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15

  ..續本文上一頁品是難得的以及必須重視的,只是對于面對能夠宣說佛法之人而産生難得一遇的想法。因爲這一緣故,菩薩對于自己身內、身外之財,爲了追求佛法的緣故而都完全能夠舍棄而布施給大衆。菩薩沒有恭敬的禮節不能做,無有憍、慢而不能舍棄,沒有承事之心而不能産生,無有勤苦而不能承受。如果聽聞一句未曾聽到的法,産生大歡喜,勝過得到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如果聽聞一偈未曾聽到的正法,産生大歡喜,勝過獲得轉輪聖王之位;如果獲得一偈未曾聽聞之法,能夠實踐清淨的菩薩行,勝過獲得帝釋梵王位並且在位無量百千劫。如果有人這樣說:『我有一句佛所說之法,能夠實踐清淨的菩薩行。你現在如果能跳入大火坑,承受極大苦,我就會講給你聽。』菩薩這時産生這樣的想法:『我因爲獲得一句佛所說之法,實踐清淨的菩薩行的緣故,即便在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大火中,尚且想從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何況現在所說的小火坑不能跳入呢?!我現今爲了追求佛法,應當承受一切地獄衆苦,何況人之中的這般微小的苦惱呢?!』」

  「菩薩如此地發起並勤奮地精進追求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並且修行。」

  【說 明】至此,「厭行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講解完畢。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問題爲:

  第一,關于「厭行分」的涵義,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初入地心,觀修彼行,名『厭行分』。」這是說,第叁地「發光地」的修行內容統稱爲「厭行」。

  第二,關于此部分的層次,據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的判釋:「『厭行』有叁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叁、修行方便攝行。」

  「修行護煩惱行」的內容要點爲:「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世親《十地經論》卷五)

  「修行護小乘行」的涵義是舍棄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濟度衆生。

  「修行方便攝行」的主旨爲:以禅觀依次獲得「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無行無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實覺」、「無障礙解脫智」等五種智慧,並且以這些智慧攝取救度衆生。其中,「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爲此地所證得,「無行無生行慧光」爲第四地菩薩所證得,「一切法如實覺」爲第八地菩薩所證得,「無障礙解脫智」則爲第十地菩薩所證得。

  「此菩薩得聞法已①,攝心安住②,于空閑處③,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④。』」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厭分」的內容。「厭分」的涵義,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的解釋:「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修行乃得佛法,入禅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于中不染,必定應作故。」「厭分」所證則爲「禅善巧決定觀察智」,而「厭」的涵義則如澄觀所說:「謂不樂不染即是『厭』義,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關于「厭分」的內容,澄觀又將其科判爲七部分,即「經文七相」。此章則涉及「修行」方面的四層次:「一、依何修?二、雲何修?叁、何處修?四、何故修?」(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澄觀參照《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叁所述七種「作意」來闡述「厭分」,然所述順序與《瑜伽師地論》略有不同。「作意」即爲集中注意、使心警覺的心理活動。《瑜伽師地論》所述七種「作意」的前四種依次爲「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而澄觀所述則爲「了相作意」、「攝樂作意」、「遠離作意」、「勝解作意」。至于四種「作意」的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此菩薩得聞法已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即依何修,以依正法故,即了相作意。」此中的「了相作意」爲《瑜伽師地論》所列瑜伽師獲得離欲界之欲的七種「作意」之一。②攝心安住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即『雲何修』,攝散住法,是修相故,即『攝樂作意』。」關于「攝樂作意」,其要點爲,在斷除欲界煩惱的基礎上,已經初步體會到禅悅,並以此心理功能而力圖去除惛沈、睡眠、「掉舉」等染汙的心理活動。③于空閑處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即『何處修』,空閑通于事、理,則無處非修,即『遠離作意』。」在「勝解作意」的基礎上,多多修習,隨即生起斷除煩惱之道,于此「道」中「作意」即爲「遠離作意」。④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此句的涵義是:「即『何故修』。要必修行,方證得故,即『勝解作意』。然『口言』者,通于說、聽故。」在「了相作意」的基礎上,以所緣之相而發起殊勝的尋思,並進而修習止觀,稱之爲「勝解作意」。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菩薩得以聞法之後,攝止其心使其安住,在空閑之處這樣尋思:『如所說修行就可以獲得佛法,並非只有說法、聽法方纔可以獲得清淨。』」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①,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禅②。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禅③。離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舍有念受樂,住第叁禅④。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住第四禅⑤。」

