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語①,菩薩常作實語、真語②、時語③,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④,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性不兩舌⑤,菩薩于諸衆生無離間心、無惱害⑥心,不將此語爲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爲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⑦,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章 旨】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繼續宣說「十善道」中四種「語業」的前兩種——「不妄語」、「不兩舌」。「不妄語」是指不講虛诳騙人的話語。「不兩舌」則是指不說離間他人的話語。

  【注 釋】①不妄語 「不妄語」的一般涵義是指不講虛诳騙人的話。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將此處的「不妄語」解釋爲「違想背心,名之爲『妄』。」可見,不妄語的基本精神是不說與心中所思所想不一致的話語。關于此段落的層次,據世親的解釋:「『離妄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即是因離。」而「妄語因者,謂诳他心遠離彼故,即實語成。如是實語,對治诳他心,即是因離。」在此處,經文所言「對治離有叁種:一者,隨想語,如經『常作實語』故。二者,善思量」,如經中所言常作「真語」。「叁者,知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故。如經『時語』故。」即不言說能夠引起自己、他人煩惱等不愉悅情緒的話語。「果行離」則是指此處的最後一句,以「細」業尚不爲,何況「粗大」之事呢?②實語真語 大略言之,爲真實之語。法藏、澄觀之解釋基本精神是,「語」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層面,而更重要的是包含著如言而行以及「言」與「心」的相應相合關系。③時語 關于此處之「時語」,世親《十地經論》卷四將其當作叁種遠離「妄語」的方法之一,世親說:「叁者,知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故。」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四將其譯爲「隨語」。法藏《法嚴經探玄記》卷十一說:「『隨時語』者,離過語也。自有發語,心、事俱實,而言不合時,自惱,惱他。菩薩不爾,善知時語也。」可見,「時語」是指以恰當的時機說出真實之語的意思。④覆藏語 所謂「覆藏之語」有兩層涵義:其一,實際上已經看見某些事情,心中已經知曉,而在言語層面則否認之,這是與真語相反的。其二,在實際外物層面,沒有看見,而由于心的作用,在意識層面已經「見到」了,而在語言層面卻說沒有見到。這一表態,在實事層面是真實的,但在「見」即意識層面則是不真實的,因爲說者忍住了自己的感覺層面的東西沒有告訴對方。這是與「實語」相反的。⑤不兩舌 是指不說能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關于此段落的層次,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初,對治離;後『未破』下,果行離。對治離者,即不破壞行,此唯約心。果行離者,通心及事,即是差別。」這是說,「對治離」是指不作破壞他人關系之念想,「果行離」則是指「心念」與具體語言行爲方面都遠離兩舌。⑥惱害 澄觀說:「親舊成冤曰『惱害』。」(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可見,「惱害」是指使親戚與故舊友朋成爲冤家對頭。⑦離間語 十惡業之一,即離間人與人之間親和之言語,又譯作「兩舌語」。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的本性是不妄語,菩薩常常說實語、真語、時語,甚至在夢中也不忍作覆藏之語,菩薩無心這樣作,何況故意違犯呢!」

  「菩薩的本性不兩舌,菩薩在諸位衆生之間沒有離間心、無有惱害心,不會將某些話語作爲破壞別人的感受而故意向另外的人去說,不會因爲想破除這人的某些看法而將那人說的話語說給這人聽,二人的關系仍然未破壞的就不使其遭到破壞,已經破壞的就不再增加其程度,不喜歡離間人,不以離間人爲樂,不想離間的話語;不管這些話語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都不說離間的話語。」

  「性不惡口①,所謂:毒害語、粗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②,現前語、不現前語③,鄙惡語、庸賤語④,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⑤,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⑥,如是等語皆悉舍離。常作潤澤語⑦、柔軟語⑧、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⑨、善入人心語⑩、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11、身心踴悅語12。」

  【章 旨】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繼續宣說「十善道」中四種「語業」中的「不惡口」。「不惡口」,指不說粗暴及使人不悅的話。「不琦語」,指不說出于「散亂心」的雜穢語。

