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並起座同聲稱贊金剛藏菩薩。這是前叁頌的內容。其二,解脫月菩薩心中知曉會衆的願望,代表與會的菩薩,請求金剛藏菩薩繼續宣講第二地的殊勝境界。這是後二頌的內容。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說:「然此慶聞亦屬前地,以領前請後故,皆判屬後。後二中,亦初序後請。」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中未有這五頌。這五頌的兩個層面,從結構與內容上,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從「啓後」的角度,一般將其判屬第二地。

  【語 譯】與會的諸位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對于初地「歡喜地」的敘述,爲自己能夠聽聞此最殊勝、微妙的境界而歡欣鼓舞,其心完全由此而清淨,心中彌滿了歡喜。這些菩薩都從座位起來,踴住于虛空之中,都散播美妙的花朵,一起同聲稱贊說:「好啊,金剛藏!真是一位大智慧的無畏者!善于宣說此境界菩薩所修行之法。」

  解脫月菩薩知曉大家的心已經清淨,都樂于聽聞第二地的所有諸行相。他隨即向金剛藏菩薩請求說:「大智慧者,希望您繼續演說,佛子們都樂于聽您宣說菩薩所住的第二地的境界!」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相」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①。」

  「何等爲十?所謂:正直心②、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③、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④、廣心、大心⑤。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章 旨】從此章進入第二地的主體部分——「正說分」。菩薩進入初地即「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接著,憑借清淨戒而進入「第二菩薩離垢地」。「正說分」有兩部分,第一部分爲「明地相」。而第二地之「地相」是指「清淨戒」。世親說:「清淨戒有二種淨:一、發起淨。二、自體淨。」而此章即爲「發起淨」的內容,其涵義爲以十種「直心」趣向「自體淨」。

  【注 釋】①深心 關于此語,佛陀跋陀羅譯的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四翻譯爲「直心」,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不但將此位置的這一語詞翻譯爲「直心」,而且將其後「十種心」的首位也翻譯爲「直心」。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說:「十種『直心』者,依『清淨戒』直心性戒成就,隨所應作,自然行故。『直心』複有九種。」可見,世親所據的經文中,此「直心」是統率其後九心的。澄觀則力圖圓融八十卷《華嚴經》的這一譯法與《十地經論》的不同。《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說:「今初標雲『深心』者,深契理事故。《論經》雲『直心』,而下列中總句同名『直心』,明知『深』、『直』義一名異。」而關于世親上述釋語,澄觀也作了解釋:「謂『發起淨』中,順理事持是『淨戒』,『直心』則令『自體淨』中性戒成就。然性戒有二:一、久積成性。二、真如性中無破戒垢。今稱如持使得性成,故雲『成就』。」②正直心 菩提流支翻譯《十地經論》卷四譯爲「直心」。而佛陀跋陀羅譯的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四中則無此名目,從其十心的名稱看是將「柔軟心」分爲「柔軟心」與「調和心」兩個層次。③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 據世親的解釋:「柔軟心」的涵義是「共喜樂意,持戒行故。」「堪能心」的涵義是「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煩惱不雜故。」「調伏心」的涵義是「守護諸根,不誤犯戒,猶如良馬,性調伏故。」「寂靜心」的涵義是「調伏柔軟,不生高心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而法藏、澄觀則明確將此處所言的「心」解釋爲「菩薩戒」中的「律儀戒」所據之心。「菩薩戒」的「律儀戒」有叁類:其一爲「別解脫律儀」,或稱「別解脫戒」,爲欲廛戒,是指各別棄舍「身叁、語四」之惡,以防護其非。其二爲「靜慮律儀」,或稱「定共戒」,爲色廛戒,是指獲得「色界」之「定」者,在「定」中自然能夠防護身語之非。其叁爲「無漏律儀」,或稱「道具戒」或「道生律儀」,是指發「無漏道」自有防非止惡的律儀。④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 關于此叁種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說:「五、『純善』者,謂純修妙善菩提分法,能忍諸惱如真金故。六、『不雜』者,《論》雲:『所得功德,不生厭足,依清淨戒,更求勝戒,樂寂靜故。』謂雖得前句妙善而不厭,則不雜懈怠;樂于寂靜,則不雜事亂。身、心俱寂,即是勝戒。」「無顧戀心」是指抛棄遠離叁界諸有的誘惑。如佛的大弟子難陀出家之後,猶難忘其妻,屢歸妻處。後以佛陀之方便教誡,始斷除愛欲,證阿羅漢果。「攝善法戒」的涵義是誓願實踐一切善法之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修習諸善,以一切善法爲戒者。⑤廣心大心 此二心,澄觀解釋爲「攝饒益有情戒」。「廣心」涵義是:「大悲爲物,不斷有願爲『廣』。」而「大心」的涵義是「大智隨有而無染,故能作有情一切義利。」「饒益有情戒」,又作「攝衆生戒」、「衆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此爲利生門。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等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已經修完初地之後,想進入第二地,應當生起十種深心。」

