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17

  ..續本文上一頁行」)之一,對無量之衆生無愛無憎,住于平等之心,也即舍怨親、喜樂、苦憂等念之心,並能舍貪、瞋、癡之煩惱。據《俱舍論》卷二十九載,「舍無量心」能對治欲界之「貪」、「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住于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也與慈無量行相同。」

  【說 明】「厭果分」的第一部分——「四無量行」之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四無量行」,也稱之爲「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衆生樂,名爲「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爲「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爲「喜無量心」;對于如上叁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在此經中,同時包含前述二義。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①,能動大地②。」

  「以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或隱或顯③。」

  「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虛空④;于虛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飛鳥⑤;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複雨于水,猶如大雲⑥;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觸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⑧。」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厭果分」的第二層次「行功用果」的內容。「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薩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之作用,即「五種神通」。關于此層次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說:「前內懷慈濟之心,此外現救生之用,從多分說但爲邪歸。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擁曰『通』。」此章爲「身通」的內容。「身通」即菩薩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間,即便是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的神通之力。

  【注 釋】①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 此句爲「身通」的總句。「身通」,又名「神足通」、「神境智證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等。據《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所載,「神足通」有叁種:一爲隨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飛行),一爲隨意改變相狀之「轉變」(變化),另一爲隨意轉變外界對境(六境)之聖如意(隨意自在)。其中,後者爲唯佛所獨具。依照世親的解釋,後文是從「世界自在」、「身自在」、「作業自在」等叁種「自在」來說明「神足通」的,其中,「作業自在」又分爲八個方面。②能動大地 世親說此句是言菩薩所具有的「世界自在」,即菩薩具有能夠自由自在地使大地震動的能力。③以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或隱或顯 世親說此句是言菩薩所具有的「身自在」,即菩薩具有能夠自由自在地或隱身,或現身,或一身變化爲多身,多身又合爲一身,如此等等的能力。④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虛空 世親說此句以下是言菩薩所具有的「作業自在」,即菩薩具有自由自在地行動的能力。「作業自在」有八種,此句爲第一種「傍行無礙」,即菩薩具有自由自在地穿越任何有質礙之物品的能力。⑤于虛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飛鳥 世親說此句是言菩薩所具有的「作業自在」的第二種「上行自在」,即菩薩具有如同飛鳥一般的自由飛翔的能力。「跏趺」,爲佛陀的坐法,即盤膝而坐。大致言之,有二種: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則叫做「吉祥坐」。此句是言,菩薩在空中飛翔之時,是以跏趺坐的姿勢進行的。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複雨于水猶如大雲 據世親的解釋,此四句是菩薩所具有的「作業自在」的第叁至第六種。「入地如水」一句是言「上、下行自在」,即菩薩具有如同如水一般自由自在地進入地下的能力。「履水如地」是言「涉水不沒自在」,即菩薩具有如同在地面行走一般在水面行走的能力,不藉助于任何工具而不會沈沒。「身出煙焰,如大火聚」一句是言「其身熾然自在」,即菩薩具有身體自燃如大火炬的能力。「複雨于水,猶如大雲」一句是言「身能注水自在」,即菩薩具有猶如大雲般從空中降雨的能力。⑦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觸 據世親的解釋,此是言「身能摩扪自在」,即菩薩具有用手觸摸接觸太陽、月亮的能力。扪,執持,按住;蒙住;撫摸;揩拭。摩,摩擦;挨擠;撫摸。觸,撞,碰;接觸。⑧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據世親的解釋,這是說:菩薩能夠在「梵世間」與「器世間」之間「隨意自在轉變」。「梵世」,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詞亦可作爲「色界」諸天之總稱,蓋以此界之人已離淫欲之故。「器世間」,又稱「器世界」、「器界」,或單稱「器」,即指自然世界、無生物界、物質世界。佛典中之「世間」,可分爲「有情世間」(衆生世間)與「器世間」二種。其中,山河、大地、草木、城宅等衆生可居住、生活之國土世界,稱爲「器世間」。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獲得了無量神通之力,能夠使大地産生震動。」

