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作用的「修行因」是指前述「厭行分」中的「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于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一句。而「加行究竟作意」與「加行究竟果作意」都在「四禅八定」之中貫穿。
【注 釋】①虛空無邊處 指「四無色定」的第一層「空無邊處定」所獲得的境界。「空無邊處定」又名「空處定」,在獲得「四禅天定」之後,超越第四靜慮,滅眼識相應之色想,耳、鼻、舌、身等四識相應之有對想,及所有不善想,乃至障定的一切想,唯思惟「空無邊之相」而安住之。這是「四無色定」的第一層次,其目的主要是勘破一切物質觀念,僅念無邊之空間,心中隔絕外界差別之相。在此定中,仍然厭身心系縛,不得自在,乃轉加功力,觀察己身猶如羅縠,內、外通徹,一心念空,唯見虛空,無諸色相,其心明淨,無礙自在,如飛鳥出籠,自由自在,因此稱之爲「空處天定」。②識無邊處 指「四無色定」的第二層「識無邊處定」所獲得的境界。「識無邊處定」又名「識處定」,是指超越「空無邊處」,更思惟「識無邊之相」而安住之。這是「四無色定」的第二層次,其目的是在「虛空無邊處定」的基礎上,更以之接觸于內界,而念識之無邊,屏除識中所起差別之相。在獲得「空處天定」之後,即以識心遍緣虛空,而虛空無邊,以無邊故,定心複散,于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悉現「定」中,與定相應,心不分散。此「定」安隱,清淨寂靜,因此稱之爲「識處天定」。③無所有處 指「四無色定」的第叁層「無所有處定」所獲得的境界。「無所有處定」,又名「少處定」,超越「識無邊處」,破其識相,更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之,以心緣現在、過去、未來叁世之識,無量無邊,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爲安隱。于是即舍識處,專系心于無所有處,精勤不懈,一心內淨,怡然寂靜,諸想不起,因此稱之爲「無所有處」。④非有想非無想處 指「四無色定」的第四層「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所獲得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又名「非有想非無想定」,超越「無所有處」,更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而安住之。前「識五邊處」爲有想,「無所有處」爲無想。至此,則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天定後,又知此處如癡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于是一心專精,即于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有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爲,叁界「定」相,無有過者,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天定」。此「非想非非想定」無想,故異于「滅盡定」;又非無想,故不同于「無想定」。前之叁定,雖在泯滅內、外之差別相,以至于所謂真空。然尚有「一切空」想,故須再進至于無想亦非無想而修煉之,即完全洞澈一切空觀念之叁昧法,比于四禅更富于觀智。⑤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此二句爲「何爲修」的內容,即以不同法來順化衆生,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五所說:「入禅無色無量神通,爲五種衆生故:一、爲禅樂憍、慢衆生故,入諸禅。二、爲無色解脫憍慢衆生故,入無色定。叁、爲苦惱衆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無量。四、爲得解脫衆生故,入喜、舍無量。五、爲邪歸依衆生故,入勝神通力,令正信義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在修習四禅的基礎上,超越一切色想,滅除有對之想,不念種種想,進入無邊虛空,住于虛空無邊處。菩薩接著修習,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進入無邊識,住于識無邊處。菩薩接著修習,超越一切識無邊處,進入無所有處,住于無所有處。菩薩接著修習,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住于非有想非無想處。菩薩只隨順法的緣故,修行而沒有樂于執著的對象。」
【說 明】至此,「厭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講解完畢。有幾方面可特別注意:
第一,「厭分」的涵義,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的解釋:「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修行乃得佛法,入禅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于中不染,必定應作故。」「厭分」所證則爲「禅善巧決定觀察智」,而「厭」的涵義則如澄觀所說:「謂不樂不染即是『厭』義,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
第二,關于「厭分」的內容,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又將其科判爲七部分,即「經文七相」:「一、依何修?二、雲何修?叁、何處修?四、何故修?五、何時修?六、何爲修?七、何所修?」澄觀又將此七方面分爲叁層次:
其一,前四個回答修行方面的問題。「依何修」的答案是依持于正法,「雲何修」的答案是「攝心安住」,「何處修」的答案是「于空閑處」,而「何故修」之「故」是指修行的因緣,其答案是「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其二,「何時修」與「何所修」屬于「證入」,前者爲入「住此發光地時」,後者爲「四禅八定」。
其叁,「何爲修」是指證入此地的目的,世親的解釋是爲了救度五種衆生。
第叁,此部分所講的「四禅八定」爲第叁地「發光地」的核心內容,應該特別引起注意,注釋因而也稍微詳細了一些。
「佛子!此菩薩心隨于慈①,廣,大,無量,不二②;無怨,無對③;無障④;無惱⑤。徧至一切處⑥。盡法界,虛空界⑦。徧一切世間⑧。」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厭果分」。所謂「厭果」,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地滿,心中得無量等,是厭之果。」「厭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爲『果』。」也就是說,此部分所言的內容是前述「四禅八定」所引發之果。據澄觀的判釋,此部分又分爲叁層次,此章爲其第一層次「行方便果」的內容。「行方便果」即「四無量行」,經文較爲詳細地敘說了「慈無量行」。
【注 釋】①此菩薩心隨于慈 此句爲此章「慈無量行」的總體概括。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隨』有二義:一、心不趣寂,動皆合慈。二、以此慈心隨逐于物,如犢逐母。」「慈」的基本涵義是願給一切衆生安樂的心,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②廣大無量不二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四方面的內容爲給予衆生「樂」,經文顯示了「樂」的四方面「行相」。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說:「『廣』者,與欲界『樂』,欲境廣、多故。『大』者,與同『喜』、『樂』,謂初、二禅『喜受』俱,故高出名『大』。『無量』者,與不同『喜』、『樂』,叁禅已上離『苦』離『喜』故,深故名『無量』。『不二』者,叁『樂』平等與故。」這是澄觀引用世親的解釋而略作發揮。澄觀所記載的另外一種解釋則爲:「『廣』則無樂不與。『大』謂菩提涅槃。『無量』謂窮來際。『不二』者,無一不與故。」③無怨無對 世親《十地經論》卷五解釋說:「雲何『障對治』?與不愛者與愛,此障對治,如《經》『無瞋恨』、『無對』故。」「障對治」的涵義就是「對治」「瞋」和「有對」兩種障礙。「有對」即于法有礙之意,「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諸法,受障礙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緣之境所拘礙而不能轉他境,稱爲「有對」。據《俱舍論》卷二十九,有「四無量」對治四障之說,即「慈無量」主要對治「瞋」。④無障 這一句的涵義爲「行清淨慈」,其內涵爲:「正斷身心不調、睡眠、掉悔諸蓋等。」(世親《十地經論》卷五)「五蓋」爲「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⑤無惱 此句是言「攝果」。世親《十地經論》卷五解釋說:「雲何『攝果』?欲、色界中受正果、習果,無苦事故。」即「慈心」之「定力」起于「色界」的正果,並無苦惱等事,因此稱「無惱」。⑥徧至一切處 澄觀解釋說:「『徧至一切處』即『法緣慈』,橫遍十方,豎通叁界,彼中所有一切諸法皆能緣念。然法有二種:一、緣聖、凡五蘊之法。二者,衆生所有分別作業之法。此即所化差別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這是說,菩薩緣念一切凡、聖之法。⑦盡法界虛空界 此二句說的是「無緣慈」。⑧徧一切世間 此句爲「慈無量行」的結語。澄觀解釋說:「末句雲『遍一切世間』者,總結上慈,成無量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據《俱舍論》卷二十九載,「無量」一詞,凡有叁義:其一,以無量之衆生爲此「四心」之所緣。其二,此「四心」能牽引無量之福,其叁,此「四心」能招感無量之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心隨于無量慈心,具有廣、大、無量、不二的特性;此無量慈心又是無瞋恨,無有質礙的;是清淨的;具有無惱之果報。菩薩的慈無量心徧至一切處。菩薩的慈無量心窮盡法界,窮盡虛空界。總之,菩薩所具的這一慈無量心徧及一切世間。」
「住悲①、喜②、舍③,亦複如是。」
【章 旨】此章以前文對于「慈無量行」的敘述來比擬類推「悲無量行」、「喜無量行」、「舍無量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又解釋說:「四種無量爲四有情:謂緣『求樂衆生』興『慈』,『有苦』興『悲』,『有喜』隨『喜』,『有惑』不染。」最後一句即指「舍無量行」,爲「有惑衆生」發「舍無量行」。
【注釋】①悲 「四無量心」(也稱「四無量行」)之一。「悲」爲「憫傷」之意,即濟拔無量衆生苦之心。指菩薩憫念一切衆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故稱「悲無量心」或「悲無量行」。據《大智度論》卷二十載,緣無量之衆生,思惟離苦,而入于悲「等至」,稱爲「悲無量心」。又據《俱舍論》卷二十九載,「悲無量心」能對治「四障」中的「害」障。②喜 「四無量心」(也稱「四無量行」)之一,即見無量衆生離苦得樂而生喜悅之心。據《俱舍論》卷二十九載,悲無量心能對治「四障」中之「不欣慰」障。③舍 「四無量心」(也稱「四無量…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