  【章 旨】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此章涉及「五、何時修?六、何所修?」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何時修」與「何所修」屬于「證入」,前者爲入「住此發光地時」,後者爲「四禅八定」。

  【注 釋】①離欲惡不善法 關于此句的涵義,佛教典籍解釋不盡一致。玄奘翻譯的《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六中說:「離欲」爲遠離「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離惡不善法」則是遠離「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等「五蓋」。因這五種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善法不能生起,因此名爲「五蓋」。而《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叁則與前者的區別在于對于「欲」的理解較爲寬泛,對于「惡不善法」則包含了身、口、意叁業所有不善法。遠離「欲」,遠離「惡不善法」則是進入初禅的前提條件。②初禅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即爲初禅的境界。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尋」,舊譯作「覺」,爲心之粗分別作用;「伺」,舊譯作「觀」,爲心之細分別作用。因爲獲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尋」、「伺」作用,因而又稱「有覺有觀」。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因而又稱「離生喜樂」。「初禅」又包含「梵衆」、「梵輔」、「大梵」等「叁天」,此「叁天」已不須段食,因而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叁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③第二禅 具有「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中,遠離初禅的「尋」、「伺」心理活動,于內心信相明淨,因而稱「內等淨」;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與「樂」之情態,因而又稱「定生喜樂」。「滅覺觀」則是「所離障,覺觀粗動,發生叁識,亂于二禅。如淨水波動,則無所見故。初禅能治,爲此所治,則病盡藥亡。」(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第二禅」包含「少光」、「無量光」、「光音」等「叁天」,此「叁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而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④第叁禅 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樂」、「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離脫前二禅之「喜受」、「樂受」,住于「正念正知」,進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勝法而精進修習;已遠離前二禅定之「喜受」、「樂受」,但仍然存有自地之妙樂,因而稱「離喜妙樂」。「第叁禅」包含「少淨」、「無量淨」、「遍淨」等「叁天」,此「叁天」之「識」、「受」皆與二禅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爲淨妙。⑤第四禅 此禅定具有「舍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離脫第叁禅定之妙樂,因而稱「舍清淨」;僅憶念修養功德,因而又稱「念清淨」;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樂之感受中。「第叁禅」包含「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是菩薩住在這一發光地之時,隨即遠五欲、遠離所有惡不善法,心中仍有尋、伺作用,然而心已經能夠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這就是菩薩住于初禅時的境界。菩薩接著繼續修習禅定,遠離各種障礙,在此禅定中,遠離初禅的尋、伺心理活動,于內心信相明淨,住于喜與樂之情緒中,這就是菩薩住于第二禅時的境界。菩薩接著修習禅定,離脫二禅之喜、樂,住于正念正知,進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勝法而精進修習,住于舍受,能夠舍棄有念受樂,這就是菩薩住于第叁禅時的境界;菩薩接著修習禅定,先斷除樂受,苦、喜、憂的情緒也得以滅除,産生不苦不樂的感受,舍棄念清淨,這就是菩薩住于第四禅時的境界。」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①。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②。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③。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④。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⑤。」

  【章 旨】此章前四句爲「四無色定」的內容,後一句則回答了「何爲修」的問題。「何爲修」是指證入此地的目的,世親的解釋說,是爲了救度五種衆生。具體內容可參照注釋。此外,與前一章銜接,澄觀解釋說,《瑜伽師地論》所言的七種「作意」中,「前修行因中有『觀察作意』,後二作意在證入中。七中,前五通貫八定,下八定中各有後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此中,「觀察作意…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