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P15

  ..续本文上一页品是难得的以及必须重视的,只是对于面对能够宣说佛法之人而产生难得一遇的想法。因为这一缘故,菩萨对于自己身内、身外之财,为了追求佛法的缘故而都完全能够舍弃而布施给大众。菩萨没有恭敬的礼节不能做,无有憍、慢而不能舍弃,没有承事之心而不能产生,无有勤苦而不能承受。如果听闻一句未曾听到的法,产生大欢喜,胜过得到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听闻一偈未曾听到的正法,产生大欢喜,胜过获得转轮圣王之位;如果获得一偈未曾听闻之法,能够实践清净的菩萨行,胜过获得帝释梵王位并且在位无量百千劫。如果有人这样说:『我有一句佛所说之法,能够实践清净的菩萨行。你现在如果能跳入大火坑,承受极大苦,我就会讲给你听。』菩萨这时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因为获得一句佛所说之法,实践清净的菩萨行的缘故,即便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中,尚且想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何况现在所说的小火坑不能跳入呢?!我现今为了追求佛法,应当承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之中的这般微小的苦恼呢?!』」

  「菩萨如此地发起并勤奋地精进追求佛法,如其所闻观察并且修行。」

  【说 明】至此,「厌行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讲解完毕。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问题为:

  第一,关于「厌行分」的涵义,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初入地心,观修彼行,名『厌行分』。」这是说,第三地「发光地」的修行内容统称为「厌行」。

  第二,关于此部分的层次,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判释:「『厌行』有三种:一、修行护烦恼行。二、修行护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摄行。」

  「修行护烦恼行」的内容要点为:「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世亲《十地经论》卷五)

  「修行护小乘行」的涵义是舍弃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济度众生。

  「修行方便摄行」的主旨为:以禅观依次获得「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无行无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实觉」、「无障碍解脱智」等五种智慧,并且以这些智慧摄取救度众生。其中,「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为此地所证得,「无行无生行慧光」为第四地菩萨所证得,「一切法如实觉」为第八地菩萨所证得,「无障碍解脱智」则为第十地菩萨所证得。

  「此菩萨得闻法已①,摄心安住②,于空闲处③,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④。』」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厌分」的内容。「厌分」的涵义,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解释:「是菩萨闻诸法已,知如说修行乃得佛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于中不染,必定应作故。」「厌分」所证则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而「厌」的涵义则如澄观所说:「谓不乐不染即是『厌』义,其无量神通是厌之果。」关于「厌分」的内容,澄观又将其科判为七部分,即「经文七相」。此章则涉及「修行」方面的四层次:「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处修?四、何故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澄观参照《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所述七种「作意」来阐述「厌分」,然所述顺序与《瑜伽师地论》略有不同。「作意」即为集中注意、使心警觉的心理活动。《瑜伽师地论》所述七种「作意」的前四种依次为「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而澄观所述则为「了相作意」、「摄乐作意」、「远离作意」、「胜解作意」。至于四种「作意」的具体内容见注释。

  【注 释】①此菩萨得闻法已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即依何修,以依正法故,即了相作意。」此中的「了相作意」为《瑜伽师地论》所列瑜伽师获得离欲界之欲的七种「作意」之一。②摄心安住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即『云何修』,摄散住法,是修相故,即『摄乐作意』。」关于「摄乐作意」,其要点为,在断除欲界烦恼的基础上,已经初步体会到禅悦,并以此心理功能而力图去除惛沉、睡眠、「掉举」等染污的心理活动。③于空闲处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即『何处修』,空闲通于事、理,则无处非修,即『远离作意』。」在「胜解作意」的基础上,多多修习,随即生起断除烦恼之道,于此「道」中「作意」即为「远离作意」。④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即『何故修』。要必修行,方证得故,即『胜解作意』。然『口言』者,通于说、听故。」在「了相作意」的基础上,以所缘之相而发起殊胜的寻思,并进而修习止观,称之为「胜解作意」。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得以闻法之后,摄止其心使其安住,在空闲之处这样寻思:『如所说修行就可以获得佛法,并非只有说法、听法方纔可以获得清净。』」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①,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②。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③。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④。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⑤。」

  【章 旨】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此章涉及「五、何时修?六、何所修?」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何时修」与「何所修」属于「证入」,前者为入「住此发光地时」,后者为「四禅八定」。

  【注 释】①离欲恶不善法 关于此句的涵义,佛教典籍解释不尽一致。玄奘翻译的《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卷六中说:「离欲」为远离「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离恶不善法」则是远离「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等「五盖」。因这五种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善法不能生起,因此名为「五盖」。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则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对于「欲」的理解较为宽泛,对于「恶不善法」则包含了身、口、意三业所有不善法。远离「欲」,远离「恶不善法」则是进入初禅的前提条件。②初禅 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即为初禅的境界。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因为获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因而又称「有觉有观」。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因而又称「离生喜乐」。「初禅」又包含「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因而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③第二禅 具有「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中,远离初禅的「寻」、「伺」心理活动,于内心信相明净,因而称「内等净」;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与「乐」之情态,因而又称「定生喜乐」。「灭觉观」则是「所离障,觉观粗动,发生三识,乱于二禅。如净水波动,则无所见故。初禅能治,为此所治,则病尽药亡。」(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第二禅」包含「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④第三禅 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乐」、「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离脱前二禅之「喜受」、「乐受」,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胜法而精进修习;已远离前二禅定之「喜受」、「乐受」,但仍然存有自地之妙乐,因而称「离喜妙乐」。「第三禅」包含「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之「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⑤第四禅 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因而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因而又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第三禅」包含「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是菩萨住在这一发光地之时,随即远五欲、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心中仍有寻、伺作用,然而心已经能够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这就是菩萨住于初禅时的境界。菩萨接着继续修习禅定,远离各种障碍,在此禅定中,远离初禅的寻、伺心理活动,于内心信相明净,住于喜与乐之情绪中,这就是菩萨住于第二禅时的境界。菩萨接着修习禅定,离脱二禅之喜、乐,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胜法而精进修习,住于舍受,能够舍弃有念受乐,这就是菩萨住于第三禅时的境界;菩萨接着修习禅定,先断除乐受,苦、喜、忧的情绪也得以灭除,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舍弃念清净,这就是菩萨住于第四禅时的境界。」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①。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②。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③。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④。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⑤。」

  【章 旨】此章前四句为「四无色定」的内容,后一句则回答了「何为修」的问题。「何为修」是指证入此地的目的,世亲的解释说,是为了救度五种众生。具体内容可参照注释。此外,与前一章衔接,澄观解释说,《瑜伽师地论》所言的七种「作意」中,「前修行因中有『观察作意』,后二作意在证入中。七中,前五通贯八定,下八定中各有后二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此中,「观察作意…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