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作用的「修行因」是指前述「厌行分」中的「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一句。而「加行究竟作意」与「加行究竟果作意」都在「四禅八定」之中贯穿。
【注 释】①虚空无边处 指「四无色定」的第一层「空无边处定」所获得的境界。「空无边处定」又名「空处定」,在获得「四禅天定」之后,超越第四静虑,灭眼识相应之色想,耳、鼻、舌、身等四识相应之有对想,及所有不善想,乃至障定的一切想,唯思惟「空无边之相」而安住之。这是「四无色定」的第一层次,其目的主要是勘破一切物质观念,仅念无边之空间,心中隔绝外界差别之相。在此定中,仍然厌身心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飞鸟出笼,自由自在,因此称之为「空处天定」。②识无边处 指「四无色定」的第二层「识无边处定」所获得的境界。「识无边处定」又名「识处定」,是指超越「空无边处」,更思惟「识无边之相」而安住之。这是「四无色定」的第二层次,其目的是在「虚空无边处定」的基础上,更以之接触于内界,而念识之无边,屏除识中所起差别之相。在获得「空处天定」之后,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因此称之为「识处天定」。③无所有处 指「四无色定」的第三层「无所有处定」所获得的境界。「无所有处定」,又名「少处定」,超越「识无边处」,破其识相,更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之识,无量无边,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因此称之为「无所有处」。④非有想非无想处 指「四无色定」的第四层「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所获得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定」,又名「非有想非无想定」,超越「无所有处」,更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而安住之。前「识五边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后,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此「非想非非想定」无想,故异于「灭尽定」;又非无想,故不同于「无想定」。前之三定,虽在泯灭内、外之差别相,以至于所谓真空。然尚有「一切空」想,故须再进至于无想亦非无想而修炼之,即完全洞澈一切空观念之三昧法,比于四禅更富于观智。⑤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此二句为「何为修」的内容,即以不同法来顺化众生,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五所说:「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令正信义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在修习四禅的基础上,超越一切色想,灭除有对之想,不念种种想,进入无边虚空,住于虚空无边处。菩萨接着修习,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进入无边识,住于识无边处。菩萨接着修习,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住于无所有处。菩萨接着修习,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住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菩萨只随顺法的缘故,修行而没有乐于执着的对象。」
【说 明】至此,「厌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讲解完毕。有几方面可特别注意:
第一,「厌分」的涵义,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解释:「是菩萨闻诸法已,知如说修行乃得佛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于中不染,必定应作故。」「厌分」所证则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而「厌」的涵义则如澄观所说:「谓不乐不染即是『厌』义,其无量神通是厌之果。」
第二,关于「厌分」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又将其科判为七部分,即「经文七相」:「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处修?四、何故修?五、何时修?六、何为修?七、何所修?」澄观又将此七方面分为三层次:
其一,前四个回答修行方面的问题。「依何修」的答案是依持于正法,「云何修」的答案是「摄心安住」,「何处修」的答案是「于空闲处」,而「何故修」之「故」是指修行的因缘,其答案是「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其二,「何时修」与「何所修」属于「证入」,前者为入「住此发光地时」,后者为「四禅八定」。
其三,「何为修」是指证入此地的目的,世亲的解释是为了救度五种众生。
第三,此部分所讲的「四禅八定」为第三地「发光地」的核心内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注释因而也稍微详细了一些。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①,广,大,无量,不二②;无怨,无对③;无障④;无恼⑤。徧至一切处⑥。尽法界,虚空界⑦。徧一切世间⑧。」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厌果分」。所谓「厌果」,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地满,心中得无量等,是厌之果。」「厌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为『果』。」也就是说,此部分所言的内容是前述「四禅八定」所引发之果。据澄观的判释,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此章为其第一层次「行方便果」的内容。「行方便果」即「四无量行」,经文较为详细地叙说了「慈无量行」。
【注 释】①此菩萨心随于慈 此句为此章「慈无量行」的总体概括。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随』有二义:一、心不趣寂,动皆合慈。二、以此慈心随逐于物,如犊逐母。」「慈」的基本涵义是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就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②广大无量不二 依照澄观的解释,此四方面的内容为给予众生「乐」,经文显示了「乐」的四方面「行相」。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说:「『广』者,与欲界『乐』,欲境广、多故。『大』者,与同『喜』、『乐』,谓初、二禅『喜受』俱,故高出名『大』。『无量』者,与不同『喜』、『乐』,三禅已上离『苦』离『喜』故,深故名『无量』。『不二』者,三『乐』平等与故。」这是澄观引用世亲的解释而略作发挥。澄观所记载的另外一种解释则为:「『广』则无乐不与。『大』谓菩提涅槃。『无量』谓穷来际。『不二』者,无一不与故。」③无怨无对 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解释说:「云何『障对治』?与不爱者与爱,此障对治,如《经》『无瞋恨』、『无对』故。」「障对治」的涵义就是「对治」「瞋」和「有对」两种障碍。「有对」即于法有碍之意,「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诸法,受障碍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缘之境所拘碍而不能转他境,称为「有对」。据《俱舍论》卷二十九,有「四无量」对治四障之说,即「慈无量」主要对治「瞋」。④无障 这一句的涵义为「行清净慈」,其内涵为:「正断身心不调、睡眠、掉悔诸盖等。」(世亲《十地经论》卷五)「五盖」为「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⑤无恼 此句是言「摄果」。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解释说:「云何『摄果』?欲、色界中受正果、习果,无苦事故。」即「慈心」之「定力」起于「色界」的正果,并无苦恼等事,因此称「无恼」。⑥徧至一切处 澄观解释说:「『徧至一切处』即『法缘慈』,横遍十方,竖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诸法皆能缘念。然法有二种:一、缘圣、凡五蕴之法。二者,众生所有分别作业之法。此即所化差别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这是说,菩萨缘念一切凡、圣之法。⑦尽法界虚空界 此二句说的是「无缘慈」。⑧徧一切世间 此句为「慈无量行」的结语。澄观解释说:「末句云『遍一切世间』者,总结上慈,成无量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无量」一词,凡有三义:其一,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心」之所缘。其二,此「四心」能牵引无量之福,其三,此「四心」能招感无量之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无量慈心,具有广、大、无量、不二的特性;此无量慈心又是无瞋恨,无有质碍的;是清净的;具有无恼之果报。菩萨的慈无量心徧至一切处。菩萨的慈无量心穷尽法界,穷尽虚空界。总之,菩萨所具的这一慈无量心徧及一切世间。」
「住悲①、喜②、舍③,亦复如是。」
【章 旨】此章以前文对于「慈无量行」的叙述来比拟类推「悲无量行」、「喜无量行」、「舍无量行」。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又解释说:「四种无量为四有情:谓缘『求乐众生』兴『慈』,『有苦』兴『悲』,『有喜』随『喜』,『有惑』不染。」最后一句即指「舍无量行」,为「有惑众生」发「舍无量行」。
【注释】①悲 「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行」)之一。「悲」为「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或「悲无量行」。据《大智度论》卷二十载,缘无量之众生,思惟离苦,而入于悲「等至」,称为「悲无量心」。又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悲无量心」能对治「四障」中的「害」障。②喜 「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行」)之一,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悲无量心能对治「四障」中之「不欣慰」障。③舍 「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