  【注 釋】①不惡口 不發粗犷之惡言罵辱他人。關于此段落的層次,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解釋說:「依離惡口有二種離:一、果行離。二、對治離。果行離者,謂損他語能令他瞋。」而「對治離者,謂潤益語,于中有二種:一者,不粗不疾語。二者,可樂語。」②毒害語粗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 關于此四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今初四語次第相釋。初一,總明語體。次,雲何獨害?以粗惡犷戾故。雲何粗犷?苦他故。如何苦他?令他瞋恨故。此之四語,義一名異。」可見,這四語的意義是一致的,也即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③現前語不現前語 據澄觀的解釋,其涵義爲:「明其語時,謂前四有對面,不對面故。」此中,「前四」是指前文的「毒害語、粗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可見,「現前語」與「不現前語」是指在言說「毒害語、粗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之時,有當面與背後之分。④鄙惡語庸賤語 據澄觀的解釋,此二語是說:「前語體不出二類:一、鄙惡,謂不遜故。二、庸賤,常無教訓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鄙惡語」是指不恭敬的語言。「庸賤語」是指所說的語言沒有能夠給別人以教益之處。⑤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 據澄觀的解釋,其涵義爲:「前粗鄙之言,自違于戒。何以違戒?以能苦他,令他瞋故。雲何苦他?不喜聞故。雲何令瞋?聞不悅故。」⑥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 關于此七類話語,澄觀解釋說:此七類語言是從瞋恨、憤怒的心中發出的語言,使他人違犯戒律,産生瞋怒之苦。七類語言中,「『瞋忿語』是自瞋語體,下能令他瞋。」這是說,此七類語言的最大害處是使別人産生瞋怒之苦。「他瞋有二無饒益事:一、初五語,翻『喜』生『瞋』。謂聞而不愛,『如火燒心』;憶時不樂,故生『怨結』。『熱惱』者,令心胸閉塞。二、末後句,違樂致苦。謂己有同意樂事,自身失壞,令他失壞,失壞相知之樂故。」其他數語易于了解,後一句「能壞自身他身語」是指這些語言能夠破壞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的同心相知的融洽關系,不但破壞自己的快樂,也同時破壞了他人的快樂。⑦潤澤語 據澄觀的解釋,「潤澤語」是針對「苦他語」、「令他瞋恨語」而言的,也就是以「潤澤語」來去除「苦他語」、「令他瞋恨語」。⑧柔軟語 據澄觀的解釋,「柔軟語」是針對「毒害語」、「粗犷語」,也就是以「柔軟語」來去除「毒害語」、「粗犷語」。⑨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 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悅意語』翻上『瞋忿』,謂和悅意中而發言故。『樂聞』、『喜悅』翻不樂不悅,上說粗鄙,故不悅樂;今說順人、天,故生悅樂。又『悅意』下叁語,展轉相釋。」⑩善入人心語 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善入人心』翻『如火燒心』、『熱惱』、『怨結』。上以忿心發言,故如火燒等,今以言順涅槃故,令善入人心。」11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 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風雅典則』卻翻上『鄙惡』、『庸賤』。前則街巷陋音,今則言含經史,故『愛樂』、『悅樂』翻『不可愛、樂』,生叁昧故。」12身心踴悅語 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身心踴悅』翻『壞自身他身』,生親善故。」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的本性是不惡口,不說毒害語、粗暴語、使別人痛苦之語、使別人産生瞋恨之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此等等語言都完全舍棄遠離。常常生起或者說出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性不绮語①,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②、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③、巧調伏④、語隨時籌量決定語⑤,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章 旨】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繼續宣說「十善道」的四種「語業」中的「不绮語」。「不琦語」,指不說出散亂雜穢語。

  【注 釋】①不绮語 即不說散亂汙雜之語,亦不作巧佞之辯。關于此段落的層次,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解釋說:「依離绮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善知言說時,依彼此語勸發憶念。修行時,若見非善處衆生,令舍不善,安住善法。」而「果行離有二種:一、細。二、麤。遠離此二故,言果行離。」②時語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處的「時語」是此段落語義的核心。「『時』之一字,亦總亦別。總者,上言思審者,謂思合其時,語默得中也。雲何爲『時』?謂彼此無損,自、他成益時故。」這是指「時語」與「菩薩常樂思審語」的聯系。而具體言之,「略說有叁:一、教化時語,謂見非善衆生,勸發生信,令舍惡就善,即『時』字別義。次二、教授時語,令其憶念。實語者,不顛倒,謂學承有本,轉相教誨。後二釋上,雲何不倒?以言含于義故,稱行法故。後叁,教誡時語,令其修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此中,「教化時語」對應于「實語」,「教授時語」對應于「義語」、「法語」,「教誡時語」則對應于「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