  「菩薩可以以一身變爲多身,多身又化爲一身,或隱藏起來,或現身出來。」

  「菩薩能夠在石壁大山等等障礙之中,自由無礙地來往,就猶如在虛空行動一樣;菩薩能夠在虛空中跏趺而飛起來,就如同空中飛翔的鳥一樣;菩薩能夠如同入水一樣自在地進入大地之中;菩薩能夠如同在大地上行走一樣,在水面上自由行走而不會沈沒;菩薩之身産生火焰,如同大火炬一樣;菩薩具有猶如大雲從空中降雨的能力;菩薩具有具大的威力,能夠用手自由自在地撫摸太陽、月亮;菩薩的身體自由自在,能夠自由地在梵世與器世間轉換。」

  「此菩薩天耳清淨過于人耳①,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②、虻③、蠅等聲亦悉能聞。」

  【章 旨】此章爲菩薩在禅定中證得的五種神通中的第二種神通——「天耳通」的內容。世親解釋說:「『天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二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種言音皆能盡知,依于此義,種種異名說隨衆生用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五)這是說,菩薩憑借這兩種神通得以切合衆生的實際而說法。

  【注 釋】①此菩薩天耳清淨過于人耳 此句爲「天耳通」的總句。「天耳通」,又稱「天耳智通」、「天耳通證」,即以天耳緣「欲」、「色」二界之聲處所表現出的神通力。據《集異門足論》卷十五、《大智度論》卷五等所說,以「四根本靜慮」爲依地而得的「色界」四大種所造的淨色耳根,名爲「天耳」,此耳能聞自地以及下地之天聲、人聲、非人聲與遠近等一切聲,因而名爲「天耳通」。世親《十地經論》卷五這樣解釋此句:「『天耳通』者,隨能聞、所聞如實示現清淨谛聞故。『過人』者,遠聞故過人。聲者下乃至阿鼻地獄等聲悉能聞故。」②蚊蚋 蚊子。③虻 古代俗字。據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所說:「齧人,似蠅」,「虻蟲其實似蜂,而大小似蠅也。」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天耳清淨,遠遠超過人的耳朵,能夠完全聽聞人、天于近處或者遠處所發出的所有聲音,甚至蚊子、虻、蒼蠅等等所發出的聲音也能夠完全聽到。」

  「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衆生心①。」

  「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②。有煩惱心,無煩惱心③。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④。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⑤。定心,非定心⑥。解脫心,非解脫心⑦。有上心,無上心⑧。雜染心,非雜染心⑨。廣心,非廣心⑩。皆如實知。」

  「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

  【章 旨】此章爲菩薩在禅定中證得的五種神通中的第叁種神通——「他心通」的內容。「他心通」是指菩薩在修習禅定時所獲得的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的神通力,菩薩憑借這種神通得以切合衆生的實際而說法。

  【注 釋】①此菩薩以 他心智如實而知他衆生心 此句爲「他心通」的總句。「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證通」、「智心差別智作證通」、「觀心心數法智證通」、「心差別通」,是指菩薩在修習禅定時所獲得的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的神通力。又據《俱舍論》卷二十七載,欲修「他心通」者,以色界「四根本靜慮」爲依地,先審查自己身、心二相之前後變異輾轉相隨,後更觀他人之身心,如斯加行成就,遂得如實知悉他人之種種心相。在前述經文中,于總句之後,從九個方面來說明「他心通」。澄觀解釋說:其一,「煩惱」、「苦」有「有」與「離」之分,「業」有善、惡之別,所以,這二十六心實際上貫穿了「苦」、「集」、「滅」、「道」四谛的線索。其二,二十六心都應該冠以「如實知」。「如實知」的意思爲認清事實,並且把握了其最真實的本質。其叁,此中,「心」之「見」非在心外見法,也非物外境。具體言之,是「自」即菩薩,「他」即衆生並無分別;「能知」之菩薩心,與所知之「衆生心」,並無分別。經文在言說「有貪心」與「離貪心」時,有「如實知」之語,其余二十四心則省略言之。澄觀在此的解釋,均可用于其余二十四心。②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等六句 此是說明菩薩完全知曉衆生的叁毒之心的有與無。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說:「以初六心明『隨煩惱』。謂隨緣現起,煩惱相應,故名爲『隨』。非約小惑名『隨』。言『有貪』者,于可愛所緣,貪纏所纏故。『離貪』者,遠離如是貪纏故。下四例知,即『叁不善根』及『叁善根』,以爲能治。」這是說,與「貪」、「瞋」、「癡」叁毒相逐隨而生的煩惱(即引文中的「纏」)並非「小隨煩惱」,而是「無慚」、「…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