知;對于一切法的如實了知,又不能夠遠離無行無生行之智慧光明;無行無生行之智慧光明,又不能夠遠離禅的善巧決定觀察之智慧;而禅的善巧決定觀察之智慧,又不能夠遠離善巧多聞。」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①、依法②、隨法、解法、順法③、到法、住法、行法④。」
【章 旨】此章與下章爲「修行方便攝行」的第四層次「依思修行」的內容。關于其意義及其與上章的聯系,澄觀解釋說:「上既逆推,本由『多聞』,今則順行,先求聞慧而起聞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此章具體敘述了十方面的「求法行」。
【注 釋】①聞法喜法樂法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此叁是從聽聞之時的心理狀態而言的。他說:「『聞法』者,無慢心故。二、『喜法』者,無妒心故。叁、『樂法』者,無折伏他心問義故。」②依法 關于此,澄觀解釋說,依持于大乘法而不忘失,而求取小乘道不能稱之爲「善」。③隨法解法順法 據澄觀的解釋,「隨法」是指「隨自讀誦」;「解法」是指「爲他解說」;「順法」是指「所聞法,靜處思義」。「此叁,約已得法自、他利時。」也就是,此叁方面是從獲得正法而起自利、利他之作用來說明的。④到法住法行法 澄觀解釋說,此叁方面是從修行的角度言之的。「到法」是指「依定修行到究竟」;「住法」是指「住出世間智」;「行法」是指「順佛解脫行」。另外,「住法」、「行法」有揀擇此法不同于「世間之行」的涵義。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此觀察了五種攝生方便智慧之後,更加倍地勤奮求取修習正法。」
「菩薩日夜希望求得的是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于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于內、外財,爲求佛法悉能舍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舍,無有承事①而不能生,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叁千大千世界②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③。』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叁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爲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衆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于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
【章 旨】此章爲「修行方便攝行」的第四層次「依思修行」的後一半內容——「明求行因」。菩薩常常勤奮地追求佛法,「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五),其總體涵義是輕財、輕位而重法,特別是表達了「以一句之法能盡苦源,地獄多劫誠可甘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決心。而此「正修行以何爲因?示現依寂靜處思惟正觀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五)。此中所說的「正修行」也就是前章的「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注 釋】①承事 治事;受事。②叁千大千世界 是古代印度人對于宇宙構成的描述,又作「一大叁千大千世界」、「一大叁千世界」、「叁千世界」。印度人認爲,以須彌山爲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爲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爲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叁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叁千大千世界」。佛教中所說的的「叁千世界」往往是指一位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③相與 相授與。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此地勤奮追求佛法,所有珍貴的財寶都無絲毫吝惜,在他心目中沒有任何物…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