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并起座同声称赞金刚藏菩萨。这是前三颂的内容。其二,解脱月菩萨心中知晓会众的愿望,代表与会的菩萨,请求金刚藏菩萨继续宣讲第二地的殊胜境界。这是后二颂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然此庆闻亦属前地,以领前请后故,皆判属后。后二中,亦初序后请。」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地经论》中未有这五颂。这五颂的两个层面,从结构与内容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启后」的角度,一般将其判属第二地。
【语 译】与会的诸位菩萨听了金刚藏菩萨对于初地「欢喜地」的叙述,为自己能够听闻此最殊胜、微妙的境界而欢欣鼓舞,其心完全由此而清净,心中弥满了欢喜。这些菩萨都从座位起来,踊住于虚空之中,都散播美妙的花朵,一起同声称赞说:「好啊,金刚藏!真是一位大智慧的无畏者!善于宣说此境界菩萨所修行之法。」
解脱月菩萨知晓大家的心已经清净,都乐于听闻第二地的所有诸行相。他随即向金刚藏菩萨请求说:「大智慧者,希望您继续演说,佛子们都乐于听您宣说菩萨所住的第二地的境界!」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相」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①。」
「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②、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③、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④、广心、大心⑤。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章 旨】从此章进入第二地的主体部分——「正说分」。菩萨进入初地即「已证正位,依出世间道」,接着,凭借清净戒而进入「第二菩萨离垢地」。「正说分」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明地相」。而第二地之「地相」是指「清净戒」。世亲说:「清净戒有二种净:一、发起净。二、自体净。」而此章即为「发起净」的内容,其涵义为以十种「直心」趣向「自体净」。
【注 释】①深心 关于此语,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四翻译为「直心」,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地经论》不但将此位置的这一语词翻译为「直心」,而且将其后「十种心」的首位也翻译为「直心」。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十种『直心』者,依『清净戒』直心性戒成就,随所应作,自然行故。『直心』复有九种。」可见,世亲所据的经文中,此「直心」是统率其后九心的。澄观则力图圆融八十卷《华严经》的这一译法与《十地经论》的不同。《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今初标云『深心』者,深契理事故。《论经》云『直心』,而下列中总句同名『直心』,明知『深』、『直』义一名异。」而关于世亲上述释语,澄观也作了解释:「谓『发起净』中,顺理事持是『净戒』,『直心』则令『自体净』中性戒成就。然性戒有二:一、久积成性。二、真如性中无破戒垢。今称如持使得性成,故云『成就』。」②正直心 菩提流支翻译《十地经论》卷四译为「直心」。而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四中则无此名目,从其十心的名称看是将「柔软心」分为「柔软心」与「调和心」两个层次。③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 据世亲的解释:「柔软心」的涵义是「共喜乐意,持戒行故。」「堪能心」的涵义是「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烦恼不杂故。」「调伏心」的涵义是「守护诸根,不误犯戒,犹如良马,性调伏故。」「寂静心」的涵义是「调伏柔软,不生高心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而法藏、澄观则明确将此处所言的「心」解释为「菩萨戒」中的「律仪戒」所据之心。「菩萨戒」的「律仪戒」有三类:其一为「别解脱律仪」,或称「别解脱戒」,为欲廛戒,是指各别弃舍「身三、语四」之恶,以防护其非。其二为「静虑律仪」,或称「定共戒」,为色廛戒,是指获得「色界」之「定」者,在「定」中自然能够防护身语之非。其三为「无漏律仪」,或称「道具戒」或「道生律仪」,是指发「无漏道」自有防非止恶的律仪。④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 关于此三种心,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五、『纯善』者,谓纯修妙善菩提分法,能忍诸恼如真金故。六、『不杂』者,《论》云:『所得功德,不生厌足,依清净戒,更求胜戒,乐寂静故。』谓虽得前句妙善而不厌,则不杂懈怠;乐于寂静,则不杂事乱。身、心俱寂,即是胜戒。」「无顾恋心」是指抛弃远离三界诸有的诱惑。如佛的大弟子难陀出家之后,犹难忘其妻,屡归妻处。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摄善法戒」的涵义是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之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者。⑤广心大心 此二心,澄观解释为「摄饶益有情戒」。「广心」涵义是:「大悲为物,不断有愿为『广』。」而「大心」的涵义是「大智随有而无染,故能作有情一切义利。」「饶益有情戒」,又作「摄众生戒」、「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等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已经修完初地之后,想进入第二地,应当生起十种深心。」