  「這十種深心是什麼呢?它們是: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這十心,得以進入第二離垢地。」

  「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①,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衆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衆生,何況于他起衆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②!」

  「性不偷盜③,菩薩于自資財,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

  「性不邪淫④,菩薩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爲法所護⑤,尚不生于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于非道!」

  【章 旨】從此後進入「明地相」的第二層次「自體淨」的內容。此章爲「自體淨」之一「離戒淨」的前叁善道。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解釋說:「離戒淨者,謂十善業道。從離殺生乃至正見,亦名受戒淨。」澄觀說其爲「攝律儀淨」。所謂「十善業道」是指衆生之「身」、「口」、「意」叁業中所行之十種善的行爲,又作「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此章則爲「十善道」中的叁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注 釋】①遠離一切殺生 此指「不殺生戒」,爲佛教徒的根本戒之一,又稱「斷人命學處」、「殺人戒」、「殺戒」,爲禁止殺害人命的戒條。關于此「善業」的涵義,澄觀作了詳細解釋,其最重要者爲「離」字的涵義與「戒意念殺」的意義。後者見下注。關于「離」,澄觀解釋說:菩薩在地前已經除掉了「現行」即實體性的殺業,在初地則已經除掉了殺業的「種子」。在此地則爲「除誤犯」與「顯性淨」兩個方面。此後的經文則具體宣示叁種「離」:「一、因離,謂離殺因緣。二、『于一切』下,對治離,謂離殺法。叁、『是菩薩』下,果行離,即離殺業。」②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衆生何況于他起衆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此句中的「衆生想」是指固執實有衆生之妄想。關于此叁句,澄觀稱之爲「果行離」,其涵義爲「攬因成殺,名業爲『果』;今不正殺,故名『果離』。」此中的「名業」是指「名言」以及「名言種子」,前者是指語言、言語以及概念,後者則指由名言所熏成之「種子」,亦即將「名言熏習」于「阿賴耶識」中,而形成引生自類各別之法的「親因緣種子」。文中有二層:「一、微細,謂心念害。二、粗重,謂身行害。今經以細況粗。」(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這是說,菩薩連惱害衆生之心都不生起,何況殺人呢?③不偷盜 不與而取,稱爲偷盜。對他人重物,明知爲他人之物,仍起盜心將其移離原處;又自手、或看人、或遣人、起盜心將他人重物移離原處,或明知非己物,但非暫時借用,亦未得主人同意,而起盜心將他人重物移離原處。——此即所謂「六種取」。④不邪淫 爲在家居士所持之戒,即不得侵犯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等)、法(指出家受戒及在家而受一日戒)所守護之婦女;或指男女雙方不得「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而行淫。「非支」指行淫于産門以外之器官,「非時」指胎圓滿時、齋戒時、病時等,「非處」指于靈廟中、大衆前等處所,「非量」指過量而行,「非理」指不依世間禮法,如自行欲、媒合他等。⑤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爲法所護 關于此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護』有二種:一、不共護,謂他妻妾唯夫護故。二者,共護,謂親族、媒定。『親』謂父母,『族』即宗族,謂二親亡殁,六親所護;夫亡,子等所護;『媒定』謂已受禮聘。」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住于離垢地,其本性本來就遠離一切殺生的行爲和意念,不積聚刀杖,不懷有怨恨,而具有慚與愧的心理感受,具有寬恕與仁愛之心,對于一切有情衆生,常常産生給予衆生利益與慈念衆生之心;這些菩薩並不厭惡這些衆生,也不沾惹使他們産生惱恨,更何況將他們看作衆生,故意地殺害他們呢!」

  「這些菩薩本性不偷盜,菩薩對于自己的資財,常常知曉滿足,對于他人很慈愛寬恕,不想侵犯損害他們;如果物品屬于他人,就産生這是他人之物的想法,最終不會産生盜竊之心,菩薩對于草葉這樣微小的東西也是別人不給予而絕不占有,更何況對于衆生有助益的其余東西呢!」

  「這些菩薩的本性不邪淫,菩薩對于自己的妻子很知足,不再追求其他的妻子,對于別人的妻妾、別人所保護的女子、由親族所媒定的女子以及被法所保護的女子,尚不産生貪染之心,更何況去沾染她們並且以非道的行爲對待她們呢!」

  「性不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