「这十种深心是什么呢?它们是: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这十心,得以进入第二离垢地。」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①,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②!」
「性不偷盗③,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性不邪淫④,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章 旨】从此后进入「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的内容。此章为「自体净」之一「离戒净」的前三善道。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解释说:「离戒净者,谓十善业道。从离杀生乃至正见,亦名受戒净。」澄观说其为「摄律仪净」。所谓「十善业道」是指众生之「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的行为,又作「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此章则为「十善道」中的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注 释】①远离一切杀生 此指「不杀生戒」,为佛教徒的根本戒之一,又称「断人命学处」、「杀人戒」、「杀戒」,为禁止杀害人命的戒条。关于此「善业」的涵义,澄观作了详细解释,其最重要者为「离」字的涵义与「戒意念杀」的意义。后者见下注。关于「离」,澄观解释说:菩萨在地前已经除掉了「现行」即实体性的杀业,在初地则已经除掉了杀业的「种子」。在此地则为「除误犯」与「显性净」两个方面。此后的经文则具体宣示三种「离」:「一、因离,谓离杀因缘。二、『于一切』下,对治离,谓离杀法。三、『是菩萨』下,果行离,即离杀业。」②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此句中的「众生想」是指固执实有众生之妄想。关于此三句,澄观称之为「果行离」,其涵义为「揽因成杀,名业为『果』;今不正杀,故名『果离』。」此中的「名业」是指「名言」以及「名言种子」,前者是指语言、言语以及概念,后者则指由名言所熏成之「种子」,亦即将「名言熏习」于「阿赖耶识」中,而形成引生自类各别之法的「亲因缘种子」。文中有二层:「一、微细,谓心念害。二、粗重,谓身行害。今经以细况粗。」(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这是说,菩萨连恼害众生之心都不生起,何况杀人呢?③不偷盗 不与而取,称为偷盗。对他人重物,明知为他人之物,仍起盗心将其移离原处;又自手、或看人、或遣人、起盗心将他人重物移离原处,或明知非己物,但非暂时借用,亦未得主人同意,而起盗心将他人重物移离原处。——此即所谓「六种取」。④不邪淫 为在家居士所持之戒,即不得侵犯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等)、法(指出家受戒及在家而受一日戒)所守护之妇女;或指男女双方不得「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而行淫。「非支」指行淫于产门以外之器官,「非时」指胎圆满时、斋戒时、病时等,「非处」指于灵庙中、大众前等处所,「非量」指过量而行,「非理」指不依世间礼法,如自行欲、媒合他等。⑤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 关于此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护』有二种:一、不共护,谓他妻妾唯夫护故。二者,共护,谓亲族、媒定。『亲』谓父母,『族』即宗族,谓二亲亡殁,六亲所护;夫亡,子等所护;『媒定』谓已受礼聘。」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住于离垢地,其本性本来就远离一切杀生的行为和意念,不积聚刀杖,不怀有怨恨,而具有惭与愧的心理感受,具有宽恕与仁爱之心,对于一切有情众生,常常产生给予众生利益与慈念众生之心;这些菩萨并不厌恶这些众生,也不沾惹使他们产生恼恨,更何况将他们看作众生,故意地杀害他们呢!」
「这些菩萨本性不偷盗,菩萨对于自己的资财,常常知晓满足,对于他人很慈爱宽恕,不想侵犯损害他们;如果物品属于他人,就产生这是他人之物的想法,最终不会产生盗窃之心,菩萨对于草叶这样微小的东西也是别人不给予而绝不占有,更何况对于众生有助益的其余东西呢!」
「这些菩萨的本性不邪淫,菩萨对于自己的妻子很知足,不再追求其他的妻子,对于别人的妻妾、别人所保护的女子、由亲族所媒定的女子以及被法所保护的女子,尚不产生贪染之心,更何况去沾染她们并且以非道的行为对待她们呢!」
「性不妄…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